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45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4)      彭林 Peng Lin

  目前这门课限选人数为二百七十人,但选修的人数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每次都只能采用电脑抽签的方式来确定选修者的名单。有的学生连选两年都没有选上,就旁听了两年。介绍这些情况,并不是要证明我的课讲得有多好,而是要证明中国文化好,谁来讲这门课都会是这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政府这些年提出的建国目标,比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等,在我看来,都是互相关联的,而不是彼此脱节的。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没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就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了。其实,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最有资格讲和谐社会的。我们今天讲建设和谐社会,决不是因为有人担心我们争霸而说给别人听的,而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
  营造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每一个人都教育成为身心和谐的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严格来说,儒家说的礼,是包括乐在内的,因此我们经常礼乐并提,说是礼乐文化。但在习惯上往往简称为礼。礼乐文化的宗旨,就是要使得人实现自身的“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大家都一定听说过《论语》里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的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和”不是指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指人的精神的一种境界。人最大的特点是上天赋予了他们喜怒哀乐的性情。可是,人的这种性情不会自发地处在无过无不及的境地,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它的表现就是暴怒、狂喜、忧郁、麻木等等。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人自身的健康,也会引发社会问题。所以,儒家就用“礼”来调节人性,使他能够把握好“度”,事事处处都能“中节”。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有子说“和为贵”,并且认为它是先王之道中最美的东西。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用礼来约束自己,管好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行为就一定是和谐的。
  儒家为了推行自己的道德理念,把它们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然后又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让大家照着做。这样,儒家的理想就一步一步地在实现。下面我们以“孝”为例,来做一个说明。
  孝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可是,孝道不是挂在嘴上就会变成现实的,所以儒家又把它具体化为许多不同层次的行为要求,比如《礼记?曲礼》说的“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关心老人的起居。再比如《弟子规》里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恭敬地听从父亲母亲的教诲,这就高了一个层次。再比如《孟子》里说到有五种不孝的行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清顺治满文译本)
  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主要还是就生活上供养父母来说的。而《礼记》里面曾子说的“五不孝”,就把孝行提高到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等方面,认为只要是让父母蒙羞的行为都是不孝:“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这就使孝行从单纯的奉养父母引导到道德的层面了,真是非常的高明。其他的礼仪无不是如此。
  儒家不仅追求人的行为上的和,更重要是追求内心的和。礼只能解决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并不能解决人的内心世界的问题。如果内心世界进入一种至上的境界,言行举止就必然中规中矩,合乎天道。解决人心问题的途径,是施行乐教。《乐记》说: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用乐教化民众,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儒家认为,能够打动人心、变化气质的是乐,不是指所有的音乐,而是特指德音雅乐,就是那些节奏和谐、内容健康的乐曲。所以《乐记》说乐能够和人心,这里的“和”还是恰到好处,处处中于节的意思。儒家主张“乐教”,就是用民众喜闻乐见的乐曲作为教化的工具,来化解民性。比如《诗经》,原本都是有乐谱的,可以诵,也可以唱,所以古代一些高士喜欢操琴抚弦,不是为了驱赶无聊,而是为了化性,用乐来自化。我们如果听一曲《文王操》或者《高山流水》那样的雅乐,马上就会觉得心境平和中正了,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都是从人性上去说的。这方面的学理相当深奥,体系也非常博大,无法在这里展开来向大家介绍,只能点到为止。
  此外,古人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制定了非常详备的礼仪制度。比方说,从孩子成年开始,每逢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有相应的礼仪来指示人生,所以称为“人生礼仪”,包括冠、婚、丧、祭等等。比如孩子到了二十岁举行的成年仪式,称为冠礼,意在教育孩子从此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起应有的责任。婚礼的主旨,是教育新郎、新娘合二姓之好,共同营造新家庭。丧礼是子女处理亲人遗体的仪式。祭礼是子孙追思先祖的仪式。此外还有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觐礼、聘礼等等,它们的核心都是要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诚信相待。这一套制度特别系统、特别成熟,成为我们国家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飞速成长,国力大为增强,但是唯利是图的坏习气也在蔓延孳生,道德滑坡,失礼失信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我们多年抛弃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必然后果。有感于此,我这些年为清华的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门课,目前已经讲了四轮,学生经过学习,都觉得非常受用。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人给他们讲过这方面的知识。而在实际上,作为一名大学生又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修养。不少同学学完这门课之后,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他人,都显得彬彬有礼了,说话、写信的遣词用句也能使用雅语,格式也更具传统文化的特色。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将这门课在所有学校推广,那么全社会的风气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
  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好好研究,这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2005年3月6日为香港公务员清华大学研修班所作的讲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