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45節:劉文典:"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4)      帥彥 Shuai Yan

  劉文典被押進大牢。蔣介石還揚言要"解散安大"。章炳麟書贈劉文典的對聯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動,安慶大中學生舉行示威,各地進步人士也來電來函聲援。後來,經蔡元培等力保,陳立夫從中斡旋,蔣介石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纔不得不將劉文典釋放,但附前提--迫令劉文典"即日離皖"。
  劉文典離開安大後,於次年初拜訪他的老師章太炎(炳麟),並嚮老師講述了安大事件始末。章太炎聽罷,十分欣賞劉文典的氣節,抱病揮毫寫了一副對聯贈之:"養生未羨嵇中散,疾惡真推禰正平。"贈聯巧妙藉用漢末狂士禰衡擊鼓駡曹的典故,頌揚了劉不畏強暴、嫉惡如仇的氣節。
  有關劉文典安大事件,魯迅和鬍適在文章中都有記載。1931年,魯迅在《知難行難》一文中曾經提到,他說:"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教授,因為不稱'主席'而關了好幾天,好容易纔交保出外。"在評述劉文典的同時,魯迅還幽了鬍適一默:"老同鄉,舊同事,博士當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稱他主席!'"1939年4月,鬍適在《人權與約法》一文中也提及劉文典事:"又如安徽大學的一個學長,因為語言上頂撞了蔣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傢人朋友衹能到處奔走求情,絶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蔣主席。"魯迅和鬍適因作文的目的不同,在敘述劉文典事件的細節上有出入,但是無論怎樣,劉文典和蔣介石發生直接的衝突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好一個劉文典!
  二、"寧可被飛機炸死,也不能缺課"
  1938年5月,劉文典悄悄告別傢人,離開北平孤身南下。在朋友的幫助下,劉文典通過英國大使館人員買到船票,經香港、海防,輾轉來到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亂世飄零,徵途險阻,一路備受艱辛。數月後,劉文典的妻子張秋華攜次子劉平章乘法國郵輪,繞道河內來到雲南。戰亂漂泊,舉傢終得團聚,相對凄然。對於此次孤身南下的心理狀態,劉文典曾在給梅貽琦校長的信裏有過透露,他說:"典往歲浮海南奔,實抱有犧牲性命的决心,辛苦危險,在所非計。"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劉文典逃離北平,前往雲南,不僅不是一次愉快而愜意的旅行,而且還冒着極大的生命危險。劉文典離開北平前,內心有沒有惶惑和恐懼,他沒有留下文字,我們也就無法得知。但以人之常情推測,在戰亂時期,孤身離傢,冒着生命危險飄泊千裏前往雲南,無疑是需要極大勇氣的。此時對劉文典而言,"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的選擇必然是"大丈夫捨生而取義"。對認為"國傢民族是大節"的劉文典而言,這是太自然而然的事情。國破傢亡,亂世流離,逃難途中的劉文典想必也是感慨萬千,後來劉文典在《莊子補正·自序》中說"五稔以還,九服崩離,天地幾閉。餘復遠竄荒𠔌,公私塗炭,堯都舜壤,興復何期。以此思哀,哀可知矣"。語句中包含國破傢亡之悲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