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国的品格   》 第八篇中医与中国文化-二、中医的生命观      Lou Yulie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一些譬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没有关于生命是神造的或者是神赋予的这样一种观念,而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天地之元气是生命的本源。
  庄子就讲过,“通天下一气耳”。天下都是一种“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的存在就是气的集聚,气聚就是生,气散就是死。
  所以,中国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都认为生命就是“气”的生成。具体来讲,可以说是精气和浊气的结合,浊气形成人的形体,精气成为人们精神活动的来源。实际上,精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一个人的生命力。因此精气和浊气二者缺一不可,要形神相结合,才会有一个生命体的产生和存在。
  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说:“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产生了万物。人也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产物。
  历代的思想家、医学家都强调气的根本性,指出生命如果离开了气,就会结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讲到:
  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闲,气尽而立终。
  人们都知道珍惜他们的衣服和食物,却不爱“天气”,这个“天气”指的就是人秉承着的元气。“天气”对于人来讲,比衣食要重要得多。衣服穿坏了,食物吃光了,这都没有关系,可以想办法再找。但气如果尽了的话,那马上就死了。所以气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也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气而孕育,这时的气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而生下来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这就是后天之气。所以人就有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地在补充先天之气。中医认为生命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气盛,生命就旺盛;气衰,生命就衰竭,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
  所以,“气”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前言缘起-1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二、百年悲情1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二、百年悲情2
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二、百年悲情3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二、百年悲情4
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二、百年悲情5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三、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吗?
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四、出路在何方1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四、出路在何方2
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四、出路在何方3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四、出路在何方4
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四、出路在何方5第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四、出路在何方6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以人为本1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以人为本2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以人为本3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1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2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3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4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三、人文思维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一、三玄、四书、五经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二、五经要义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