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45节:刘文典:"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4)      帅彦 Shuai Yan

  刘文典被押进大牢。蒋介石还扬言要"解散安大"。章炳麟书赠刘文典的对联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动,安庆大中学生举行示威,各地进步人士也来电来函声援。后来,经蔡元培等力保,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才不得不将刘文典释放,但附前提--迫令刘文典"即日离皖"。
  刘文典离开安大后,于次年初拜访他的老师章太炎(炳麟),并向老师讲述了安大事件始末。章太炎听罢,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抱病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之:"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联巧妙借用汉末狂士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颂扬了刘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气节。
  有关刘文典安大事件,鲁迅和胡适在文章中都有记载。1931年,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曾经提到,他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几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在评述刘文典的同时,鲁迅还幽了胡适一默:"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1939年4月,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一文中也提及刘文典事:"又如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鲁迅和胡适因作文的目的不同,在叙述刘文典事件的细节上有出入,但是无论怎样,刘文典和蒋介石发生直接的冲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好一个刘文典!
  二、"宁可被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1938年5月,刘文典悄悄告别家人,离开北平孤身南下。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文典通过英国大使馆人员买到船票,经香港、海防,辗转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乱世飘零,征途险阻,一路备受艰辛。数月后,刘文典的妻子张秋华携次子刘平章乘法国邮轮,绕道河内来到云南。战乱漂泊,举家终得团聚,相对凄然。对于此次孤身南下的心理状态,刘文典曾在给梅贻琦校长的信里有过透露,他说:"典往岁浮海南奔,实抱有牺牲性命的决心,辛苦危险,在所非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刘文典逃离北平,前往云南,不仅不是一次愉快而惬意的旅行,而且还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刘文典离开北平前,内心有没有惶惑和恐惧,他没有留下文字,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但以人之常情推测,在战乱时期,孤身离家,冒着生命危险飘泊千里前往云南,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此时对刘文典而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的选择必然是"大丈夫舍生而取义"。对认为"国家民族是大节"的刘文典而言,这是太自然而然的事情。国破家亡,乱世流离,逃难途中的刘文典想必也是感慨万千,后来刘文典在《庄子补正·自序》中说"五稔以还,九服崩离,天地几闭。余复远窜荒谷,公私涂炭,尧都舜壤,兴复何期。以此思哀,哀可知矣"。语句中包含国破家亡之悲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