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长城运河(2)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古北口是京师北面重要的长城隘口,金贞二年(1214年),在古北口建铁门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古北口设关城。城周长两公里余,设南、东、北三门。古北口两侧的长城,有的横跨在潮河之上,下设三道水门,建筑奇特,十分雄伟。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等人据守古北口,增派民夫,修筑长城。但这仍未能阻止蒙古各部南下,古北口屡次失守,震动京师。为此,明朝政府多次扩建、加固古北口关城,至嘉靖初年,古北口关城已具相当规模,十分坚固。关城筑于潮河东、西两山之上,周长约2公里,沿河川还广筑烽火台。看起来,似乎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了。
  然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俺答部的军队,却避开关城,从山间小路毁长城,破墙而入,迂回包抄,古北口再次失守。俺答的军队在北京城外大掠八天,又从古北口大摇大摆退出。仅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这一年,俺答就经古北口大掠三次。
  古北口屡屡失守,使明朝政府惶惶不安。公元1567年,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大学士张居正,把原在中国东南的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辽、保定防区,谭纶为总督,戚继光为总兵,又调刘应节为顺天巡抚。他们三人共同制定防御措施,重新划分防区。在张居正的支持下,他们对蓟辽、保定防区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经过这次改建,长城大为改观,整个防区得以安定数十年,在金山岭长城上发现的一块碑记中,不仅记述了谭纶、戚继光、刘应节等人视察长城的情况,还记有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领山东的部分官兵在金山岭长城施工的情况。
  金山岭长城位于古北口东侧,西距古北口约5公里。它东起望京城,西止龙峪口,全长10.5公里,设有大、小关口5处,筑有不同形式的敌楼67座,因修建在大、小金山之上而得名。
  金山岭长城敌楼密集,间距约100米左右,在地形复杂处仅距50米至60米。修敌楼时,戚继光要求两座敌楼可以交叉火力,互相支持,封锁墙面。这里的敌楼多种多样。从外形看有方的、扁的和拐角的,均为两层。下层用以驻兵及贮放粮草和武器,上层外侧筑垛墙,中间是一座小房子,称“楼橹”,也叫铺房,供罙望士卒避风休息用。铺房下层都有箭窗,箭窗数目多少不等。在67座敌楼中有一座设防严密,重城围护的大敌楼,它可能就是史料中称为“总台”的敌楼,为前线指挥机关所在地。
  金山岭长城体现了冷兵器时代防御思想的杰出想象力,又因其工程的浩大和姿态的壮伟而成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它视野开阔,设防严谨而巧妙,气势雄伟,是中国现存长城的杰出部分。
  慕田峪关,位于北京怀柔县三渡河乡北,建于低缓的花岗岩岭谷,地势较为开阔,关口相邻的岭峰,高差全在百米以内。
  慕田峪关,本来只是山脉中的一个隘口,并不处于交通要冲。然明成祖为解除北元卷土重来的威胁,于永乐四年(1406年)明令迁都北京之后,因慕田峪恰处居庸关至古北口之间,距北京仅50多公里,所以其战略地位也就重要起来。
  据史志载:慕田峪关为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慕田峪关由城墙、敌楼、城关、烽火台等建筑物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口处为3个楼台相连,中心楼台为空心结构,两侧楼台俱为实心结构,这种3台相连结构的关口,形制独特,在万里长城上亦属罕见。
  慕田峪长城,蜿蜒于起伏不很大的山峦之上,其景观别有情趣。墙体为十几层褐色花岗岩条石砌筑,十分坚固,垛口为青砖垒砌。一般地段的长城,均为外侧垛口,内侧女墙,慕田峪长城则是双面垛墙,亦为其他地方所少见。敌楼全部是条石基座,青砖砌筑。
  慕田峪关东南,是海拔603米的大角楼山,有3条长城汇集其上。慕田峪关西北是海拔940米的牛犄角边。由慕田峪关循长城一路向西,峰回路转,物换景移,目不暇接,特别是过了牛犄角边长城之后,峰岩陡峭,幽谷雾绕,气势十分磅礴,其奇、其险,正和慕田峪关处长城的平缓、秀丽成为明显的对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