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藝術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藝術   》 第45節:楊瀾的收視率破記錄了      王崢 Wang Zheng    朱軍 Zhu Jun

  絶對幕後
  "楊瀾的收視率破記錄了!"組裏的製片拿到剛剛下發的《欄目收視表現》,沒有像往常一樣貼到佈告欄上,而是一個一個辦公室通報着喜訊。所到之處一片驚嘆,"4.10的收視率,太棒了。"
  既好做又難做的節目
  在一次欄目組的例會上,製片人王崢接了個短暫的電話。"楊瀾剛纔同意上節目了,"王崢說,"這期節目的關註度不會低,準備要充分"。
  在節目策劃階段,策劃們公認楊瀾的魅力在於思想而不是美麗,楊瀾的角色定位不簡單:"她是時代轉型的符號,也是公衆形象的符號。"楊瀾曾經榮獲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奬";曾經加盟鳳凰衛視主持《楊瀾工作室》;在創辦陽光衛視主持《楊瀾訪談錄》期間,訪問過三百多位各國傑出人物,是一位深諳人物訪談內幕的嘉賓。
  "如果偷懶,楊瀾很好做,她知道你做節目想要什麽不想要什麽。但也特別難做,因為她接受過很多媒體的采訪,采訪內容幾乎大同小異,你很難看到不太一樣的她。"我接到楊瀾這期節目的任務時這樣想。我將面對的是同行中的前輩、高手,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這期節目不好做還有另一個原因:朱軍在《時刻準備着》一書中提到和楊瀾的交往,正是楊瀾的一席話,激起了他到中央電視臺實現理想的衝動。面對主持經驗豐富,又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楊瀾,朱軍是否會"心慈手軟"?直到錄製現場我還在擔心着。
  初識楊瀾、初見楊瀾
  我跟很多觀衆一樣,在電視節目並不多樣的90年代,每個周日下午看楊瀾主持的《正大綜藝》。那時候感覺這個節目像一陣清風,給人清清爽爽的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大學生對楊瀾會有多少崇拜,但對我這個年紀或者比我再大一些的人來說,她曾經非常具有號召力。很多人都把她的人生軌跡當成未來的藍圖,從事電視工作、出國留學,這些都是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
  其實第一次見到楊瀾是在2000年初,當時她來我的母校復旦大學做講座,而我是即將畢業、正在工作與出國讀書之間猶豫不决的四年級學生。我至今還記得當天的情景,以及她說的"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敢於嘗試,有機會一定要出國讀讀書"。這句話讓我走到了今天,不然或許我正在一傢外企公司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我曾跟她開玩笑說,不知道她鼓動了多少像我這樣的大學生在猶豫中毅然出國。
  現在的楊瀾和《正大綜藝》時代的她已經不是一個人了
  由於這樣的淵源,接受任務以後我便埋頭收集資料,沒有像采訪其他嘉賓一樣盡快見面和采訪,因為我想多爭取些時間更充分地瞭解她。所有人都認為楊瀾上訪談節目應該特別放鬆,可我卻感覺到她的緊張。不久之後我就聽說她一直在問身邊的工作人員,"為什麽他們的編導還沒有跟我聯絡?"
  楊瀾的緊張源於她的認真。她每次采訪嘉賓之前平均要閱讀20萬字的資料,連每次上場時和觀衆打招呼的方式都要和策劃探討幾次。熟悉楊瀾的人不斷地跟我提起楊瀾做事的認真,而非像一些文章中所寫的似乎一切皆因聰明和運氣。
  我在一個傍晚撥通了楊瀾的電話。當時她好像在趕往哪裏的路上,她一邊抱歉一邊約好第二天中午打電話給我。第二天她如約打來了電話,很專業地問我對這期節目的構想,讓我倍感壓力。我說想做一期跟別的采訪不一樣的節目,不想把她描繪成全能女性。她笑了:"現在最想說的是,做了這麽多年《楊瀾訪談錄》,那些大傢對我的影響。"不時有人找她,我們的通話不時被打斷。這提醒了我,她現在不僅僅是一個主持人了。我們衹好約定等她到了北京,見面采訪。
  楊瀾到北京的當天晚上就和我在長安大戲院後面一個安靜的小區裏見了面。我準時到了,時間觀念很強的楊瀾正好送一個朋友出去。在小區裏面的咖啡吧裏,楊瀾隨意披着一件黑色的大衣。她比電視上看着更高更瘦。我問她最想聊些什麽,楊瀾感慨她對成功和失敗的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原來我衹佩服成功的人,現在我更尊敬那些正在努力的人。"
  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出國讀書,决定結束一段婚姻,在別人不解的目光中結婚生子,申奧時激情陳述,打造《楊瀾訪談錄》,創辦《陽光衛視》……我們聊起了她在每一個時期的感受、選擇和思考,也聊到她的家庭、她的寶貝兒女。現在的楊瀾和《正大綜藝》時代的她已經不是一個人了,這是我最強烈的感受。
  愛看《約翰·剋裏斯朵夫》的楊瀾
  本期主要策劃是我最欣賞的何東。他心寬體胖,被周圍的人尊稱為"何老"。何東習慣邊說話邊用拇指轉着一串佛珠,說到得意處,手上的珠子越轉越快,眼神銳利如刀。"楊瀾那時候多純啊。"何東說起一個朋友對楊瀾的印象,那時她剛離開《正大綜藝》到美國留學,"鼕天,從地鐵口上來,雙手呵着涼氣,清純得一塌糊塗。""楊瀾的手很漂亮,非常喜歡彈鋼琴,"何東說起小時候楊瀾的家庭狀況並不好,"傢裏連放鋼琴的地方都沒有。"
  寫過《稀釋楊瀾》的何東對節目提出了具體建議,"對楊瀾的訪談關鍵是要談細節,談過去。"
  後來節目組打出了"懷舊牌",用學生時代梳着兩條辮子的楊瀾照片、《正大綜藝》的短片、楊瀾舊時的朋友、偶然從隔壁演播室捉到的神秘嘉賓薑昆幫助楊瀾打開心門。
  有了何老的指點迷津,我認為楊瀾有兩段經歷特別重要,一是中學,二是美國留學。於是我們走進了北京理工附中。她當年的中學老師一直重複說她是循規蹈矩的好學生。而同班的男同學對她的印象也僅僅是並不起眼的好學生。好心的老師更是幫我找來了楊瀾高中三年的學籍册。它對楊瀾當年的紀錄,在節目中實實在在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這節目難做,但肯定好看
  楊瀾幽默、機智,會講故事,感悟力也很強,具備一個優秀主持人應有的所有素質。朱軍對楊瀾的訪談是兩個訪談高手的過招。"她的主持技巧特別強,擅長掌控談話的方向。"王崢多年前就仔細看過楊瀾主持的大專辯論賽,印象深刻。"話題順着楊瀾跑,丟人。"有個策劃激朱軍,"都是做訪談節目的人,想像一下你如果做楊瀾的節目她會怎樣對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1節:明星還原為普通人第2節:用文化引導娛樂第3節:我們尊敬直面歷史的老人第4節:發展再聚首品牌
第5節:朱軍訪談錄第6節:有責任心的男人第7節:《摔三弦》一舉成名第8節:迷迷糊糊闖央視
第9節:導演、製片人趙本山第10節:為什麽心情不好第11節:絶對幕後第12節:本期主人公陳凱歌導演
第13節:愧對父親第14節:第五代的黃土情結第15節:誠意電影和商業電影第16節:道具的背後
第17節:陳坤第18節:服務員的理想第19節:電影學院的好學生第20節:偶像是有責任的
第21節:憂鬱的背後第22節:五福臨門贈傅彪第23節:夫妻患難見真情第24節:真浪漫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