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三十四      顧祖禹 Gu Zuyu

  ◎山東五
  ◇東昌府東至濟南府三百裏。東南至兗州府三百八十裏,西南至兗州府曹州四百三十裏,西至直隸大名府一百八十裏,北至直隸清河縣一百三十裏。自府治至京師九百四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五百四十五裏。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為齊西境聊攝地。戰國時,為魏、齊、趙三國之境。秦屬東郡。漢因之。魏、晉屬平原國。後魏為平原郡治魏收《志》:平原郡,治聊城。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罷。隋置博州。大業初,州廢,改屬武陽郡。唐復為博州。天寶初,曰博平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博州亦為博平郡。金因之,屬大名府路。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初,析為博州路,尋改為東昌路。明初,改為東昌府,領州三、縣十五。今仍曰東昌府。
  府地平土沃,無大川名山之阻,而轉輸所經,常為南北孔道。且西連相、魏,居天下之胸腹;北走德、景,當畿輔之咽喉。戰國時,東諸侯往往爭衡於此。後漢末,荀說曹操曰:將軍本以兗州首事,且河、濟,天下之要地,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不先定。晉室之亂,郡境被兵者百餘年。唐藩鎮稱兵,魏博最為強橫。明靖難之師,亦力戰於城下。豈非地形四通,郡為戰守必資之處哉?
  聊城縣附郭。古聊攝地,齊之西境也。秦置聊城縣,屬東郡。漢因之。魏、晉俱屬平原郡。後魏為平原郡及南冀州治。隋為博州治。大業初,州廢,縣屬武陽郡。唐仍為博州治。後因之。今城周七裏有奇,編戶二十四裏。
  ○古聊城府西北十五裏。即魯仲連射書燕將處。城東側有魯連臺,高七丈。《水經註》:漯水又北經聊城故城西,城內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絶水南出。東門側有層臺,即魯仲連所謂還高唐之兵,卻聊城之衆者也。漢十一年,代相陳叛略趙地,使其將張春渡河擊聊城。唐武德初,宇文化及自魏縣走聊城,李神通圍之。既而竇建德亦引軍攻化及,神通引卻,建德大破化及之兵,遂剋聊賊。《括地志》:聊城故城,在今縣西十五裏。是前此已經徙治也。《城邑考》:隋置博州,在今城東北二十五裏。石晉開運初,圮於河,因移州治巢陵城,在今城西南十五裏。宋淳化三年,復圮於河,乃移州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治也。舊有土城,宋淳化間築。洪武五年,以磚石,後屢經修葺。
  武水城府西南六十裏。漢陽平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武水縣,屬博州。唐初屬莘州。貞觀初,仍屬博州。五代周廣順二年,為河水决壞,並入聊城縣。宋為武水鎮。今置武水巡司於此。舊《志》:府西南四十五裏有武水,蓋漯水之異名也,今涸。○博固城,在府東北二十五裏。《寰宇記》:博固城枕聊河之麯,俗訛為布鼓城。相傳石勒時築,唐博州嘗置於此。
  聶城在縣東北。《左傳》:僖元年,齊人、宋人、曹人師次於聶,北救邢。又昭二十年,齊晏子云:聊、聶以東,姑、尤以西。聊、聶,蓋二邑也。《水經註》:聶城西去聊城二十一裏。《寰宇記》:聶城,在博平縣西南二十五裏。
  夷儀城府西南十二裏。《左傳》:僖元年,齊遷邢於夷儀。又襄二十四年,晉及諸侯會於夷儀,將伐齊。明年,復會於夷儀。又是歲,衛侯入於夷儀,復歸於衛。時衛已滅邢也。後又為晉邑。定九年,齊侯伐晉夷儀。《史記·衛世傢》:獻公自夷儀反於衛。又後漢建武初,範升為聊城令,保於夷儀。《後漢志》:聊城有夷儀聚。今亦見直隸邢臺縣。
  重丘城在府東南五十裏,跨茌平縣界。春秋時,曹北境之邊邑也。襄十七年,衛孫蒯田於曹,遂飲馬於重丘。重丘人訁句之,因伐曹,取重丘。又二十五年,諸侯同盟於重丘。是也。○郭城,在府東北。《水經註》:郭水出聊城東北,泛則津註水,耗則輟流。《寰宇記》:南岸有郭城,春秋時,亡國郭氏之墟也。即《傳》所稱郭公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廢者。又微子城,在府東北十八裏。《城塚記》:商受封微子於此,周改封之於商丘。
  畔城在府西。魏收《志》聊城縣有畔城。晉義熙十三年,劉裕伐姚秦,引舟師溯河西上,魏兵從北岸侵擾,為裕將朱超石所敗,退走畔城,超石等復追破之。即此城也。
  ○茌山府東五十三裏。漢茌平縣以此名。茌,讀若時。《說文》:茌,草盛貌。應劭雲:茌平者,縣在茌山之平地也。《一統志》:山之平地曰茌。誤。○牡丘,在府東北七十裏。《春秋》:僖十五年,楚人伐徐,公會齊侯及諸侯盟於牡丘,救徐也。《齊語》:桓公築牡丘。即此。《志》雲:府東南二十五裏有荊丘,又東南二十五裏有葛丘。
  ○會通河在府東門外。自陽縣流入境,有閘三:曰周傢店、李傢務、通濟橋。又北經堂邑、博平及清平縣境,至臨清州,入衛河。《元史》:至元二十六年,開渠,起須城之安民山,止於臨清之衛河,長二百五十餘裏,中建閘三十有一,賜名會通河。明永樂九年,詔疏元人故道以濟漕,為輸輓必經之地。詳見川瀆漕河。
  漯河府東七裏。舊《經》:漯水,出朝城縣,經莘縣、堂邑,至聊城西,又東入博平界,又北至清平縣,入高唐州界。今俗呼此水為湄河。《一統志》:湄河出濮南黃河,北抵博平,西會馬頰河,東入海。今涸。
  蓬關陂在府北。晉太元十一年,燕寺人吳深叛,據清河,慕容垂攻拔其壘,深走,垂進屯聊城之蓬關陂。即此。今堙。
  ○四口關舊在府東八十裏。隋置,因四瀆津而名。《水經註》:河水又東流為四瀆津,俗名四瀆口。《唐志》:聊城東南有四口故關。○馬牧,在府東。晉永興中,群盜汲桑、石勒,起於馬牧。《志》雲:馬牧在茌平縣境,亦謂之牧苑。
  李傢務府南十八裏。運河所經,置閘於此。元至正六年,盜扼李傢務閘河,劫奪商旅。兩淮運使宋文瓚言:世祖開會通河千有餘裏,歲運米至京者五百萬石,今騎賊不過四十人,而不能捕,恐運道阻塞,乞急選能臣捕之。不聽。今仍為運渠津要。
  賴亭在府西。齊境上邑也。《史記》: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謂此。又赤橋,在府西北。晉永嘉中,苟等破汲桑、石勒於清淵,桑等西奔劉淵。冀州刺史丁紹邀擊之於赤橋,桑等敗走。○崇武驛,在府東門外,運河西岸,為往來孔道,置水馬驛於此。
  堂邑縣府西四十裏。西北至臨清州九十裏。漢發幹縣及清縣地,屬東郡。隋開皇六年,置今縣,初屬毛州。大業初,改屬武陽郡。唐初,亦屬毛州。貞觀初,改屬博州。五代晉改為河清縣,尋復舊。今土城周六裏,編戶十七裏。
  ○堂邑故城縣西北二十裏。古衛邑。《詩》所云望楚與堂者也。隋因置堂邑縣。大業末,宇文化及自魏縣退保聊城,嘗屯兵堂邑,築臺於城南。今有化及臺遺址。唐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叛,平原太守顔真卿遣兵合清河、博平之軍,擊賊兵於堂邑西南,大破賊兵,遂攻魏郡。梁乾化五年,晉王存勖軍博州,與梁將劉相持,自貝州軍堂邑,周德威攻之,不剋。宋熙寧初,城圮於水,因遷今治。其舊城俗謂之千戶營。
  發幹城縣西南二十三裏。漢縣,屬東郡,武帝封衛青子登為侯邑。後漢仍屬東郡。晉屬陽平郡。南燕時,僑置幽州於此。後魏仍屬陽平郡。北齊縣省。○清城,在縣東南三十裏。春秋時齊邑。成十七年,齊高弱以盧叛,齊侯使國勝告難於晉,待命於清。即此。漢置清縣,屬東郡,高帝封功臣室中同為侯邑。後漢建初中,改為樂平縣。晉因之,改屬陽平郡。永嘉中,東海王越使徵東將軍苟擊汲桑於平原、陽平間,石勒救桑,為所敗,桑奔馬牧,勒奔樂平,即此。後魏亦屬陽平郡。後齊省。又毛州城,《志》雲:在縣北五十裏,俗呼為侯固塚。塚南今有城址,相傳即隋毛州故治。
  ○會通河在縣東北四十五裏。自聊城縣北流入境,有閘二:曰梁家乡,曰土橋。又北入博平縣界。○舊黃河,在縣西南。《水經註》:河水經發幹故城西又屈徑其城,北又有漯水,經樂平故城東。今皆堙廢。
  ○古戰場在縣東南三十裏。《唐史》:至德初,平原太守顔真卿與清河李萼,破安祿山將袁知泰二萬餘人於堂邑。即其地也。相傳為戰國孫臏、龐涓戰處,誤矣。
  博平縣府東北四十裏。西北至清平縣四十裏。本齊博陵邑。漢置博平縣,屬東郡。晉屬平原國。後魏屬平原郡。隋初屬毛州,後屬博州。大業初,改屬清河郡。唐仍屬博州。貞觀十七年廢,天授二年復置。宋因之。今土城周四裏有奇,編戶十八裏。
  ○博平故城縣西北三十裏。即齊博陵邑也。《史記·齊世傢》:威王六年,魏伐齊,至博陵。徐廣曰:今東郡之博平是也。亦謂之博關。《戰國策》:蘇秦曰:趙涉河漳博關。張儀說齊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皆謂此也。自漢至隋、唐,皆為縣治。宋景中,徙縣治寬河鎮,即今治也。又博望城,或曰在故縣城西南。《史記》:齊宣王二年,擊魏,敗之,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即此地雲。
  靈縣城縣東北四十裏。漢靈縣,在今高唐州境。隋開皇六年,改置靈縣於此,屬貝州。大業初,省入博平。唐武德初,復置,屬博州。五年,復廢。
  ○駱駝山縣西北十五裏。土阜巍然,形似駱駝。又有平山,在縣西北二十五裏。
  ○會通河縣西南二十五裏,與聊城、堂邑二縣接界。又北入清平縣境。《志》雲:縣西北四十裏有故漯河。《水經註》:漯河自頓丘出東武陽,徑博平者也。或以為馬頰河。
  大河故瀆在縣東北。舊為河流所經。唐開元十年,博州河决,即此處也。《水經註》:屯氏故瀆,上承大河瀆於靈縣南。《地道記》:河水自靈縣別出為鳴犢河,所謂靈鳴犢口也。東北至,入屯氏河。漢元光五年,河决清河靈鳴犢口。今有水自縣西南入境,經博平故城南,又經今城西北,東北至故靈城,入高唐州境,謂之鳴犢河。,見直隸景州廢縣。鳴犢口,亦見直隸清河縣。
  靈泉在縣西。《志》雲:漕河旁有梭堤,靈泉出焉。一名涵管洞,巨石成,六管三竅,以泄暴水。永樂九年,疏會通河,其泉始淤。○金堤,在縣北一裏。舊《志》:博州有古金堤。
  ○還駕店縣北二十三裏。《五代史》:後唐明宗屯兵於明靈寨,還駕至此。有行幄基址存焉。
  茌平縣府東北七十裏。北至高唐州六十裏。本秦舊縣,屬東郡。漢因之。後漢屬濟北國。魏、晉屬平原國。晉末,移治聊城縣界之興利鎮。後魏因之。後齊廢。隋復置,屬貝州。唐屬博州。貞觀初,省入聊城。金天會中,劉豫復置茌平縣,屬博州。今城周三裏有奇,編戶三十六裏。
  ○茌平城在縣西二十裏茌山下。秦縣治此。東晉末,移縣治於今縣西三十裏。唐廢。劉豫改置縣於今治雲。
  臨邑故縣在縣東。漢置縣於此。莽曰𠔌城亭。後漢復故。永平中,封渤海興王子復為漢邑。晉仍曰臨邑,改屬濟北郡。宋大明初省。孝建初,僑置臨邑縣於故漯陰縣界,即今濟南府臨邑縣也。《水經註》:鄧裏渠水與將渠水合,又北經茌平縣東、臨邑故城西,北流入河。是也。
  ○大河故瀆在縣西。《水經註》:河水東北過茌平縣西,又東為鄧裏渠,又東北徑昌鄉亭北,又東徑高敖城西。高敖城,舊《志》謂即茌平城,誤。今見濟南府長清縣。
  馬頰河在縣西北。舊自清平縣流入境,又東北入高唐州界。《志》雲:縣西又有大溪陂,流入博平縣界。又有竜潭,在縣西南。
  ○馬莊館縣南十裏。相傳唐馬周宅也。相近有興隆岡,岡下坡陀相屬。又南二十裏有賀欒店,石晉時賀欒宅也。又玉樓店在縣東北二十裏,相傳魯仲連所居,亦名魯連村。○茌山驛,在縣東,縣當往來之衝,因置馬驛於此。
  莘縣府西南九十裏。西至直隸大名府九十裏,北至臨清州百二十裏。春秋時衛邑。漢陽平縣地,屬東郡。晉屬陽平郡,永嘉後廢。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復置,仍屬陽平郡。後齊改縣曰樂平。後周於此置武陽郡。隋初,郡罷,縣屬魏州。開皇六年,復改縣曰陽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於此。大業初,州廢,改縣曰莘縣,屬武陽郡。唐初,復置莘州。貞觀初,州廢,縣屬魏州。宋屬大名府。金因之。元屬東昌路。今土城周六裏有奇,編戶十四裏。
  ○陽平城在縣西。《圖經》:縣西南七裏有鬥城,其形如鬥。或云:即漢陽平縣舊治也。漢昭封丞相蔡義為侯邑。後魏普泰初,高歡舉兵信都,爾朱仲遠等擊之,自大梁而北,軍於陽平,旋遁還。即此。後移縣於今治。《唐書》:乾寧二年,朱全忠欲攻兗、鄆,李剋用遣其將李存信救之,假道於魏,軍於莘縣。師還,魏帥羅弘信襲敗之。五代梁乾化五年,晉取魏博州。劉與晉軍相持,晉王軍博州,自堂邑軍莘縣,治莘城塹而守之。自莘及河,築甬道以通饋餉。既而晉王營於莘西二十裏,一日數戰,尋攻絶其甬道,卻走。皆今縣治也。鬍氏曰:劉軍莘縣,蓋漸逼魏州雲。
  莘亭城在縣北。京相曰:陽平縣北十裏有故莘亭,道厄險,自衛適齊之道也。《春秋》:桓十六年,衛宣公欲殺公子,使盜待諸莘。謂此。隋因置莘亭縣,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復置,屬博州。五年,並入莘縣。又岡成城,亦在縣西。《後漢志》:秦封蔡澤為岡成君。即此。
  ○山縣北四十裏。舊有泉曰山泉。《志》雲:即古中聚。《左傳》:襄二十五年,齊閭丘嬰出奔處。似誤。今其地為馬橋鎮。
  ○大河故瀆縣東三十裏。即五代梁劉築甬道以通饋餉處。蓋渡河而東南,即鄆、濮之境也。又石晉開運三年,河决楊劉,西入莘縣,廣四十裏,自朝歌北流。鬍氏曰:莘縣在魏州東,朝城在魏州東南,相距蓋四十裏。今縣東有古堤,逶迤而西,以障馬頰河、黑竜潭之衝,河南徙後皆堙廢。○漯河,在縣東,自朝城縣流入境,又東北入堂邑縣界,今涸。
  清平縣府北七十裏。北至臨清州五十裏。漢貝丘縣,屬清河郡。自晉至魏因之,後改曰清陽。隋開皇六年,又改為貝丘縣,屬貝州。十六年,改曰清平縣。大業末,廢。唐初復置,屬博州。五代漢改屬大名府。宋因之。元屬德州。明初,改今屬。城周六裏,編戶十六裏。
  ○清平故城縣西四十裏。宋白曰:石趙初置平晉縣,為清河郡治。隋置貝丘縣於此,尋改曰清平。宋熙寧二年,割博平之明靈寨來屬。元豐中,河决,遂移治明靈寨,即今縣也。今故縣亦曰清平鎮,一名水城屯。
  貝丘城在縣西北。或以為即春秋時齊貝丘地。漢置縣,屬清河郡,郡都尉治焉。後漢屬清河國。晉因之。後魏亦屬清河郡。後齊省貝丘入清河縣,而改清河縣曰貝丘,即故甘陵城也。見高唐州夏津縣。
  ○會通河縣西二十裏。自堂邑及博平縣流入界,置閘一,曰戴傢灣。又北入臨清州境。○漯河,在縣西十裏,亦曰漯川。《漢志》:河自館陶分為屯氏河,與大河相並而行。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靈鳴犢口,分流入博州界,其下流與漯為一。王莽時,河遂行漯川。今漯河自堂邑縣流入境,繞縣城而西,去縣六七裏,上源為漕河所經,下流達高唐恩縣,抵海而止。其水盈涸不時。又縣西南二十裏有竜湫,闊僅畝許,深不可測,流出十裏,註於漯河。即宋時河决故城處也。《寰宇記》:縣南十八裏有王莽河。今涸。
  直渠在縣西。漢時大河所經也。《溝洫志》:地節中,郭昌使行河。河麯三所,水流之勢皆邪直貝丘。恐水勢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麯。渠通,百姓安之。建始初,清河都尉馮逡言:郭昌穿渠後三歲,河水更從第二故麯間北,可六裏,復南合。今其麯勢復邪直貝丘,百姓寒心,宜復穿渠東行。不聽。今俱堙廢。又二渠亦在縣境,《漢書音義》:二渠,一出貝州西南,南折,一則漯川也。禹、廝二渠以引其河,即此。今涸。漯川,見莘縣。
  ○清陽驛縣西南三十裏。驛西有魏傢灣巡司,濱河置戍處也。
  冠縣府西南百裏。西南至北直大名府六十裏,南至北直南樂縣百十五裏。春秋晉冠氏邑。漢館陶縣地,屬魏郡。隋開皇六年,始析置冠氏縣,屬魏州。唐初,屬毛州。貞觀初,仍屬魏州。宋屬大名府。元屬東平路。至元六年,升為冠州。明初降為縣,改屬東昌府。今城周四裏,編戶二十七裏。
  ○冠氏城在縣北。春秋時晉邑也。哀十五年,傳晉人伐衛,齊為衛故,伐晉冠氏。杜預曰:冠氏即館陶也。隋因置冠氏縣。唐建中初,朱滔入魏境,攻拔冠氏,與田悅相惡也。既又屯兵冠氏,以逼魏州。皆此。金人移於今治。
  黃城在縣南。《括地志》:冠氏南有黃城,亦以黃溝為名,本趙邑,後屬魏。《史記·齊世傢》:宣公四十三年,田莊子伐晉,毀黃城。又《趙世傢》:敬侯八年,拔魏黃城。又肅侯十七年,圍魏黃城,不剋。《讀書記》:漢陳留郡有外黃縣,魏郡有內黃縣,而山陽郡有黃縣。元康中,□□□□□□□□□。俱在大河旁,為魏、趙、齊戰爭之地。王氏雲:蘇秦說齊:趙襲魏之河北,燒棘蒲,隊黃城。此河北之黃城也,在冠氏南十裏。蘇代約燕王:决白馬之口,魏無黃、濟陽。此河南之黃城,在考城縣東二十四裏。按《志》雲:蘇秦所言之黃,當是內黃縣。今外黃城,見河南杞縣。
  清淵城在縣北。漢縣,屬魏郡。晉屬陽平郡。永嘉初,苟擊破群盜汲桑於東武陽,桑退保清淵,是也。後魏仍屬陽平郡。北齊屬清河郡。隋屬貝州。唐避諱,改曰清水縣。貞觀元年,省縣入冠氏縣。
  ○衛河在縣西北。自直隸大名府流入界,又東北入館陶縣境。舊有吉固堤,在縣西。○屯氏故河,在縣東南二十五裏,今為平陸。
  ○清水堡在縣東北四十裏。唐初,置清水縣,屬毛州。貞觀初,省入冠氏縣。今亦為清水堡城。
  附見:
  東昌衛在府治南門。宣德五年建。今亦置東昌衛,又有左右二所。
  平山衛在府治東。洪武五年建。《志》雲:城中有二阜,謂之平山,明初建衛於此,因名。今亦置平山衛。
  臨清州府西北百二十裏。東北至濟南府德州三百五十裏,西北至直隸冀州二百七十裏,西至直隸廣平府百二十裏,南至直隸大名府百五十裏。
  春秋時衛地。戰國時,為趙之東鄙。秦屬東郡。漢屬魏郡。晉屬陽平郡。後魏因之。隋屬貝州。大業初,屬清河郡。唐仍屬貝州。大歷中,改屬瀛州。貞元中,屬貝州。宋屬大名府。金屬恩州。元屬濮州。明洪武二年,屬東昌府。弘治二年,置臨清州編戶四十一裏,領縣二。今仍曰臨清州。
  州聯絡莄、邢,形援魏、博,自昔為戰守要地。五代之際,梁、晉夾河相持,州之被患尤亟。元開會通河,州益為輓輸孔道。明初,徐達定中原,自臨清會師北伐。建文二年,燕王駐師臨清,乃謀南下。州誠南北之喉嗌矣。
  ○臨清廢縣今州治。漢清淵縣地。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始析置臨清縣,屬陽平郡。後齊廢。隋復置,屬貝州。唐初,屬毛州。貞觀初,屬貝州。寶應初,僕固追史朝義,敗之於臨清,即此。大歷七年,改屬瀛州。貞元末,屬貝州。乾寧三年,河東將李存信攻臨清,敗汴兵。朱梁開平五年,晉將周德威略魏博,自臨清攻貝州,拔夏津、高唐。乾化五年,魏博附晉,晉王存勖命李存審自趙州進據臨清,晉王引大軍自晉陽東下,與存審會於臨清。既而劉與晉王相持,軍於宗城,知臨清有蓄積,欲據之以絶晉糧道,為周德威所拒卻。宋熙寧四年,廢縣為臨清鎮,尋復為縣。《城邑考》:魏置臨清縣,故城在今州西四十裏,衛河西岸。宋建炎中,河决,移治於今州西南十裏衛河南岸。洪武二年,又移治於故縣北八裏臨清閘。景泰初,建新城於會通河北、衛河東,移縣治焉。弘治二年,始建為州。今州有新、舊二城,舊城,即景泰初所築新城也。新城,正德六年築,皆以磚石。嘉靖中,復拓而廣之,跨汶、衛二河,為水門三:汶一、衛二。城周九裏有奇。又沙丘廢縣,在州西。隋開皇十六年,析臨清置沙丘縣於此。大業初省。唐武德五年復置,屬毛州,貞觀初省。
  永濟城在州西南。唐大歷七年,田承嗣奏析臨清縣,置永濟縣,屬貝州,以西臨永濟渠而名。興元初,朱滔謀渡河侵汴,應朱Г於長安。入魏境,至永濟,以田悅不與偕行,怒,略取平恩、永濟,以兵守之。朱梁乾化五年,魏博附晉,晉王存勖自臨清進屯永濟,遂入魏州。宋初,仍並入臨清縣。平恩,今見直隸麯周縣。
  ○大阜在城北二裏。盤踞百餘畝,下視林莽數十仞,巋然為城北主山。
  ○會通河在城南,亦云汶河。自清平縣流入界,有閘二:曰新開上閘、南板閘。《志》雲:州治當汶河之北,衛河之東,汶水自南旺分流,至此漸微,沿途置閘,啓閉極嚴。經州城西南之南版閘,始與衛河合而東北流,漕舟至此,謂之出口。又二水相合處,謂之中洲,以石築之,名鰲頭磯,延亙二十餘裏,突峙中流,有四閘分建於左右,如足然。又有廣濟橋尾,其後為商賈輻湊之地,俗名觀音嘴,以上有觀音閣也。《志》雲:鰲頭磯在城北,當會通河分津之處。餘詳川瀆漕河。
  衛河在城西。自直隸大名府流經館陶縣界。又東流至此,合於汶河,亦謂之清河。應劭曰:清河在清淵縣西北。是也。自隋以後,謂之永濟渠。大業十二年,遣楊義臣討群賊張金稱於平恩。義臣引兵直抵臨清之西,據永濟渠為營,尋自館陶潛濟,襲擊金稱,破斬之。唐光化二年,幽州劉仁恭攻魏州,敗還汴,魏兵追至臨清,擁其衆入永濟渠,殺溺不可勝計。宋皇初,河合永濟渠,註乾寧軍。崇寧初,開臨清縣壩子口,增修禦河西堤,是也。乾寧軍,見北直青縣。
  古堤在城東。盤麯低昂,狀如蛟螭。其脈南來,為會通河所斷,逾河而北,城之東南復枕其半,俗因呼為東堤。轉而東,直隸抵夏津,其委瀕海,蓋古之堤防也。
  ○渡口驛州北五十裏。其地為清河、夏津兩縣之交,漕舟所經,因置驛於此。又清源水馬驛,在州城西南隅。州西南五十裏舊又有清泉水驛,今廢。○臨清遞運所,在州西南二裏。又西南五裏有會通稅課局。
  丘縣州西百二十裏。東南至府城二百裏。漢平恩縣地,屬魏郡。後漢因之。晉改屬廣平郡。隋屬洛州。唐、宋因之。金省入麯周縣。元至元二十六年,改置丘縣,屬東昌路。明初因之。弘治二年,改今屬,編戶二十七裏。
  ○平恩城在縣界。或曰即今縣治也。漢置平恩縣。地節三年,封許廣漢為侯國。晉縣屬廣平郡。後魏因之。隋屬州。大業十二年,群盜張金稱營於平恩東北,楊義臣營於臨清,西去金稱營四十裏。唐仍曰平恩縣,屬州。舊《志》:隋自斥漳移於平恩故城置。蓋北齊時嘗移縣於斥漳也。宋亦屬州。《九域志》:平恩縣在州東九十裏。是也。金省為平恩鎮,屬麯周縣。舊《志》:城在麯周東南五十裏。元時改置丘縣,析屬縣界。斥漳城,見直隸廣平府威縣。○南麯故城,在縣北。漢縣,屬廣平國。後漢省。應劭曰:平恩縣北十裏有麯亭,故縣也。《水經註》:漳水故瀆東北徑南麯故城西,又徑麯周縣故城東。是也。新《縣志》:縣北四十裏北營集有古城遺址,當即南麯故城矣。
  ○平丘山在縣治東,小丘也,縣因以名。
  ○衛河在縣東南。自館陶縣流入界,又東北入臨清州境。○漳河,亦在縣東南,自館陶縣流入界,舊有堤曰虞公堤。又縣東南有古黃河,今涸。
  館陶縣州西南百二十裏。東至府城百三十裏,南至直隸大名府七十裏,西北至直隸麯周縣百裏。春秋時晉冠氏邑地。漢置館陶縣,屬魏郡。魏、晉屬陽平郡。後魏徙陽平郡治此。後周末,兼置毛州。隋廢郡存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武陽郡。唐初,復置毛州。貞觀初,州廢,縣仍屬魏州。宋屬大名府。元屬濮州。明初,屬東昌府。弘治二年,改今屬。土城周四裏,編戶三十裏。
  ○館陶故城在縣西南四十裏。宋白曰:城西北七裏有陶丘,亦曰陶山,趙置館於丘側,漢因以名縣。更始二年,蕭王追擊銅馬於館陶,大破之。晉永和七年,後趙石氐自立於襄國,使其將劉顯攻冉閔於鄴,為閔所敗,閔追奔至陽平。時陽平郡治館陶也。隋置毛州於此。唐武德五年,劉黑闥自魏州北遁,至館陶橋永濟渠,渡而西,軍大潰。興元初,Г作亂,朱滔謀渡河侵汴,入魏,約田悅會館陶,偕行渡河。悅飾詞謝滔,滔怒,大掠而去。《志》亦謂之毛州城,以隋時毛州置於此也。五代時,移縣於今治。明建文二年,燕王戰於東昌,為盛庸所敗,退屯館陶,即今縣也。《寰宇記》:漢明帝封其妹為館陶公主,縣因有駙馬渡及黃花臺。今故城亦謂之南館陶鎮,明初置巡司及陶山水驛、南館陶遞運所於此,今惟南館陶巡司尚存。○歇馬城,在縣東南七裏,相傳宋景德初,契丹軍至澶淵,其母蕭太後嘗引軍駐此城,因以名。又縣有蕭城,相傳亦契丹蕭後所築。
  ○衛河縣西二裏。其舊渠即漢屯氏河也。《水經註》: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漢書·溝洫志》:自塞宣房,後河復北决於館陶縣,分為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復决館陶及東郡金堤,上使河堤謁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其屯氏別河徑館陶縣東,東北出,過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四郡,至章武入海,後漸堙廢。縣西十裏有白溝水,亦即宿胥瀆故址也。隋煬帝開永濟渠,疏白溝入屯氏河,自此謂之衛河。唐武德五年,劉黑闥攻魏州,未剋,太子建成等引兵擊之。黑闥懼,夜遁至館陶,作永濟橋,未成,不得渡。齊王元吉以大軍至,黑闥使其黨王小鬍背水而陣,橋成即過,橋西衆遂大潰。宋崇寧二年,黃河漲,入浸館陶,敗廬捨,屢費修塞。元人通漕於此,明時亦相繼修瀎,經丘縣界,至臨清北,合於汶河。顔師古曰:隋置毛州,誤以屯氏河為毛河也。《邑志》:屯氏故河在縣西南五十裏。
  漳河縣西南五十裏。自直隸大名府東北流入縣界,經南館陶鎮,又東北經丘縣界,東合衛河。後魏孝昌三年,源子恭討葛榮於信都,行至陽平東北漳水麯,榮帥衆邀擊,敗死,即此。《志》雲:今漳河所經,即屯氏河故道也,自河南臨漳縣分二支:一北流入直隸瀎縣界,一東流入縣界。萬歷初,漳河徙而北,由魏縣入麯周之滏陽河。○篤馬河,在縣東南十五裏,今涸。又縣西南五十裏有古金堤。
  ○淺口鎮在縣西。唐太和三年,李聽自滑州移鎮魏州,為何進滔所襲,敗趣淺口,即此。
  蘇康壘在縣西。晉太元十七年,丁零翟釗據滑臺,遣將翟都侵館陶,屯蘇康壘,慕容垂擊卻之。鬍氏曰:蘇康,人姓名,壘應在館陶縣西南境。○黃花臺,在縣西南二十裏,相傳漢館陶公主所築。
  附見:
  臨清衛在州城內,景泰元年建。今亦置臨清衛。
  高唐州府東北百二十裏。東南至濟南府二百裏,西至臨清州百裏,北至濟南府德州二百二十裏。
  春秋、戰國時齊地。秦屬東郡。漢屬平原郡。後漢因之。晉屬平原國。後魏置南清河郡魏收《志》:郡,普泰中分平原郡置,治莒城。在今博平縣之廢靈縣。北齊郡廢,改屬清河郡。隋屬貝州。大業中,屬清河郡。唐屬博州。宋因之。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七年,改置高唐州。明初,以州治高唐縣省入編戶四十裏,改屬東昌府,領縣三。今仍曰高唐州。
  州聯絡博、濟,翼帶德、景,居齊、趙之郊,為津途之要。且西去漕渠,不過數十裏,此亦用兵者之先資矣。
  ○高唐廢縣今州治。春秋時,齊有高唐邑。漢因置高唐縣,在今濟南禹城縣境,屬平原郡。後漢及晉因之。後廢。後魏景明三年,置縣於此,尋置南清河郡。北齊廢郡,以縣屬清河郡。隋因之。唐長壽二年,改為崇武縣。神竜初,復曰高唐。五代梁曰魚丘縣。後唐復舊。晉曰齊城縣。漢復曰高唐縣。宋仍屬博州。元為高唐州治。明初省。
  靈縣城在州東北。鬍氏以為即齊靈丘邑。《史記·齊世傢》:威王元年,三晉伐我,至靈丘。《趙世傢》: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之兵攻齊,取靈丘。是也。漢置靈縣,屬清河郡。後漢初省。和帝永元九年,復置。晉仍屬清河國。北齊省。隋開皇六年,改置靈縣,在今博平縣境。鬍氏又云:今之高唐,即漢之靈縣雲。
  ○魚丘山在州東。其狀如魚。五代梁改縣名魚丘,以此。又州城東北有玉岡,亦謂之高唐山。
  ○漯河州西二裏。舊自清平縣流入境,今溢涸無常。《水經註》:漯水經高唐東,下流至千乘入海。○鳴犢河,在州南三十五裏,舊自博平縣流入境,今涸。又州東南三十裏有熙河,東北流入禹城界,今亦涸。或以為即屯氏故河。
  馬頰河州西二十裏。《志》雲:即《禹貢》九河之一也。《爾雅》以為上廣下狹,狀如馬頰,因名。亦名舊黃河。自直隸開州,流經朝城縣及莘縣、堂邑、觀城、清平縣界,又歷夏津縣,南至州境,東北徑恩縣、平原、陵縣、商河、樂陵入海。今故道尚存。
  唐公溝在州東門外。成化中,屢有水患,知州唐楨因東北地下,瀎溝註之,水患遂息,因名。○爵堤,在州西二十裏,舊築堤於此,以御馬頰河之泛溢,俗呼其地為馬灣。曹魏時,平原與清河爭爵堤,久不能决,冀州牧孫禮按圖,堤當屬平原,兩郡之界遂定。
  ○魚丘驛在州治東。明初,置馬驛於此。又州境舊有平原驛,今革。
  恩縣州北七十裏。西至直隸清河縣百三十裏。漢為清河郡之東陽縣地。晉為東武城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歷亭縣,屬貝州。唐因之。宋屬恩州。金徙州治此。元因之,以州治歷亭縣省入。明初,降州為縣,又改今屬。土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三十七裏。
  ○歷亭城縣西四十裏。隋置縣於此。宋白曰:歷亭縣之地,自後魏至高齊,皆為俞阝縣地。隋始置縣於永濟渠南,遙取漢信都廢歷縣城為名。唐武德四年,劉黑闥舉兵漳南,陷俞阝縣,及歷亭,是也。六年,移貝州治此。八年,州復還舊治。萬歲登封初,移縣治盤河,去信都廢歷縣城七十裏,尋復舊。天三年,魏博牙將史仁遇作亂,據高唐。朱全忠時營於魏州,召行營兵於樂壽,至歷亭,進攻高唐,剋之。宋仍為歷亭縣治。金為恩州治。明初,為恩縣治。洪武七年,徙縣治許官鎮,即今治也。《通志》:縣南二十裏有金完顔右丞故城,今廢為興福寺。
  東陽城在縣西北六十裏。春秋時晉地。《左傳》:昭二十二年,荀吳略東陽。又趙勝率東陽之師以追齊。是也。戰國時為衛地,後屬趙。《戰國策》:國子曰,兼魏之河南,絶趙之東陽,則趙、魏亦危矣。又韓非謂應侯弛上黨以臨東陽,則邯鄲口中虱也。《史記·趙世傢》:惠文王十八年,王再之衛東陽,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王氏曰:自漢以前,東陽大抵為晉太行山東地,非有城邑也。楚漢之間,始置東陽縣。漢東陽縣,屬清河郡,後廢。隋開皇六年,分棗強、清平縣地,復置東陽縣,屬貝州。十八年,改為漳南縣。大業十一年,竇建德起兵漳南,既而劉黑闥復舉兵於此。唐仍屬貝州。宋因之。至和中,省縣為鎮。宋白曰:漳南以地居漳水南也。《金人疆域圖》:歷亭縣有漳南鎮,四望平坦,中有高阜,水環其下,即漳水雲。
  ○西山縣西四十裏。有岩壑之勝,舊縣遺址在焉。或曰:即紫微山也。唐天寶初,清河人崔以清妄言,見玄元皇帝,雲藏符在武城紫微山。即此。
  ○衛河縣西北五十裏。自武城縣流經此。又北歷直隸故城縣,而入德州界。宋開寶六年,禦河决於歷亭。政和五年,於恩州增修禦河東堤,以防泛溢雲。○馬頰河,在縣東南,自高唐州東北流經此,今涸。又有津期河,在縣南二十裏,溢涸無常,東流合於馬頰河。
  高雞泊在縣西北。舊為漳水所匯,廣袤數百裏,葭葦阻奧,可以避兵。隋大業九年,竇建德使其黨孫安祖入高雞泊為群盜。十二年,高士達據高雞泊,隋將楊義臣破斬之。唐中和中,宰相王鐸自義成徙鎮義昌,過魏州,魏博節度使樂彥禎子從訓利其裘馬妾侍,伏兵於漳南高雞泊,殺鐸而取其資。今為平陸矣。
  ○白馬鎮縣西十五裏。《志》雲:唐置鎮於此。亦曰白馬營。又漳南鎮北五裏有張傢橋,為直隸棗強、故城二縣之通道。○四女樹鎮,在縣西北五十裏衛河東岸。相傳有四女守貞不嫁,共植一槐於此,今為往來通道。又太平馬驛,舊在縣北五裏,今移縣南。
  夏津縣州西五十裏。西南至大名府百五十裏。漢厝縣地,屬清河郡。隋為清陽縣地,屬貝州。唐武德四年,析置夏津縣。九年,復省入清陽。天寶元年,移俞阝縣於夏津廢縣,仍改曰夏津。五代漢改屬大名府。宋、金因之。元初,屬東平路,尋改屬高唐州。今土城周七裏,編戶三十一裏。
  ○甘陵城在縣東北。周甘泉市地。秦置厝縣,屬巨鹿郡。漢屬清河郡。後漢章帝子清河孝王慶,初立為太子,被廢。其子昱為安帝。王薨,葬於厝縣之廣丘。安帝因尊陵曰甘陵,縣亦取名焉。清河國移治於此。桓帝建和二年,又改清河國曰甘陵國。晉又改甘陵縣為清河縣,仍為清河國治。後魏因之。北齊移清河郡治武城,以貝丘縣省入清河,因改清河縣曰貝丘。隋開皇六年,又改貝丘為清陽縣,屬貝州,時亦謂之清河城,以舊為郡治也。大業十二年,群盜張金稱陷清河,即清陽縣,非清河郡也。唐仍為清陽縣。章懷太子賢曰:清陽故城在貝州西北。劉句曰:清陽舊治,即古甘陵城。是也。永昌初,移治於孔橋。開元二十二年,移就州治,與清河縣並在郭下。《寰宇記》:孔橋在永濟渠東。唐永昌初,置清陽縣於此。開元中,移置於永濟渠西。是也。宋熙寧六年,省入清河縣武城。隋開皇中,改曰清河縣。清河縣,見下武城縣。貝州城,見直隸清河縣。
  俞阝縣城縣東北三十裏。漢俞阝縣,在今德州平原縣東北。隋改置俞阝縣於此。唐武德四年,劉黑闥起兵據漳南,陷俞阝縣,即此。天寶元年,移縣於夏津廢縣,故城遂墟。。
  夏津故城在縣南。唐初置縣治此,尋廢。天寶初,移俞阝縣治焉,因復改曰夏津。後以水患移縣治孫生鎮,在今縣北四十裏。後復徙今治。今孫生鎮亦曰新縣店。
  ○衛河縣西南四十裏。自臨清州流入,又北入武城縣界。又馬頰河,在縣東三十裏,自清平縣流入境,又東入高唐州界。《寰宇記》:縣東三十六裏有潤河枯瀆。
  永濟渠在縣西北。引清漳水入此。舊名瓠子渠,隋煬帝改曰永濟渠。元人開合運河。
  屯氏故河《寰宇記》:在縣北,東流入高唐州界。又縣有河麯,或曰:即屯氏河之麯也。隋大業七年,俞阝人張金稱聚衆河麯,即此。《新唐書》謂之河渚。
  鳴犢口在縣東南。舊為大河所經。《漢書》: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成帝建始初,清河都尉馮逡言:郡承河下流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堤防,終不能泄。屯氏河不流行七十餘年,新絶未久,其處易瀎。又所居高,易於以分流殺水勢,道裏便宜。不聽。後二歲,果决於館陶及東郡金堤。靈,靈縣,見博平縣。屯氏河,見館陶縣。
  ○甘陵在故厝縣。應劭曰:安帝以孝德皇后葬於厝,尊曰甘陵。是也。宋白曰:漢安帝父清河孝王陵,在清河縣東南三十裏。《城塚記》:俗謂之英陵,帝母左氏葬於縣東北角,一曰甘陵。
  裴傢圈縣西南四十裏。衛河所經,為往來津要,置巡司於此。
  武城縣州西北百二十裏。北至直隸故城縣六十五裏,西至直隸清河縣六十裏,西南至臨清州六十裏。漢置東武城縣,屬清河郡。後漢屬清河國。晉因之。後魏改為武城縣。隋亦置武城縣,仍屬貝州。唐因之。宋屬恩州。元屬高唐州。今土城周四裏,編戶二十裏。
  ○東武城故城在縣西。戰國時趙邑。趙惠文王封孟嘗君以武城。又孝成王封其弟勝於武城,號為平原君。秦始皇十四年,桓伐趙,取武城。漢置東武城縣,文帝封齊悼惠王子賢為侯國。十四年,改封賢為淄川王。應劭曰:定襄有武城,故此加東也。晉亦曰東武城縣。後魏改為武城。後周移縣於故信成縣界,為清河郡治。隋改武城為清河,而改置武城縣於此。《舊唐書》:隋置縣於古夏城。唐調露初,移置永濟渠西。建中初,朱滔入魏境,與田悅相攻,拔武城以通德、棣二州,使給軍食。朱梁乾化二年,鎮冀將王德明掠武城,到臨清,尋為魏博帥楊師厚所破。宋大觀中,衛河决,始移今治。
  候城廢縣在縣西北。後魏置縣,屬清河郡。後周省入武城縣。又縣有陽鄉城。應劭曰:東武城東北三十裏有陽鄉故縣也,後廢。
  ○衛河在縣西一裏。自臨清州及夏津縣流入境,又東北流入恩縣界。宋熙寧三年,議開禦河,臣僚奏於恩州武城縣,開約三十餘裏,入黃河北流故道,下五股河。是也。元泰定三年,修夏津、武成堤三十三所,蓋運河經兩縣間,即衛河堤矣。
  一字河在縣西。《河防志》:黃河舊經縣境。金明昌五年,河犯武城堤,泛及金山。明年,鑿新河,修石岸十四裏有奇以塞之。元時,河自河南原武縣决而東南,此河遂絶。金山或云在縣東北。○沙河,在縣東南十五裏。又縣西北五裏有蔡河,又西北二十裏曰黃蘆河,又西北四十裏曰五溝河。舊《志》:縣地卑土淖,一遇水潦,四境盡為洿池。金末,蒙古綱奏恩州武城縣艾傢凹水濼、清河縣澗口河濼,其深一丈,廣數十裏,因其地形,少加瀎治,足以保禦,請徙州民其中,多募義軍以實之雲。
  ○甲馬營縣東北二十五裏,嚮置巡司於此。又有甲馬營水驛及甲馬營遞運所,為津途衝要。
  濮州府西南二百裏。東至兗州府東平州百八十裏,南至兗州府曹州百裏,西南至河南開封府三百十裏,西至直隸開州百二十裏,西北至直隸大名府一百七十裏。
  古顓頊氏之墟。春秋時衛地。秦屬東郡。漢屬濟陰郡後漢末,兗州治鄄城,即此。晉屬濮陽國兼置兗州,領郡國八,理於此。後魏為濮陽郡治。後周因之。隋初,郡廢,尋置濮州。大業初,州廢,以其地分屬東郡、東平、濮陽三郡大業末,李密復置濮州,王世充因之。唐仍置濮州。天寶初,改為濮陽郡。乾元初,復為濮州。宋因之亦曰濮陽郡。金仍曰濮州,屬大名府。元亦曰濮州初屬東平路,後直隸省部。明初,以州治鄄城縣省入,改屬東昌府編戶三十六裏,領縣三。今仍為濮州。
  州指揮相、魏,顧盼汴、宋,當走集之郊,為四戰之地。戰國時,樂毅伐齊,命左軍循河屯阿、鄄之間阿,謂東阿;鄄,即鄄城也,以連魏師。黃歇說秦昭王,所謂割濮磨之北,絶齊、秦之要者濮磨,徐廣曰:濮水旁地名。後漢末,呂布與曹操爭兗州時州治鄄城,惟鄄城、範、東阿不下,布卒敗遁。五代時,晉王存勖,與朱梁爭於澶、濮之間,梁之河南,遂不可保。州亦戰守要地矣。
  ○鄄城廢縣州東二十裏。春秋時衛邑。莊十四年,齊桓公會諸侯於鄄。十五年,復會於鄄。又十九年,公子吉及齊侯、宋公盟於鄄。襄十四年,衛獻公如鄄,出奔齊。哀十七年,晉伐衛,衛人出莊公,而與晉平。既而衛侯自鄄入。是也。戰國時,為齊邑。威王八年,趙伐齊,取鄄。宣王八年,與魏惠王會於鄄。又王建末,即墨大夫謂三晉大夫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也。漢置鄄城縣,屬濟陰郡。鄄,讀絹。後漢末,為兗州治,曹操創業於此,曹植初封鄄城侯。晉亦為鄄城縣,屬濮陽國。《水經註》:鄄城在河南岸十八裏河上之邑,最為峻固。《晉八王故事》:東海王越治鄄城,城無故自壞七十餘丈,越惡之,徙治濮陽。永嘉四年,石勒自白馬渡河襲鄄城,殺兗州刺史袁孚。苻秦亦為兗州治,太元九年,劉牢之攻苻秦兗州刺史張崇於鄄城,崇棄城走,牢之據鄄城,河南城堡,皆來歸附。十一年,丁零翟遼叛據鄄城。十五年,牢之擊走之。後魏為濮陽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濮州治焉。大業初,州廢,縣屬東平郡。後李密復置濮州治此。自唐以後,皆為州郡治。明初,省縣入州。正統末,州城為河所圮。景泰二年,徙州於王村,即今治也。土城周七裏有奇。
  臨濮城州南七十裏。或曰即古城濮地。《春秋》:僖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人於成濮。即此。漢為城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臨濮縣。大業初,省入雷澤縣。唐初復置,屬濮州。宋因之。金廢為臨濮鎮,或謂之小濮。蒙古忽必烈南侵,嘗駐兵於小濮。即此。又長城廢縣,亦在州南。《舊唐書》:武德四年,析臨濮置長城縣,明年復並入焉。是也。
  雷澤城州東南九十裏。漢城陽縣地。隋改置雷澤縣於此,屬鄆州。唐屬濮州。宋因之。金省為鎮。城陽,今見曹州。
  洮城在州西南。春秋時曹地。僖八年,齊桓公盟諸侯於洮,後屢為會盟之所。三十一年,晉文公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亦曰桃城。《水經註》:瓠子故瀆又東徑桃城南。今鄄城西南五十裏,有桃城亭,謂即洮也。亦曰姚城,因姚墟而名。《援神契》:舜生姚墟。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世稱為姚城。《志》雲:姚墟在州東南九十裏。又《括地志》:鄄城東北十五裏有堯城,相傳唐堯所居。《通志》:堯城在州東南三十五裏。又州東二十裏有偃朱故城,相傳丹朱邑也。今名朱傢阜。
  ○歷山州東南七十裏。相傳舜耕處。《水經註》:雷澤西南十許裏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桀峙,謂之歷山。澤東南有陶墟,郭緣生《述徵記》謂舜耕陶所在也。《志》雲:歷山之東,有再熟、成都二鄉,蓋取一種再熟、三年成都之義,皆因雷澤而傳訛矣。又有箕山,在州東五十裏,俗訛為許由辭位避居處。
  青山州東三十裏。其山已頽,下有青山崮,居民依焉。又東北則岡阜連屬,皆青山支脈也。《志》雲:州治東北三裏曰杏花岡,與青山聯屬。又有項城阜,在州南三十裏,相傳項梁嘗屯兵於此。《史記》:秦二世元年,項梁破章邯於東阿,追至濮陽,大破之。是也。
  馬陵在州東北。虞喜《志林》:鄄城東北六十裏有馬陵,澗𠔌深阻,可以伏兵。《史記》: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險。是也。孫臏伏弩殺龐涓於此。又詳見直隸元城縣。
  ○黃河《志》雲:州治東南三十裏,地名紅船口,即黃河故道也,與鄆城縣接界。明永樂九年,疏河流經此,東北入會通河。正統十三年,河决於河南滎澤縣東黑陽山,由蒲經澶四十餘裏,合黃河故道,决於張秋沙灣,泛溢兗、濟,遂奪運道而東,徑流入海,公私大睏,詔發東昌、兗州民築塞。景泰七年,始復故道。弘治中,黃河復决,阻運道,因築曹縣之黃陵岡,而東北故流遂絶。今積水澄泓,僅通舟楫,南達鄆、曹諸邑,俗謂之水保河。
  瓠子河州東南七十裏。其源自直隸之滑縣開州流入界,此其下流也。《史記·河渠書》:元光中,河决瓠子,東南註巨野,通於淮、泗。後二十餘載,天子自臨决河塞之,作瓠子之歌。蘇林曰:鄄城南有瓠子堤。《州志》:故黃河自州東南三十裏合瓠子河,同註會通河。州南又有金堤,迤東北抵東阿之安平鎮,即漢堤故址也。今瓠子河,詳見直隸開州。
  濮水州西南七十裏。亦自直隸開州境流入。《左傳》:哀二十七年,齊師救鄭,及濮。即此水也。應劭曰:濮水發源陳留,入於巨野。《衛風》所云桑間濮上,謂此水也。酈道元曰:濮水有二源,一上承濟水於封丘,班固所云濮水首受濟者也,東北流,右會別濮水。一受河於酸棗,杜預所云濮水出酸棗,首受河者,東至乘氏縣,合濟水入巨野澤,昔莊周嘗釣於濮水,有釣臺在州東南九十裏,其地亦名蒲汀,濮水所經也。今濟絶河遷,濮水源流,不可復考矣。封丘,今河南開封府屬縣。酸棗,見河南延津縣。乘氏,見曹縣。
  鬍柳陂在州西。有土阜相連。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勖自濮州引兵而西,營於鬍柳陂,與梁軍大戰,軍潰,王據高丘,收散兵,軍復振。陂中有土山,奪據之,破梁軍於土山西,進攻濮陽。即此。鬍氏曰:陂在州西南,臨濮縣界。《地理志》:鬍柳陂,濮陽地名。去陂西十裏,有馬軍寨,土人訛為黃柳陂。濮陽,今直隸開州也。《寰宇記》:陂在州東北二十裏,恐誤。○雷澤,在州東南。《括地志》:雷澤縣郭外西北隅,即故澤也。鄭玄雲:《禹貢》雷夏既澤,蓋二水相觸,而合入此澤雲。今亦見曹州。
  麻傢渡在州東北。昔為大河所經。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如楊劉,復循河西上,軍於麻傢渡。亦曰麻傢口。石晉天福九年,契丹入犯,自馬傢口濟河攻鄆州,命保義帥石贇守麻傢口。是也。楊劉,見東阿縣。馬傢口,見東平州。
  ○盧津關在州西。舊為黃河所經。《水經註》:鄄城在河南十八裏,河南岸有新城,宋王玄謨前鋒入河所築。北岸有新臺,鴻基層廣高數丈,衛宣公所築。大河經此,謂之盧關津。臺東又有小城,崎嶇頽側,臺址枕河,俗謂之底閣城,疑即關津都尉治也。《新唐志》:臨黃縣東南有盧津關,一名高陵津。後唐同光元年,梁以段凝為大將,營於王村,自高陵津濟河,剽掠澶州諸縣,至於頓丘,即此。
  瓠河鎮在州東南。《志》雲:濮州雷澤縣有瓠河鎮,唐景福初,朱全忠擊天平帥朱,敗於鬥門,屯軍瓠河。即此。○劉橋,在州南,唐光啓三年,朱全忠攻濮州,與兗、鄆帥朱瑾等决戰於劉橋,瑾等敗走。《薛史》:臨濮縣有劉橋。鬍氏曰:劉橋在曹州乘氏縣東北,濮州範縣西南。
  行臺村在州東北。梁貞明四年,晉王軍於麻傢渡,梁將賀瑰等屯濮州北行臺村,相持不戰。五年,賀瑰攻德勝南城,為晉將李建及所敗,退保行臺村。又有景店,在麻傢渡東。《五代史》:梁、晉相持,晉人立寨於景店,以防津要。又東北即楊劉鎮雲。
  潘張村在州西北,西南距楊村五十裏。梁貞明五年,與晉軍相持於河上,築壘貯糧於此,為晉軍所奪。既而王彥章破德勝南城,進攻潘張村、麻傢口、景店諸寨,悉拔之,聲勢大振。鬍氏曰:潘張村在大河南岸,河麯津渡處也。楊村、德勝,俱見直隸開州。○王村即今州治,後唐同光四年,指揮使潘環守王村寨,以芻粟數百萬叛附李嗣源於大梁。又州東北有石村,元至正十七年,劉福通陷曹、濮及大名、衛、輝諸路,詔答失八都魯擊之,分軍於雷澤及濮州,以禦福通。既而軍潰。退屯石村,以憂卒。即此。
  範縣州東北六十裏。西北至朝城縣六十裏。春秋晉大夫士會邑。漢置範縣,屬東郡。晉屬東平國。後魏建義中,改置東平郡治此。北齊郡縣俱廢。隋復置,屬濟州。唐武德二年,於縣置範州。五年,州廢,仍屬濟州。貞觀八年,改屬濮州。宋以後因之。元初,屬東平路,尋復舊。今土城周七裏有奇,編戶十二裏。
  ○範城縣東南二十五裏。春秋時屬晉。戰國時為齊地。孟子自範之齊,是也。漢置範縣。後漢興平中,曹操擊陶謙於徐,陳留太守張邈以郡迎呂布兗州,郡縣響應。程昱說範令靳允曰:君必固範,我守東阿,田單之功可立也。晉縣亦治此。後魏神四年,叔孫建攻宋將竺靈秀於湖陸,不剋,退屯範城。隋仍置縣於此。唐光啓三年,朱全忠與天平帥朱相攻,遣軍圍濮,使其弟罕救濮,至範,為全忠所敗,全忠遂剋濮州,進攻鄆。明初洪武二十五年,為河所圮,因徙今治。
  廩丘城在縣東南。春秋時齊邑。《左傳》:襄二十六年,齊烏餘以廩丘奔晉。定八年,公侵齊,攻廩丘之郛。哀二十年,公會齊人於廩丘。二十四年,臧為會晉師取廩丘。《史記·齊世傢》:宣公五十一年,田會以廩丘叛入趙。《趙世傢》:敬侯三年,救魏於廩丘,大敗齊人。漢置廩丘縣,屬東郡。後漢屬濟陰郡。晉屬濮陽國。又兗州亦治焉。永興二年,範陽王遣其屬劉琨等擊兗州刺史東平王於廩丘,走還國。建興初,石勒寇鄴,魏郡太守劉演奔廩丘。三年,為石虎所陷。後魏亦屬濮陽郡,隋屬鄆州。大業初,並入鄆城縣。唐武德四年,又析雷澤縣置廩城縣。貞觀八年省。又羊角城,與廩丘城相近,即春秋時齊烏餘襲衛羊角者。杜氏曰:今廩丘縣西有故城,春秋時廩丘邑也。縣所治城,春秋時羊角城也。其東北即故高魚城。《水經註》:廩丘縣東南有羊角城,當據春秋時廩丘邑而言。《地理志》:羊角城一名義城,今廩丘廢城,地名義東保。是也。高魚,見鄆城縣。
  顧城縣東南五十裏。《詩》:韋、顧既伐。此即夏商時顧國也。《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於顧。即此。又範縣有昆吾城。劉句曰:唐武德二年,置範州治於此。
  ○臥牛山在舊縣西北三裏。《志》雲:縣南三十裏有鳳凰嶺。俱以形似名。
  ○黃河縣東南七十裏。其上流合瓠子河,自濮州流入界,又東北至東阿縣,入會通河,亦云水保河。《志》雲:宋漕運故道也,今有水保河巡司,亦在縣東南七十裏。
  倉亭津在縣東北。《水經註》:河水於範縣東北流,為倉亭津。《述徵記》:倉亭在範縣界,東北去東阿六十裏,西南至東武陽七十裏,大河津濟處也。後漢光和末,皇甫嵩敗獲黃巾賊帥卜己於倉亭。興平初,程昱守東阿,遣別騎扼倉亭津,陳宮來襲,不得渡。建安六年,曹操揚兵河上,擊袁紹於倉亭津,破之。晉永和六年,冉閔與後趙將張賀度戰於倉亭。皆此地也,今湮。
  大瀦潭縣東南五十裏,即巨野澤之餘波也。又有黑竜潭,在縣南十五裏。
  ○秦亭縣南二裏。《春秋》:莊三十一年,築臺於秦。杜預曰:範縣西北有秦亭。是也。魏收《志》:東平郡嘗治範縣之秦城,即秦亭矣。《志》雲:縣東北四十餘裏有魯西門,舊有石門,高數尺,蓋魯、衛之郊雲。
  觀城縣州西北七十五裏。東北至朝城縣四十裏,西至直隸清豐縣五十裏,西南至直隸開州百裏。古觀國。漢為畔觀縣,屬東郡。後漢更名衛國縣。晉屬頓丘郡。後魏亦曰衛國縣。隋開皇六年,改曰觀城,屬魏州。唐初,屬澶州。貞觀十七年省。大歷七年,復置,仍屬澶州。宋因之。皇初省。四年,復置。金屬開州。元改今屬。土城周九裏有奇,編戶十裏。
  ○古觀城在縣西。古國也。《左傳》:昭元年,趙文子曰,夏有觀扈。應劭曰:此即觀也,夏啓子太康弟所封。周顯王元年,齊伐魏,取觀津。高氏曰:觀邑臨河津,故曰觀津。《竹書》: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漢置畔觀縣。後漢建武三年,改封周後姬常於此,曰衛國,因為衛國縣。隋改置於今治。
  臨黃城在縣東南。漢畔觀縣地。後魏析置臨黃縣,屬頓丘郡。北齊省。隋復置,屬魏州。唐初,屬莘州。貞觀初,州廢,縣屬魏州。大歷七年,改屬澶州。宋因之。端拱初,省入觀城縣。又河牧城,亦在縣境。《後漢志》衛國有河牧城,是也。隋開皇十六年,置河上縣於此。大業初,省入臨黃。○瓦屋城,在縣南三十裏。《寰宇記》:《春秋》隱八年,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即此處。按《左傳》:齊侯卒,平宋、衛於鄭,會於溫,盟於瓦屋。溫在河內,則瓦屋不在東郡明矣。杜預曰:瓦屋,周地。《寰宇記》誤也。
  ○故黃河在縣南。舊自直隸開州流經境內,入朝城縣及濮州界。石晉開運三年,河决澶州臨黃,是也。今湮。○黃溝,亦在縣南。《志》雲:西自直隸開州境流入溝,側有山支水出焉,東入虎掌溝,又東南入於黃河。臨黃縣以此水而名。又有竜潭,在縣東南。《志》雲:縣有竜淵宮,漢武時河决於此,因築此宮,今廢。
  ○高陵關縣東南八十五裏。即盧津關也。舊屬臨黃縣,亦曰黃陵津,其地與濮州分界。今詳見濮州。
  朝城縣州北九十裏。北至莘縣五十五裏,西北至直隸大名府八十裏,西南至直隸清豐縣百裏。春秋時,衛之東鄙也。漢置東武陽縣,屬東郡。後漢因之。魏、晉俱屬陽平郡。後魏改曰武陽縣,仍屬陽平郡。北齊廢。後周復置,屬魏州。隋開皇十六年,改屬莘州。大業初,屬武陽郡。唐初,屬魏州,尋屬莘州。貞觀初,復屬魏州。十七年,縣省。永昌初,置武聖縣。開元七年,改曰朝城縣,仍屬魏州。元和中,改屬澶州,尋復舊。天三年,復曰武陽縣,未幾,復曰朝城縣。宋仍屬澶州。金屬大名府。元屬東平府,尋屬濮州。今土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二十六裏。
  ○東武陽城在縣東南。漢縣治此。後漢初平二年,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武陽。三年,黑山於毒等攻東武陽,操自頓丘西入山,擊毒等本屯,毒引卻。後臧洪為東郡太守,亦治東武陽。袁紹圍洪,洪死之。今圍郭尚存,環水匝隍。晉永嘉初,兗州刺史苟破盜汲桑於東武陽。是也。升平二年,泰山太守諸葛攸攻燕東郡,入武陽,尋敗還。太和四年,桓溫伐燕,引舟師自清入河,軍於東武陽。後魏曰武陽縣。隋因之。唐曰朝城。五代梁開平五年,晉將周德威攻博州,拔東武朝城。又貝州奏晉兵侵東武。蓋因故東武朝城而名也。貞明五年,晉王存勖敗於朝城,視河冰甚堅,遂渡河,攻梁緣河諸柵,悉陷之,遂進攻楊劉。後唐同光初,唐主伐梁,引兵屯朝城,即故縣也。蓋宋時遷於今治。
  故朝城縣南十七裏。《志》雲:春秋時,齊桓公率諸侯朝周,會於此,因有朝城。唐因以名縣,《舊唐書》:昌樂縣有故朝城,唐改置縣於此。《通志》:唐開元中,置朝城,在今縣西四十裏。宋明道二年,以河圯,移縣治社婆鎮,即今治雲。又有古殷城,《舊唐書》:在朝城縣東北十二裏,隋元城縣治此。元城,今為直隸大名府治。
  ○冠石山縣東南七十裏。昔時連亙數百步,今土阜僅存。
  ○黃河縣東南二十裏。自觀城縣流入,故道所經也。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勖自朝城引軍乘冰堅渡河,拔梁楊劉寨。石晉開運三年,河决楊劉,西入莘縣,自朝城北流,是也。今涸。《志》雲:縣西北舊有馬頰河。
  漯河在縣西南。北流入莘縣界。《史記·河渠書》:河自積石、竜門,至於大亻丕,禹以為水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流。孟康曰:二渠,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一則漯川也。貝丘河自王莽時,其流已塞,惟用漯川耳。《漢·地理志》:漯出東武陽,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裏。郡三:東郡、平原、千乘也。《風俗記》: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微涓絶流。又《穆天子傳》:天子東徵,釣於漯水,又食馬於漯水之上。《水經註》:漯水上承河水於武陽縣東南,亦曰武水。宋張洎曰:禹疏二渠,以分大河水勢,一渠自武陽東引入漯水,一渠疏畎引傍西山雲。今陵𠔌變遷,漯水無復故道。貝丘,見直隸清河縣。
  金蓮陂在縣治西。或以為漯水之源也。《志》雲:縣北有二陂,相傳為武水發源處,縣本名武陽,以此。酈道元曰:武水即漯水之別名。
  附見:
  濮州備禦千戶所在州治西。原屬東昌衛,正統六年建。尋徙建新城內。今亦置濮州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