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思維的樂趣   》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1)      王小波 Wang Xiaobo

  蕭伯納是個愛爾蘭人,有一次,人傢約他寫個劇本來弘揚愛爾蘭民族精神,他寫了《英國佬的另一個島》,有個劇中人對愛爾蘭人的生活態度做了如下描述:“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衹豬,結果自己也變成了一塊土,一隻豬,……”不知為什麽,我看了這段話,臉上也有點熱辣辣。這方面我也有些話要說,蕭伯納的態度很能壯我的膽。
  1973年,我到山東老傢去插隊。有關這個小山村,從小我姥姥已經給我講過很多,她說這是一個四十多戶人傢的小山村,全村有一百多條驢。我姥姥還說,驢在當地很有用,因為那裏地勢崎嶇不平,耕地多在山上,所以假如要往地裏送點什麽,或者從地裏收穫點什麽,驢子都是最重要的幫手。但是我到村裏時,發現情況有很大的變化,村裏不是四十戶人,而是一百多戶人,驢子一條都不見了。村裏人告訴我說,我姥姥講的是二十年前的老皇歷。這麽多年以來,人一直在不停地生出來,至於驢子,在學大寨之前還有幾條,後來就沒有了。沒有驢子以後,人就擔負起往地裏運輸的任務,當然不是用背來馱,而是用小車來推。當地那種獨輪車載重比小毛驢馱得還要多些,這樣人就比驢有了優越性。在所有的任務裏,最繁重的是要往地裏送糞——其實那種糞裏土的成分很大——一車糞大概有三百多斤到四百斤的樣子,而地往往在比村子高出二三百米的地方。這就是說,要把二百公斤左右的東西送到80層樓上,而且早上天剛亮到吃早飯之間就要往返十趟。說實在話,我對這任務的艱巨性估計不足。我以為自己長得人高馬大,在此之前又插過三年隊,別人能幹的事,我也該能幹,結果纔推了幾趟,我就滿嘴是膽汁的味道。推了兩天,我從城裏帶來的兩雙布鞋的後跟都被豁開了,而且小腿上的肌肉總在一刻不停的震顫之中。後來我衹好很丟臉地接受了一點照顧,和一些身體不好的人一道在平地上幹活。好在當地人沒有因此看不起我,他們還說,像我這樣初來乍到的人,能把這種工作堅持到三天之上,實在是不容易。就連他們這些幹慣了的人都覺得這種工作太過辛苦,能夠歇上一兩天,都覺得是莫大的幸福。
  時隔二十年,我把這件事仔細考慮了一遍,得到的一個結論是這樣的:用人來取代驢子往地裏送糞,其實很不上算。因為不管人也好,驢也罷,送糞所做的功都是一樣多,我們(人和驢)都需要能量補充,人必須要吃糧食,而驢子可以吃草;草和糧食的價值大不相同。事實上,一個人在幹推糞這種活和幹別的活時相比,食量將有一個很可觀的增長,這就導致了糧食不夠吃,所以不得不吃下一大批白薯幹。白薯幹比之正經糧食便宜了很多,但在集市上也要賣到兩毛錢一斤;而在集市上,最好的草(可以苫房頂)是三分錢一斤,一般做飼料的草頂多值兩分錢。我不認為自己在吃下一斤白薯幹之後,可以和吃了十斤幹草的驢比賽負重,而且白薯幹還異常難吃,噎人,難消化,容易導致胃潰瘍;而驢在吃草時肯定不會遇到同樣的睏難。在此必須強調指出,此種白薯幹是生着切片晾的,假設是煮熟了晾出的那種甜甜的東西,就絶不止兩毛錢一斤。有關白薯幹的情況,還可以補充幾句,它一進到了食道裏就會往上蹦,不管你把它做成發糕還是麵條,衹要不用大量的糧食來衝淡,都有同等的效果。因此我曾設想改進一下進食的方式,拿着大頂來吃飯,這樣它往上一蹦就正好進到胃裏,省得我痛苦地嚮下咽,但是我沒有試驗過,我怕被別人看到後難以解釋。白薯幹原來是豬的口糧,這種可憐的動物後來就改吃人屙的屎。據我在厠所兼豬圈裏的觀察,它們一遇到吃薯幹屙出的屎,就表現出憤怒之狀,這曾使我在出恭時良心大感痛苦——這個話題就說到這裏為止。由此可見,我姥姥在村裏時,四十戶人傢、一百多條驢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當然,我在村裏時,一百多戶人傢沒有驢,也符合經濟規律。前者符合省錢的規律,後者符合就業的規律。衹有“一百戶人傢加一百條驢”不符合經濟規律,因為沒有那麽多的事可做。於是,驢子就消失了。有關這件事,可以舉出一件恰當的反例:在英國産業革命前夕,有過一次圈地運動,英國農民認為這是“羊吃人”;而在我的老傢則是人吃驢,而且是貨真價實的吃。村裏人說,有一陣子老是吃驢肉,但我去晚了沒趕上,衹趕上了吃白薯幹。當然,在這場人和驢的生存競爭中,我當時堅定地站在人這一方,認為人有吃掉驢子的權利。
  最近我讀到布羅代爾先生的《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纔發現這種生存競爭不光是在我老傢存在,也不限於在人和驢之間,更不限於本世紀七十年代,它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歷史事實。十六世紀到中國來的傳教士就發現,與西歐相比,中國的役畜非常少,對水力和風力的利用也不充分。這就是說,此種生存競爭不光在人畜之間存在,還存在於人與浩浩蕩蕩的自然力之間。這次我就不能再站在人的立場上反對水和風了,因為這種對手過於低級,勝之不武。而且我以為,中國的文化傳統裏,大概是有點問題。衆所周知,我們國傢的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的文化,但是它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義完全不同。在我們的文化裏,衹認為生命是好的,卻沒把快樂啦、幸福啦、生存狀態之類的事定義在內;故而就認為,衹要大傢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們活得多麽糟糕。由此導致了一種古怪的生存競爭,和風力、水力比賽推動磨盤,和牲口比賽運輸——而且是比賽一種負面的能力,比賽誰更不知勞苦,更不貪圖安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雲南人民出版社
自序沉默的大多數(1)沉默的大多數(2)沉默的大多數(3)
沉默的大多數(4)沉默的大多數(5)思維的樂趣(1)思維的樂趣(2)
思維的樂趣(3)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1)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2)知識分子的不幸(1)
知識分子的不幸(2)知識分子的不幸(3)花剌子模信使問題(1)花剌子模信使問題(2)
積極的結論(1)積極的結論(2)積極的結論(3)跳出手掌心(1)
跳出手掌心(2)道德##與知識分子(1)道德##與知識分子(2)論戰與道德(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