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嗎(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文/秦嘉川
《於丹〈論語〉心得》的第1頁這樣說: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
可能於丹真的這麽認為,當然也有可能這是於丹當時的無心之語。但仔細想想,於丹的說法對嗎?
在具體討論於丹所言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在中國經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本著作——《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陸德明(約公元550年~630年,他原名元朗,字德明,但後人習慣以他的字來稱呼他)的代表作,它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文字、音韻以及經籍版本、經學源流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參考書。但也正是這本巨著,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
這個疑問源於《經典釋文》所收入的十四部經籍。
我們知道,《經典釋文》的內容依次為:《序錄》一捲、《周易》一捲、《古文尚書》二捲、《毛詩》三捲、《周禮》二捲、《儀禮》一捲、《禮記》四捲、《春秋左氏傳》六捲、《公羊傳》一捲、《榖梁傳》一捲、《孝經》一捲、《論語》一捲、《老子》一捲、《莊子》三捲、《爾雅》二捲,一共三十捲。
說到這裏,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了這麽一個問題:怎麽《老子》、《莊子》與我們熟悉的《詩》、《書》、《禮》、《易》、《春秋》一起並列在《經典釋文》中,被冠上“經典”的名號呢?不會是大學問傢出錯了吧?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今天和大傢來討論討論什麽是“經典”這一經典問題。
其實,正和讀者們的發現一樣,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有很多的大學者已經提出過,許多學者還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一些較有代表性的說法。
何璐在他的《樵香雜記》捲下中說:
“《經典釋文》為古義之淵藪,學者得以考見先儒音訓,惟賴是書,厥功甚偉。獨怪其不及《孟子》,而以《老子》、《莊子》,俱列經典,是居何義也。”
何璐認為《經典釋文》“厥功甚偉”,因為它是後代研究訓詁學、經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的必備參閱書。唯獨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為何它沒提到《孟子》,相反卻把《老子》、《莊子》收入其中?何璐雖然表達了自己的疑問,但對這個疑問他在文中並沒詳談,我們也難以得知他的看法。
我們知道,古代目錄學發展到清代,在許多大學問傢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學術高峰,這個高峰的一個標志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完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簡稱為《四庫全書總目》,是《四庫全書》編修過程中的伴隨産物,一共二百捲。可以這麽說,它基本反映了18世紀前我國古籍的總體狀況,對後世學人搜羅資料、研討古籍,有着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對《經典釋文》做提要時說:
“其列《老》、《莊》於經典,而不取《孟子》,頗不可解。蓋北宋以前,《孟子》不列於經,而《老》、《莊》則自西晉以來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於陳季,猶沿六代之餘波也。”
《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孟子》是直到北宋纔被列為“經”的,那麽在唐代,不把它列入經還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老子》、《莊子》在南北朝時期備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以至於陸德明把它們以“經”來看待,這也是符合當時學術環境和陸德明的學術思維的。我們覺得,《四庫全書總目》的說法還是可信的。
當代中國史學界著名學者楊嚮奎在他的《唐宋時代經學思想——經典釋文、十三經正義等書所表現的思想體係》(發表於《文史哲》1958年第5期)一文中也提到這個問題,並且做了很好的解釋,我們來看看楊嚮奎先生的說法:
“從儒傢的前後歷史看來,這是一個奇怪的目錄,所謂‘經典’,當指儒傢的經典,在魏晉以前,唐宋以後,儒傢的經典中絶對容納不下老莊;這是南學的風尚,是王弼一派的支與流裔。他並著有《易》和《老子》疏,說明他在玄學上的造詣,雖然我們看不到原書,但《唐書儒學傳》也說他‘善言玄理’。這一種推崇老莊的學風,一直到初唐仍然存在,雖然那時推崇老子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為李唐的不祧祖先,南朝的學術傳統,也是有力的因素。這是中唐前的普遍看法,認為老子和儒傢經典可以合流,唐人正義引用老子者不下幾十條,引用莊子者也有幾處,出於唐人的《隋書經籍志》也充分表達了這種思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