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4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5)
李悅 Li Yue
接着於丹教授引用了《莊子·知北遊》中的話:
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她在解釋這句話時說: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需要順應規則,遵從法度,與人交往,這一切都是我們可以叫做外化的東西。
於丹教授在這裏麯解了“外化”,“外化”不是什麽“順應規則”和“遵從法度”,莊子的“外化”是指適應外部環境與物一道變化。
於丹教授為什麽要麯解“外化”呢?原來她是為了論證莊子與道傢也是社會上遵紀守法的順民,並不是不與統治者合作的隱士。果然,於丹教授在這個心得的結尾處寫道:
不要認為道傢永遠衹提倡精神的自由,而沒有規則的順應。道傢並不是衹知道吸風飲露,不食五穀,遨遊天下,他們也跟我們一樣。
請看,於丹教授徹底解構了莊子最主要的精神,將遨遊飛翔超越現實的自由的莊子拉回到塵世間,與平庸的順民一模一樣了。
在前六個心得裏,於丹教授一字不談莊子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其實她應該知道莊子哲學的中心內容就是如何實現精神自由,不提這條貫穿莊子哲學的主綫,就是有意閹割莊子哲學的靈魂。於丹教授一直認為“逍遙遊”是《莊子》的主題所在。但她有意避而不談莊子的逍遙無為是為在亂世中全生保身,也就是要在客觀必然面前實現個人自由。
於丹教授在這第七個心得中終於談到莊子的精神自由,但她談到的同時就將精神自由扼殺掉,讓莊子淪為凡夫俗子。
於丹教授在這一章中講了好幾個小故事,例如挂鳥籠子的故事、用舌頭做飯的故事和用長勺子吃飯的故事,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她的論點,特別牽強,也很簡單,沒什麽文化與哲理內涵,與深刻浪漫的莊子寓言很不協調。
於丹教授在扼殺了莊子的自由精神之後,又寫道:
莊子所提出來的‘外化而內不化’,是要我們的心靈逐漸地騰空,把我們心中雜念逐漸地排除,讓我們心底真正那個內化的依據能夠有所秉持。而在外在,本着內心的寬容和洞察的清明,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我們會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於丹教授在這兒又麯解了“外化”與“內化”,將它們理解成“隨遇而安,不與世爭”,理解成是為了“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其實莊子所說的“內化”與“外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二者原本是相輔相成的,“外化”是實現“內不化”的條件,“內不化”是“外化”的目的,缺一不可。“外化”才能保證“內不化”, “內不化”就是莊子實現精神自由的必不可缺的條件。於丹教授有意不談精神自由,仍然像她在講《論語》心得那樣讓我們“返回內心”,不與世爭,過平庸的世俗化生活。看來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與《莊子》心得都在宣揚一種犬儒主義。
於丹教授第八個心得是“本性與悟性”。於丹教授寫道:
莊子認為,衹要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這是於丹教授對莊子的理解。於丹教授並沒有從《莊子》裏引用原文來證實這一理解,莊子從來也沒有這種“釋放”的觀點。莊子是從德的角度談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認為德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無知無識的淳樸狀態,就如同《應帝王》所描繪的人的狀態是“其臥徐徐,其覺於於;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這種不知有我有物的自然狀態就是人的淳樸的自然本性,就是德的意義所在。這是人生而具有的,無須釋放。甚至功名利祿對自然本性的損害,道傢也自有對付的方法,那就是以“無為”對付名利的“可為”,所以道傢乃以“虛無”為道體,而以“無為”為“德用”。而儒傢是用“禮”來點化人性的,為實現其“大同社會”理想,乃以“禮教與樂教”教化衆生。佛教為走嚮“人間淨土”的圓成之境,乃以“人乘與天乘”普化衆生。惟獨道傢不言教化衆生之事。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都不談教化,因為道傢以為人的自然本性是無須教化的,當然也就無須釋放了。所以於丹教授的所謂“釋放”說,是對道傢思想的不瞭解。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中有許多觀點是基於對《論語》的不瞭解,《莊子》心得是基於對《莊子》的不瞭解,所以兩個心得都是有問題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