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宋元學案   》 第044 捲四十四 趙張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黃宗羲 Huang Zongxi

  趙張諸儒學案 (全祖望補本)
  趙張諸儒學案表
  趙鼎(子)謐 (曾孫)綸(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王大寶張栻(別為《南軒學案》。)
  (子文門人)
  (百源、伊川再傳)
  (安定、濂溪三傳)
  張瀎(子)栻(別為《南軒學案》。)
  (子)枃(孫)忠恕(別見《南軒學案》。)
  王十朋(子)聞詩
  (子)聞禮
  宋晉之(弟)習之
  (譙氏門人。)
  (伊川、東坡再傳)
  (安定、濂溪、老泉三傳)
  楊萬裏 (子)長孺
  劉儼
  呂陟(別見《南軒學案》。)
  羅博文(別見《豫章學案》。)
  張傑(別見《玉山學案》。)
  陸遊(別見《荊公新學略》。)
  汪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趙、張學侶。)
  陳良翰
  芮煜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陳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陳亮(別為《竜川學案》。)
  蔡幼學
  陳武(並見《止齋學案》。)
  陳鵬飛黃補
  林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範端臣(別見《範許諸儒學案》。)
  (並趙、張同調。)
  趙張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中興二相,豐國趙公嘗從邵子文遊,魏國張公嘗從譙天授遊。豐公所得淺,而魏公則惑於禪宗,然伊洛之學從此得昌。魏公以曾用陳公輔得謗,或遂疑其阻塞伊洛之學,與豐公有異同,未必然也。陳公良翰、芮公煜之徒,亦吾道之疏附也。述《趙張諸儒學案》。(梓材案:謝山是捲《序錄》原底作《趙張二公學案》,後定《序錄》刊本,益以陳、芮諸公,故易其稱。)
  ◆子文門人(邵、程再傳。)
  忠簡趙得全先生鼎
  趙鼎,字元鎮,聞喜人。生四歲而孤,母樊氏教之,通經史百傢之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對策斥章 惇誤國。纍官開封士曹。金人陷太原,朝廷議割三鎮地,先生曰:「祖宗之地,不可與人,何庸議!」已而京師失守,金人議立張邦昌,先生與鬍寅、張瀎逃太學中,不書議狀。高宗即位,纍除司勳郎官。久雨,詔求闕政,先生言:「自蔡京托紹述之名,盡祖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於安石,成於蔡京。今安石猶配享廟廷,而京黨未除,時政之闕,無大於是。」上為罷安石配享。擢右司諫,旋遷殿中侍御史。中丞範宗尹言故事無自司諫遷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遷侍御史。北兵至江上,先生陳戰、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韓世忠敗金人於黃天蕩,宰相呂頤浩請上幸浙西,先生以為不可輕舉。頤浩惡其異己,改先生翰林學士,不拜,改吏部尚書,又不拜,疏頤浩過失凡千言。上罷頤浩,詔先生復為中丞,曰:「朕每聞前朝忠諫之臣,恨不之識,今於卿見之。」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金人攻楚州,先生上章丐去。會辛企宗除節度使,先生言企宗非軍功,忤旨,出奉祠。除知平江府,尋改知建康,又移知洪州。襄陽陷,召拜參知政事。宰相朱勝非言襄陽國之上流,不可不急取。上問嶽飛可使否,先生曰:「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飛出師,竟復襄陽。言者謂當國者不知兵,乞令參政通知,由是為勝非所忌。除先生知樞密院、川陜宣撫使,先生辭以非纔。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盡以付卿,黜陟專之可也。」時吳玠為宣撫副使,先生奏言:「臣與玠同事,或節制之邪﹖」上乃改先生都督川、陜諸軍事。九月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製下,朝上士相慶。時劉豫子麟與金人合兵大入,諸將各異議,獨張俊以為當進討,先生是其言,且言:「陛下養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渙散,長江不可恃矣!」乃命諸將邀諸淮,連敗之,金人遁去。上謂先生曰:「將士緻勇爭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先生謝曰:「皆出聖斷,臣何力之有!」上嘗語張瀎曰:「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五年,上還臨安,製以先生守左僕射、知樞密院事,張瀎守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先生以政事先後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皇子瑗封建國公,於行宮門外建資善堂,先生薦範衝為翊善,朱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先生以宰相監修神宗、哲宗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親書「忠正德文」四字,又以御書《尚書》一帙賜之。張瀎在江上,嘗遣其屬呂祉入奏事,所言誇大,先生每抑之,上曰:「他日張瀎與卿不和,必呂祉也。」後瀎因論事,語意微侵先生。先生言:「臣初與瀎如兄弟,因呂祉離間,遂爾睽異。今瀎成功,當使展盡底藴。瀎當留,臣當去。」瀎又嘗奏乞幸建康,而先生與折彥質請回蹕臨安。暨竣還,乞乘勝攻河南,先生與議不合,乃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及瀎去位,乃以萬壽觀使兼侍讀召先生,入對,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四官。上言:「淮西之報初至,執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為動。」先生曰:「今見諸將,尤須靜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驕蹇之心。」先生再相,或議其無所施設,先生聞之曰:「今日之事,如人患羸,當靜以養之。若復加攻砭,必傷元氣。」金人遣使議和,朝論以為不可言,上怒。先生曰:「陛下於金人,有不共戴天之讎。今屈己請和,不憚為之者,以梓宮及母後耳!群臣憤懣之辭,出於愛君,不可以為罪。陛下宜諭之曰:『講和非吾意,以親故,不得已為之。但得梓宮及母後還,敵雖渝盟,吾無憾焉。』」上從其言,群議遂息。給事中張致遠以潘良貴、常同被斥,不書黃,上怒,顧先生曰:「固知致遠必繳駁!」蓋已有先入之言。秦檜繼留身奏事,既出,先生問帝何言,檜曰:「上無他,恐丞相不樂耳。」嗣因和州防御使璩除節鉞,封國公,先生奏:「建國雖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在今禮數不得不異。」上曰:「姑徐之。」檜後留身,不知所云。先生嘗闢和議,與檜意不合。及先生以爭璩封國事拂上意,檜乘間擠之,又薦蕭振為侍御史。振本先生所引,及入臺,劾參知政事劉大中罷之。先生曰:「振意不在大中也!」振亦謂人曰:「趙丞相不待論,當自為去就。」先生引疾求免,言:「大中持正論,為章惇、蔡京之黨所嫉。臣議論出處與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乃以忠武節度使出知紹興府,尋加檢校少傅,改奉國軍節度使。檜率執政往餞,先生不為禮,一揖而去,檜益憾之。初,先生與張瀎薦檜可共大事,然檜機深險,外和而中異。瀎初求去,有旨召先生。先生至越,丐祠,檜惡其逼己,徙知泉州。又嗾言者論其嘗受偽命,屢謫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在潮五年,杜門謝客,時事不挂口。有問者,引咎而已。中丞詹大方誣其受賄,移吉陽軍,先生謝表曰:「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檜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在吉陽三年,門人故吏不敢通問,惟廣西帥張宗元時饋醪米。檜知之,命本軍月具存亡申。先生遣人語其子汾曰:「檜必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傢矣!」先得疾,自書墓中石,記鄉裏及除拜歲月。至是,書銘旌雲:「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不食而死。天下聞而悲之。明年,得旨歸葬。孝宗即位,謚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高宗柎廟,以先生配享廟廷,擢用其孫十有二人。先生汲引善類,惟恐不及,若鬍寅、魏矼、晏敦復、潘良貴、呂本中、張致遠輩數十人,分佈朝列,稱有知人之明。顧竟為檜所欺,斥逐流離,賫志以歿,論者惜之。所著有擬奏、表疏、雜詩文二百餘篇,號《得全集》,行於世。(參史傳。)
  ◆天授門人(程、蘇再傳。)
  忠獻張紫岩先生瀎
  張瀎,字德遠,綿竹人。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誑言,識者知為大器。靖康初,以進士為太常簿。高宗即位,纍遷侍御史。時乘輿在揚州,先生請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未行,擢禮部侍郎,旋除禦營使司參贊軍事。先生度金人必來攻,言宜設備,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皆笑其過計。建炎三年春,金人果南侵。車駕幸錢塘,留朱勝非與先生於吳門捍禦。已而先生獨留,招集潰兵,甫定,會苗傅等作亂,乃邀秦鳳路總管張俊,相持而泣,告以起兵問罪。遂約呂頤浩、劉光世以兵來會,而命俊分兵扼吳江,上疏請復闢。亂定,除知樞密院事。入見,伏地涕泣待罪。高宗問勞再三,引入內殿,曰:「太後知卿忠義,欲識卿面,適垂簾,見卿過庭矣。」解所服玉帶以賜。高宗欲相之,先生以晚進不敢當。初,先生次秀州,嘗夜坐,警備甚嚴,忽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曰:「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先生問欲何如,曰:「僕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先生下執其手,問姓名,不告而去。先生謂中興當自關陜始,慮金人或先入陜取蜀,遂慷慨請行。詔以先生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既抵興元,金帥婁宿兵已在永興,先生合五路之師復之。集諸門,問大舉之策,麯端言必敗,先生怒,令責狀。既戰於富平,環慶帥趙哲軍先潰,斬哲以徇。哲將多不服,背降金。先生退入閬中,下麯端獄,論死。會有言殺趙哲、麯端非是,朝廷疑之。三年,遣王似副先生。先生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宰相呂頤浩不悅,詔先生赴行在。四年,御史中丞辛炳劾先生,以本官提舉洞霄宮,居福州。及劉麟引金入寇,趙忠簡鼎薦,除知樞密院事,即日長驅臨江,部分諸將捍禦,身留鎮江節度之。兀朮聞先生已至江上,驚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夕遁。五年,除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督諸路軍馬。嶽武穆飛平楊,先生奏遣武穆屯荊襄以圖中原,乃自鄂嶽轉淮東,大會諸將,議防秋之宜。高宗遣使賜詔趣歸,勞問之曰:「卿暑行甚勞。湖湘群寇既就撫,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召對便殿,進《中興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嘆,置之坐隅。先生以敵勢未衰,會諸將議事江上,請帝幸建康。諜報劉豫與子猊挾金人入逼,趙忠簡及折彥質欲召武穆兵東下,先生奏:「嶽飛一動,襄、漢有警,何所恃乎﹖」時楊沂中兵抵濠州,劉光世捨盧州而南,淮西洶動,先生疾馳至釆石,令曰:「有一人渡江者,斬!」光世復駐軍,與沂中接。劉猊為沂中所敗,遁,高宗手書嘉奬。趙忠簡等議蹕臨安,先生奏:「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初,先生與忠簡同心輔國,至是不合,忠簡去而先生獨任。以卻敵功,除特進。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徽宗皇帝、寧德皇后兇問至,上哀不自勝,先生奏:「願陛下揮涕而起,一怒以安天下。」乃命先生草詔諭中外,辭甚哀切。每奏對,必言讎恥,上未嘗不改容流涕。酈瓊軍叛,劫殺參謀呂祉,先生引咎求去位。高宗問可代者,且曰:「秦檜如何﹖」先生曰:「近與共事,方知其暗。」檜憾之。臺諫交詆,遂落職,居永州。九年,以赦復官。十年,金復取河南,先生奏治海艘直指山東之計。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十二年,封和國公。十六年,彗星出西方,先生將極論時事,恐貽母憂。母訝其瘠,問故,先生以實對。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寧言而死於斧鉞,不忍以不言而負陛下。」先生意乃决,上疏謂:「當今事勢,譬如養成大疽於頭目心腹之間,不决不止。」秦檜大怒,令臺諫論徙永州。先生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武夫健將言先生者必咨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檜死,復觀文殿大學士、判洪州。先生時以母喪,將歸葬,臺諫湯鵬舉、凌哲論先生歸蜀,恐搖動遠方,詔復居永州。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三十一年春,有旨自便。先生自潭聞欽宗崩,號慟不食,上疏請早定守戰之策。三十二年,車駕幸建康,先生迎拜道左,衛士見之,無不以手加額。車駕將還臨安,慰勞先生曰:「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纍除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進封魏國公。史忠定浩在政府,先生所規畫,浩每沮之。先生薦陳正獻俊卿為宣撫判官,孝宗召俊卿與先生子栻赴行在,曰:「朕依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符離之戰,南軍不利,先生上疏待罪,有旨降授特進,更為江、淮宣撫使。時湯思退為右相,急於求和。上召先生入見,復議罷和,拜先生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都督如故。隆興二年,奉詔行視江、淮。御史尹穡論先生費國不貲,先生亦乞致仕,除少師、保信軍節度、判福州,朝廷遂决棄地求和之議。既去,猶上疏論尹穡姦邪誤國。行次餘幹,得疾,手書付二子曰:「吾不能恢復雪恥,即死,不當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訃聞,贈太師,謚忠獻。先生幼有大志,及為熙河幕官,行邊壘,覽觀山川形勢,時時與舊戍守將握手飲酒,問祖宗以來守邊舊法及軍陣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遠,當樞管之任,悉能通知邊事本末。朱子狀先生行實,或以所述事止據其傢牒詮次,殊不協人言。高宗柎廟,議配廷臣,或有謂先生恢復空言,未酬三潰之辱。然和尚原、宿州兩勝,皆自先生决之,不可謂非善將將者矣。嘗與趙忠簡共政,多所引擢,從臣朝列,悉一時之望,人號「小元佑」。所薦虞忠肅允文、汪文定應辰、王忠文十朋、劉忠肅珙等,為名臣。拔吳玠、吳璘於行間;謂韓蘄、王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見劉武穆錡,奇之,付以事任;卒皆為名將,有成功,一時並稱為知人。先生事母以孝稱。所著有《易解》及《雜說》十捲,《書》、《詩》、《禮》、《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捲,《奏議》二十捲。子二人:栻、枃。(參史傳。)
  張魏公語
  留意聖賢之學,愛養精神,使清明在心,自然讀書有見處,以之正身正傢,而事業從此興矣。(見《鶴山集》。)
  (梓材謹案:謝山《札記》:「南宋宰輔登《學案》者,張魏公傢三世五人。」蓋謂先生及二子、一孫、一曾孫也。)
  ◆趙張學侶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趙張同調
  獻肅陳邦彥先生良翰
  陳良翰,字邦彥,臨海人。蚤孤,事母孝。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聽訟鹹得其情。或問何術,先生曰:「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以薦為檢法官,遷監察御史。孝宗初,除右正言。金再移書求唐、鄧、淮、泗,先生言:「廟堂、督府,論議不同。邊奏上聞,皆陽唯諾而陰沮敗之。萬一失事機,督府安得獨任其責﹖」上矍然稱善。盧仲賢至汴,許金人以疆土、歲幣而還,上大怒,下仲賢理,欲誅之,宰相懇請得免。復遣王之望、竜大淵。先生言:「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不謂秦檜復見今日!且金要我罷四郡屯兵以歸之,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裏要害之地,决不可許。若歲幣,則俟得陵寢然後與。今議未决,而之望遂行,恐辱國不止於仲賢也。」詔侍從、臺諫議,多是先生。湯思退尚執前論,尹穡附思退以撼督府,先生疏:「思退姦邪誤國,宜早罷黜;張瀎精忠老謀,不宜以小人言搖之。」孝宗曰:「思退警敏,冀可效,卿其置之。若魏公,則今日孰出其右。此殆言者有異意,卿為朕諭之。」先生頓首謝曰:「『警敏』二字,恐非明主卜相之法。」既退,以上語諭同列,穡勃然變色,明日亦請對,遂罷先生言職。兩淮撤備,金大入,太學生數百人伏闕,乞召用先生與鬍銓、王十朋而斬思退等,思退由是始敗。召為宗正少卿、兵部侍郎,除右諫議大夫。進給事中,奏王抃矯詔,請正典刑。改禮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閣待製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既為太子詹事,召對選德殿,上出手書唐太宗與魏徵論仁德功利之說,先生言:「仁德治之本,功利治之效。仁德無纍,功利自緻。」上為之嘉嘆,詔兼侍講。未幾,以疾告老,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宮。卒,年六十五。光宗立,賜謚獻肅(參史傳。)
  修撰芮國器先生煜
  芮煜,字仲蒙,一字國器,吳興人也。紹興進士,為仁和尉,荒殍載道,區處賑恤,各有條理。初官左從政郎,憤秦氏之亂政,通判常州。瀋長卿者,李莊簡公客也,嘗言和議之非。一日,與先生賦《牡丹》詩。或告之,謂有謗訕語,下大理寺獄,以先生為證,官騎赤棒至門,先生慨然就質曰:「吾不知獄吏之貴也!」對簿,力辯其非。長卿不任笞掠,誣服,獄吏以示先生,對曰:「長卿誣服則可,吾不能妄證也。」吏乃別摘先生平日所作詩有「今作麈埃奔走人」之句,以為怨望,竄化州。檜死,召用為監察御史。其為廣東提刑,雍容儒雅,以經術飾吏事。舊例供饋甚豐,先生潛輸之公帑,歸過麯江,盡以頒犒郡尉之缺於月給者,時謂其「清不近名,利不違衆」。尚書左僕射葉顒薦先生與王十朋、周操可備執政,歷國子司業、祭酒,其對諸生,蹴然如重客,聞人有善,欣然道之。陳傅良、陳亮、蔡幼學、陳謙皆在太學,先生陶鑄之甚至。時東萊為學官,摳衣講學,昌明斯道,先生以女妻之。孝宗諭宰相曰:「侍從有闕,亟用之!」而先生以疾固請祠,以右文殿修撰歸。太學之士祖送以千人,觀者太息。先生雖不主和議,而亦未嘗輕言用兵。嘗奏孝宗曰:「陛下以為蓄積稍羨,思大舉,當會計可得幾番犒賞。」上曰:「朕未思也。行當報卿。」已而上約略之,僅可得十三番費用,於是始為息民之計。先生每與人言,及退,入室端坐默思,唯恐有失,蓋省察之嚴如此。所著有《易傳》及《文集》三十四捲。先生自化州還,追和長卿《牡丹》詩,有「寧分漢社稷,變作莽乾坤」之句,今人傳以當時所作,非也。先生卒,孝宗思之不置,用其弟輝,至尚書。
  祖望謹案:芮祭酒所著《易傳》一捲,奏議二捲,雜文七捲。周益公釆其說《易》之句曰:「《坎》之《象》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蓋坎惟素習,則在險不失其常。險至方習,亦復何及!故初爻曰『習』,餘則否。雖然,習當出險,乃復『入於坎窞』者,為小人言也。」《離》之三曰:『日中必昃。』人生必死,當如曾參易簀,子路結纓,怡然死生之際。『嗟』則惑,惑則『兇』矣。」
  員外陳少南先生鵬飛
  陳鵬飛,字少南,永嘉人也。紹興十二年進士。自為布衣,以經術文詞名當世,教學諸生數百人。其於經,不為章句新說,至君父人倫、世變風俗之際,必反復詳至而趨於深厚。晚始得第。秦檜寓永嘉,其子學於先生,於是得召對,為太學博士,多所接納,林光朝、範端臣輩由此出。時以高公息齋之為司業,與先生皆中興師儒之首。改崇政殿說書,遷禮部員外郎,在資善堂贊讀,仍兼說書。經筵論平王歸仲子之賵,上問:「母以子貴,何也﹖」先生對畢,進曰:「舜、禹皆聖人,興於微賤,其父母待之而後顯,所以貴也。若失道與民,以憂其父母,則非所以為貴也。」上為悚然,而檜浸不說。先生每見檜,言:「荊襄可為都,以控接北方。今置郊祀壇、都驛亭,勞費甚矣。是忘中原以自佚!」檜益怒,乃以為禮部侍郎以臨之。先生謂所下文案多不應法,蓋年少未習政事,批其後還之,亦恨甚。先生講筵多引尊君卑臣之義,崇抑予奪,有所諷,遂以御史疏罷,奉祠。高宗頗思先生,將召之。適彗星見,有自永嘉來者,檜問陳少南作何狀,則對曰:「妖星,聚飲為樂耳!」乃除名,居惠州,徒步往。居四年,以瘴疾卒。所著有《陳博士書傳》三十捲、《詩傳》二十捲、(雲濠案:《直齋書錄解題》作《書解》、《詩解》,謝山《札記》亦然。)《管見集》十捲、《羅浮集》二捲。陳振孫曰:「觀其《書》,紹興十三年所敘,於《文侯之命》,其言:『驪山之禍,申侯啓之,平王感申侯之立己而戍申,不知其德不足以償怨。鄭桓公死於難,而武公復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振國恥,難矣!』嗚呼,其得罪於檜,豈一端而已哉!」先生解《詩》,則以為《商頌》當闕,而《魯頌》可廢,深寧先生不以為然。予謂先生是說,蓋亦取尊君抑臣之義,有為言之也。
  ◆得全家學邵程三傳
  知州趙先生謐
  趙謐,字安卿,丞相元鎮子也。永州太守。楊東山言:某初筮為零陵主簿,初參之時,客將傳言:「待衆官退,卻請主簿。」客退,具冠裳,端立堂上。凡再請,某不動。三請,某解其意,遂庭趨,一揖上階稟敘,逐一還他禮數。既畢,立問何日交割,稟以欲就某日,答曰:「可一面交割。」一揖徑入,更不延坐。某退而抑鬱成疾,以書白誠齋,欲棄官歸。誠齋報曰:「此乃教誨吾子也。他日得力處,當在此。」某意猶未平。後涉歷稍深,方知此公善教人,尚有前輩典型。(參《鶴林玉露》。)
  ◆得全門人
  尚書王元龜先生大寶
  王大寶,字元龜,海陽人。建炎初,廷試第二,差監登聞鼓院,奉祠。趙豐公謫潮,先生從之遊,日講《論語》。後知連州,張魏公先謫是州,即命其子敬夫從之學。改知袁州,召為國子司業。孝宗時遷禮部侍郎、諫議大夫,上疏劾宰相湯思退主和誤國罪。改兵部侍郎,力乞祠。後召為禮部尚書。(參《姓譜》。)
  ◆紫岩傢學(程、蘇三傳。)
  宣公張南軒先生栻(別為《南軒學案》。)
  端明張定叟先生枃
  張枃,字定叟,(雲濠案:先生名一作杓。)魏公次子,而南軒先生之弟也。以父恩授承奉郎,歷廣西經略司機宜、通判嚴州。年少已有能稱,浙西使者薦所部吏而不及先生,孝宗特令再薦。召對,差知袁州。改知衢州。南軒之喪,無壯子,請祠以營葬事,主管玉局觀。遷湖北提舉常平,奏事,帝大喜,諭輔臣曰:「張瀎有子如此!」改浙西督理荒政,蘇、湖二州皆闕守,命兼攝焉。有執政姻黨閉糴,先生首治之,帝奬其不畏強禦,遷兩浙轉運判官。未幾,以直徽猷閣升副使。改知臨安府,奏除逋欠四萬緡,米八百斛。進直竜圖閣,都城浩穰,姦盜聚慝,先生分地警捕,夜戶不閉。張師尹納女掖庭供給使,恃以恣橫,先生因事痛繩之,徙其傢信州,其類帖伏。南郊禮成,賜五品服,權兵部侍郎,仍知臨安,加賜三品服。修三,復六井。府治火,延及民居,上疏自劾,詔削二秩。纍遷至戶部侍郎。面對言事,迕時相意。高宗崩,以集英殿修撰知紹興府,董山陵事。召還,為吏部侍郎。光宗即位,權刑部侍郎,復兼知臨安府。紹熙元年,為刑部侍郎,仍為府尹。內侍毛伯益冒西湖茭地為亭,外戚有殺其僕者,獄具,夤緣宣諭求免,先生奏論如律。孝宗觀湖,先生伏謁道左,孝宗止輦問勞,賜以酒炙。進煥章閣學士、知襄陽府。未幾,進徽猷閣學士、知建康府。繼復命還襄陽。寧宗嗣位,歸正人陳應祥、忠義人黨琪等謀襲均州,副都統馮湛間道疾馳以聞,先生不為動,徐部分掩捕。獄成,斬其為首者二人,盡釋黨與,反側以安。升寶文閣學士、知平江府。未行,改知建康府。升竜圖閣學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奉新縣舊有營田,募民耕之,畝賦米鬥五升,錢六十,其後議請鬻之,始徵兩稅和買,且加折變,民重為睏,先生悉奏蠲之。進端明殿學士,復知建康府。以疾乞祠,卒。先生天分高爽,吏材敏給,遇事不凝滯,多隨宜變通,所至以治辯稱。南渡以來,論尹京者,以先生為首。次子忠恕。(參史傳。)
  祖望謹案:定叟力捄同甫。
  ◆紫岩門人
  忠文王梅溪先生十朋
  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入太學,主司異其文。秦檜死,高宗親政,策士,先生以「攬權」對,高宗嘉其經學淹通,議論醇正,擢為第一。學者爭傳誦其策,以擬古晁、董。上謂十朋乃朕親擢,授紹興府簽判。既至,或以書生易之,先生裁决如神。時以四科求士,帥王師心謂先生兼身四者,以應詔,召為秘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先是,教授入講堂,居賓位,先生不可,皇孫特加禮,而位教授中坐。奏解楊存中兵權。除著作郎。三十一年正月,風雷雨雪交作,先生以為陽不勝陰之驗,遺陳康伯書,冀以《春秋》災異之說力陳於上,崇陽抑陰,以弭天變。遷大宗正丞,請祠歸。孝宗受禪,起知嚴州。歷除侍御史,論史丞相浩懷姦誤國,植黨盜權,忌言蔽賢,欺君訕上,上為出浩知紹興府。及楊存中復用,出知饒州。丞相洪文惠適請故學基益其圃,先生曰:「先聖所居,十朋何敢予人!」移知夔州,饒民乞留不得,至斷其橋。復知泉州。入為太子詹事,禮遇有加。纍章告老,以竜圖閣學士致仕,命下而卒,年六十,謚曰忠文。先生事親孝,終喪不處內;友愛二弟,郊恩先奏其名,歿而二子猶布衣。書室扁曰「不欺」。每以諸葛武侯、顔平原、寇萊公、範文正、韓魏公自比。朱晦翁、張南軒雅敬之。時北方餘學未衰,耆老尚多有,聞先生風聲,皆服其行事,故紹興末、幹道初,士類常推先生為第一。先生之學,一出於正,自孔、孟而下,惟韓文公、歐陽公、司馬公是師,故其文粹然。有《春秋》《尚書》《論語解》、《梅溪集》。子聞詩、聞禮,皆篤學自立。(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嘗為張魏公所薦,當以紫岩為受知師。其劾史忠定也,謝山謂其言稍過雲。)
  文節楊誠齋先生萬裏
  楊萬裏,字廷秀,吉水人。中紹興進士第,調永州零陵丞。時張魏公謫永,杜門謝客,先生三往不得見,以書力請始見之。魏公勉以正心誠意之學,先生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魏公入相,薦之朝,除臨安府教授。未赴,丁父憂。改知隆興府奉新縣,縣以大治。以薦召為國子博士。南軒以論張說出守袁,先生抗言,公論偉之。遷太常博士,轉將作少監,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盜瀋師犯南粵,帥師平之,孝宗稱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除提點刑獄。請於潮、惠二州築外寨。俄以憂去。召為尚左郎。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纍纍數千言,請以選將備敵為事,又言:「天下事有本根,聖學高明,願益思其所以為本根者。」東宮講官闕,帝親擢先生為侍讀,宮僚以得端人賀。他日,讀《陸宣公奏議》等書,皆隨事規警,太子深敬之。王淮為相,一日問曰:「宰相先務者何事﹖」曰:「人才。」又問孰為纔,即疏朱子以下六十人以獻,淮次第擢用之。歷樞密院檢詳官、右司郎中,遷左司郎中。十四年,夏旱,先生疏四事以獻,言皆懇切。遷秘書少監。會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喪,創議事堂,命皇太子參决庶務,先生上疏力諫。高宗未葬,學士洪邁不俟集議,配饗獨以呂頤浩等姓名上,先生上疏劾之,孝宗不悅,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入對,言天下無形之禍,起於朋黨,積於近習。會《孝宗日曆》成,參政王藺以故事俾先生序之,而宰臣屬之禮部郎傅伯壽,先生以失職丐去,帝宣諭勉留。會進《孝宗聖政》,先生當奉進,孝宗猶不悅,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朝議欲行鐵錢於江南,先生疏其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矣。寧宗立,召赴行在,辭。升煥章閣待製。引年乞休緻,進寶文閣待製,致仕。開禧初召,復辭。升寶謨閣學士。卒,年八十三,贈光祿大夫,謚曰文節。先生為人剛而褊,孝宗始愛其纔,以問周文忠必大,文忠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冑用事,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築南園,屬先生為記,許以掖垣。先生曰:「官可棄,記不可作也。」侂冑恚,改命他人。臥傢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冑專僭日益甚,先生憂憤成疾。傢人知其憂國也,凡邸報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冑用兵事,先生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曰:「韓侂冑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筆落而逝。先生精於詩,嘗着《易傳》行於世。(雲濠案:四庫書目,《誠齋易傳》二十捲。《誠齋集》一百三十三捲。)光宗嘗為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子長孺。(同上。)
  (梓材謹案:先生誠齋集有鬍忠簡行狀雲:「萬裏與公同郡,嘗從學,故自稱門人。」則又在鬍門矣。)
  庸言
  古之君子,道足以淑一身;及其足以淑萬世,而不自知也。後之君子,言將以淑萬世;及其不足以信一室,而不自知也。
  《易》之道,損而不已必益,升而不已必睏。吾未見處損而喜,處升而懼者也。
  《旅》之六五獨不取君義,程子謂君無旅也。流於汾,出居於鄭,在幹侯,孫於越,旅也。作《易》與說《易》者諱之耳。非諱也,不忍言也。
  趙簡子問史墨以季氏出其君而莫之罪,而墨對之以君臣無常位,詭哉言也!君臣,天下之大分。非有桀、紂之惡,湯、武之聖,則《易》之《革》,聖人不作。意如何人而幹之!且簡子之問,安知其無季氏之志乎!《詩》雲:「無教猱升木。」
  禮者,免刑之大閑。
  人主觀聖賢之行藏,可以察其時。
  寂然不動,感在其中矣。感而遂通,寂在其中矣。
  君子之於人,以大善揜小惡,不以大惡揜小善。
  君子之於小人也,有容而無敵。
  君子不言己之所不能行,不言人之所不可行。
  臧堅以齊侯遣奄人唁己為恥,後世以閹人薦己而不恥。袁盎以宦者參乘為恥,後世以宦者參國而不恥。
  人之為不善,一而足;為善,百而不足。
  博愛與兼愛異乎﹖曰:「異。博無私,兼無別。」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閑其入也。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閑其出也。
  知譬則目也,行譬則趾也。目焉而已,是離婁可躄也;趾焉而已,是師冕可馳也。目趾具而已矣。
  張敞不貨昌邑王以售其身,可謂賢矣。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而學者朝學之,夕喪之。
  班固謂:「石建之澣衣,周仁之垢污,君子譏之。」仁可譏也;建恭為子職,而可譏乎﹖
  天下之至神者惟人心。見人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今人也。見古人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古人也。見日月之過,寒暑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天地也。見韋弦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萬物也。因前日之過,得今日之過矣。是數者,非人告也,心告也。
  引重者,先進之盛德。自重者,後進之報德。
  燭定則明,搖則昏,而況心乎!
  血氣之氣,盈則暴,虛則屈。惟道義之氣,塞乎天地。
  惟受責者能為君子。
  附小人,纍也;附君子,亦纍也。故《記》曰:「中立而不倚。」
  人莫不愛其生,故莫不厚其生。莫不厚其生,故莫不傷其生。
  頭垢則思沐,足垢則思濯。心垢則不思沐濯焉,何哉﹖
  南子之見,公山佛肸之往,子路不悅,宜何從﹖曰:「吾從子路。」曰:「然則夫子非與﹖」曰:「子路可為也,夫子不可為也。」
  古之巫者一,今之巫者三。(謂老、釋。)
  張禹、孔光之保身,乃所以失身。
  秦人之尚功術,猶人之餌金石之藥也,其初也瘠必肥,老必壯,其究則死也忽焉。
  見乎表者作乎裏,形於事者發於心。其外寂然,其中森然。
  學者莫上於敏,莫下於鈍。然敏或以窒,鈍或以通,何也﹖不可怙者天,不可畫者人。
  禮義、廉恥,柳子以為二,其實一而已矣,恥是也。
  (梓材謹案:此下有一條移入《龜山學案》。)
  有心而弗治,「子有廷內,弗灑弗埽」者也。有師友而弗問,「子有鐘鼓,弗鼓弗考」者也。
  讀書者,非言語之謂也。將以灌吾道德之本根,榮吾道德之枝葉。
  有敗詐,無敗誠。
  登高者未必跌,而常覆車於夷塗。夜坐者未必寢,而嘗失旦於昧爽。
  井不食不泉,木不鑽不燧。
  中和之功,至於位育,若是其大乎﹖曰:「子不見漢武之一怒乎﹖追仇平城之役,一怒萌於心,天地萬物何與焉,而長星竟天,死人如麻,則喜怒哀樂不中不和之徵也。」
  水能濕夫火,而隔之以土則濕者燥;火能流夫金,而乘之以水則流者止。
  水在其內,而壺之瑩外達,善之出而不揜者肖之。日月在其外,而牖之輝內達,善之入而不拒者肖之。
  始雪而溫,陽之終也。既霽而寒,陰之窮也。
  五色之變,始乎金,終乎水。五味之變,始乎土,終乎火。水火者,陰陽之初也。極其變者反其初。
  「精氣為物」,神而明也;「遊魂為變」,明而神也。
  湯至熱也,久漱而涼。泉至寒也,徐咽而溫。
  大法不可犯,《詩》曰:「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清議不可犯,《詩》曰:「豈不欲往,畏我友朋。」雖然,清議之威,甚於大法。
  不可好者,名也;不可不好者,善也。善之與名,其猶形影。影之有無視其形,名之有無視其善。故教曰名教,義曰名義,節曰名節。
  物以數來,我以誠應,將無墮彼乎﹖曰:「不見夫鏡乎!無一物,故見萬物。」
  神領意會者,見騖於滕口塗說之儒;下帷潛心者,見誹於開門授徒之師。噫!
  橫渠謂:「海水凝則冰,浮則漚。然冰之才,漚之性,其存其亡,海不得而與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說。」然則吾之死生,而曰有與焉者,非妄則惑。
  何謂「闢戶謂之幹,闔戶謂之坤」﹖曰:「不觀子噓吸乎!」
  或問仕,曰:「事長官莫太親,任事莫太專。」
  性無善無不善,此釋氏之論。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此揚雄氏之論。有性善有性不善,此韓愈氏之論。孟子之時,已有三傢者流之說。
  有「雷在天上」之力,然後能為「非禮勿履」之事。
  宮之奇與百裏奚,臣子宜孰則﹖曰:「宮之奇哉!為人臣者,節至焉,功次焉。宮之奇與日月爭光矣!」
  其上行道,其次守道;其上捐身,其次潔身。
  古之所謂為人者,將以並天地而三之焉者也﹖將以其止於飲食男女能而已也﹖則夫飛焉者,走焉者,亦皆能吾人之所能也,而遽自以為足乎!
  人之於道,猶魚之於水,故不可須臾離。
  水為冰,雨為雲,「精氣為物」也。冰為水,雪為雨,「遊魂為變」也。
  公孫弘曰:「湯之旱,桀之餘烈也。」為湯諱巧矣,桀亦無辭也。至雲堯遭洪水,未聞禹之有水也。又以諛湯者諛禹,而何以為堯地﹖聖人未嘗諱天災。
  何謂「安其身而後動」﹖安在動後,非憂則悔。何謂「慮其交而後求」﹖慮在求後,非辱則纍。
  誠齋文集
  士窮於窮,亦通於窮;達於達,亦病於達。爵三公,祿萬鍾,達矣。謂道必待達而後達,則公孫之相,徒足為其麯學阿世之資。飲糗茹草,麯肱飲水,窮矣。謂道必以窮而遂窮,則顔氏之巷,乃適藉之以為心齋坐忘之地。然後知富貴者,中人之膏肓;而貧賤者,君子之𠔌粟。(《上張子韶書》。)
  文於道未為尊,固也。然譬之瑑璞為器,瑑固璞之毀也;若器成而不中度,瑑就而不成章,則又毀之毀也。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亦奚取於斯!(《答劉子和書》。)
  景純《葬書》,東漢以前無有也,先生亦微信其奇怪乎﹖景純大節固卓然,然豈不前知而逆善其先人之窀穸﹖(《答朱侍講書》。)
  謝山《跋楊誠齋易傳》曰:《易》至南宋,康節之學盛行,鮮有不眩惑其說。其卓然不惑者,則誠齋之《易傳》乎!其於《圖》、《書》九十之妄,方位南北之訛,未嘗有一語及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清談娓娓,醇乎其醇,真「潦水盡而寒潭清」之會也!中以史事證經學,尤為洞邃。予嘗謂明輔嗣之傳,當以伊川為正脈,誠齋為小宗。鬍安定、蘇眉山諸傢不如也。
  承議羅先生博文(別見《豫章學案》。)
  縣令張先生傑(別見《玉山學案》。)
  中大陸放翁先生遊(別見《荊公新學略》。)
  ◆國器門人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文毅陳竜川先生亮(別為《竜川學案》。)
  文懿蔡先生幼學
  秘監陳先生武(並見《止齋學案》。)
  ◆少南門人
  縣尉黃吾軒先生補
  黃補,字季全,號吾軒,莆田人。紹興中,從父宦遊惠州,得永嘉陳少南師友之。已而以其學教授於鄉,及門者數百人。時林艾軒講學城南,先生在城東,幾與齊名。官至高要縣尉。有《九經解》、《論語人物志》。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捨人範蒙齋先生端臣(別見《範許諸儒學案》。)
  ◆元龜門人(邵、程四傳。)
  宣公張南軒先生栻(別為《南軒學案》。)
  ◆定叟傢學(程、蘇四傳。)
  直閣張拙齋先生忠恕(別見《南軒學案》。)
  ◆梅溪傢學
  提刑王先生聞詩
  王聞詩,字興之,梅溪長子。知光州,提點江東刑獄。始從梅溪遊太學,梅溪於法當任子,先生曰:「二父老矣,請先及。」梅溪卒,而先生為士人如故。召審察,比再為郎,皆趙丞相忠定所進,毀趙公者不以為黨。歷事三世,未獲論建,然正學盡言,未嘗相時容悅;矢義勇發,不以怵利動搖。(參《葉水心集》。)
  運判王先生聞禮
  王聞禮,字立之,梅溪次子。知常州、江東轉運判官,為治能守傢法。惠安丞時,禁私庵寮,有壯屋號彌陀庵,主僧倚郡將為姦,先生捕,立毀撤。守怒詰之,徐疏以實,守因敬之,薦其賢。先生果敢激烈,當官與事,遇法理不順者,直前疏治,雖雷霆獨立,面折無諱。(同上。)
  ◆梅溪門人
  朝散宋樟坡先生晉之(附弟習之。)
  宋晉之,舊名孝先,字舜卿,樂清人。幼穎悟,日誦數百千言。弱冠從梅溪遊,學徒數百人,獨先生首出,梅溪器之。以經魁南省,歷知臨海、光化、奉化縣,通判信州,以朝散郎致仕,自號樟坡居士。着有《乾坤二卦》、《中庸》、《大學》、《禹貢》、《洪範講義》、《春秋十二公論》各一捲,《歷代中興君臣論》二捲,《擬進萬言書》一捲,《樟坡集》三十捲。弟習之少先生四十歲,亦恭謹好學,事先生猶父也。(參《樓攻愧集》。)
  (梓材謹案:先生《梅溪題名賦》,猶名孝先字舜卿。)
  ◆誠齋傢學
  文惠楊東山先生長孺
  楊長孺,字伯大,誠齋長子,號東山。以父蔭守湖州,彈壓豪貴,治聲赫然,郡之士相與肖像,祠於學宮。擢經略廣東,以己俸代下戶輸租,遷福建安撫使。真西山入相,寧宗問當今廉吏,以先生對。端平間,加集英殿修撰。年七十餘致仕。卒,謚文惠。(參《江西通志》。)
  ◆誠齋門人
  劉先生儼
  劉儼,字子思,安福人也。學於誠齋。益公有序贈之,嘆其纔名三十五年而不遇者也。
  監司呂先生陟(別見《南軒學案》。)
  ◆得全續傳
  安撫趙時齋先生綸(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000 捲首 宋元儒學案序錄第001 捲一 安定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第002 捲二 泰山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第003 捲三 高平學案(全氏補本)
第004 捲四 廬陵學案(全氏補本)第005 捲五 古靈四先生學案(全氏補本)
第006 捲六 士劉諸儒學案(全氏補本)第007 捲七 涑水學案(上)
第008 捲八 涑水學案(下)第009 捲九 百源學案(上)
第010 捲十 百源學案(下)第011 捲十一 濂溪學案(上)
第012 捲十二 濂溪學案(下)第013 捲十三 明道學案(上)
第014 捲十四 明道學案(下)第015 捲十五 伊川學案(上)
第016 捲十六 伊川學案(下)第017 捲十七 橫渠學案(上)
第018 捲十八 橫渠學案(下)第019 捲十九 範呂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第020 捲二十 元城學案(全氏補本)第021 捲二十一 華陽學案(全氏補本)
第022捲捲二十二 景迂學案(全氏補本)第023 捲二十三 滎陽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