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45節:因慫恿而妄信(1)
吳建雄 Wu Jianxiong
也許有點殘忍,但我還是把這段話理解成孔子對友情的認識:友情是一種關係,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山木》講的不僅僅是樹木怎麽存活於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闡明了木與木、樹與樹的關係問題。
在這一點上,古代中國的哲學與西方哲學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的哲學主要有儒傢道傢兩大流派,強調的是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應該怎樣發展自己、保存自己。而西方哲學則是更多地強調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點說,中國哲學強調自我,講究個人精、氣、神的修煉;而西方哲學的立足點則多半在於社會制度、社會契約、社會良知等方面。所以,我們在讀《莊子》時往往衹想到自我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讀《山木》時,我不禁想到《柏拉圖對話集》中的《呂錫篇》(亦叫《論友情》)。莊子不可能知道蘇格拉底,然而在這兩位智者的思想中,我竟然看到了幾乎相同的耀眼火花。
蘇格拉底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功利的,友情的建立是有目的性的,是出於一種自我滿足的心理;進一步說,友情是你對別人的一種欣賞、喜歡或愛慕,而這樣的愛卻是出自你想利用他、和他一起完成某種事業的欲望。於是,從價值上看,友情是兩個人相互利用與被利用的結果,是兩個公民對自身價值的一種轉化、彌補與創造。
在《山木》中,莊子藉孔子的話說明了這一點:你想不受天地的損害容易,你想不受別人的奉承賄賂卻很難。因為你不能阻止別人利用你,他們一旦看到你的價值就會千方百計拉近彼此的距離,到時候,人世間的你爭我鬥就會無法休止。
正因為友情偉大,所以友情可怕。莊子讓我們看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景。當你失去利用價值,或者威脅到他人的價值時,你就要小心了。
然而,我寧可相信故事中的那個弟弟是因為愛而選擇了幸福地死去,也不願相信他是愚蠢的。人世間有那麽多愛、那麽多恨,但愛始終比恨多一點點,正是因為多出的這一點點,愛化解了恨。
第二十一講 立得定,纔不致因慫恿而妄信 --《莊子o外篇o田子方》解讀
已不止一次聽人說這是個信仰匱乏的年代了,我曾以為這是當今世界特有的精神問題,讀完《田子方》後我纔覺得,信仰匱乏是每個時代都存在的問題。
信仰,簡單地說,就是相信。相信愛情的美好,相信友情的無價,相信親人的和睦,都是一種信仰。從群體來看,老百姓們對國君政績的肯定與支持亦是一種信仰;從個體來看,一個平民有理想、有目標、有競爭對手、有喜歡或崇拜的精神榜樣,也是一種信仰。《田子方》就詮釋了這兩種信仰。
信仰匱乏之所以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都有過,就因為歷史是不斷變化的。亂世中的百姓就如同草芥般微小,失去立身安命之所,他們的信仰也早已失去,就衹能隨波逐流。
有了這麽個認識,我們就不難理解過去的君主或起義者為什麽要用仙人、巫術、鬼神等去麻醉百姓,俘虜百姓,最後再用軍隊、武力、法令等等來鞏固統治了。
周文王在渭水遊覽,看見一位老人在水邊垂釣,可仔細一看,這老人又不像是在釣魚,因為他並非把釣竿拿在手裏,而衹是讓釣鈎懸在水面上。看來他並不是有心在釣魚。文王一看,覺得老人非同一般,决定要任用他,打算把整個朝政都委托給他,然而,文王又擔心自己的大臣對這個老人不信任敬服。他左思又想,本想算了,又實在不忍心看到天下臣民失去一位賢德的大士。於是一大清早文王就召集了衆臣囑咐說:"我昨晚上夢見了一位非常賢良的人,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長長的鬍須,騎着一匹雜色馬,四衹馬蹄半邊是紅色的,他大聲命令我說:'趕快把你的朝政托付給那位在渭水垂釣的老人吧,這樣你的百姓也就可以解除痛苦了!'" 衆臣聞聽驚恐不安,顫抖地說:"看來這個托夢人就是君王的父親啊!"文王說:"雖然是先王托付的夢,但為了謹慎起見,我們還是找巫士占卜一下吧。"衆臣說:"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不必多慮了,又哪裏用得着再行卜問呢!占卜就是不信任,那可是對先君不敬啊!"聽了衆臣的話,文王便迎來了那位渭水垂釣的老人(即姜尚),當場把朝政委托給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