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通惠河畔演吳仲(2)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歷代朝廷的水工水事很重要的部分就在於河務與漕運。明清時人們常把這兩個部門與專製權力把持的另一領域:????政,合稱為“河漕????三弊”,而河漕二弊尤甚。明清兩代的漕運總督,與一般封疆大吏相比算是油水更多的肥差。這是因為漕運則事關統治命脈,當時的經濟中心常在東、南,若無漕運不能東糧西運、南糧北調,朝廷就無法維持。所以朝廷對此非常重視,在這件事上也最肯花錢。因此,若通惠河不能完全疏瀎,這由通州至北京城這一段,漕糧經由陸路運輸,將花費甚巨,經事的人可以從中獲取極大的利益。這也是明前期通惠河疏瀎總不能奏效的原因之一。
  明代對疏瀎惠通河真正取得成效的是嘉靖七年(1528年),由巡倉御史吳仲主持修治的那一次。吳仲,字亞甫,江蘇武進人,正徳十二年(1517年)進士,曾官至南太僕寺少卿,著有《鴻爪集》。嘉靖六年時,擔任巡倉御史的吳仲上疏,認為歷代漕運都能直抵京師,沒有像當時那樣置於五十裏外的。他在疏中分析了通惠河重新疏瀎的必要性。他稱此前通惠河雖屢經修復,但都為權勢阻撓,未能成功。此時通流等八閘遺跡仍在,就此修建,不會花太多功夫。一旦修成,每年可省車費二十餘萬。但當時由通州抵京的五十裏陸路運輸,經手的人員能從巨額的貲費中漁利,他們並不願意改變現狀。於是,在吳仲上疏後,各種流言蜚語便傳開。吳仲受到了極大壓力。而且,嘉靖六年時的議禮紅人、擔任禮部尚書的桂萼言也稱不便,請改修三裏河。好在時任首輔大學士的楊一清認為若沿舊閘行轉搬法,能夠節省運軍勞費,應果斷施行。極力支持吳仲的提議。
  通惠河的疏瀎工程在第二年春開始,由吳仲主持其事。到六月份,已修瀎完成。修瀎過程中,吳仲針對水資源短缺的情況,采取“舟車並進”的措施。首先把碼頭從張傢灣移到通州城北,改原舊土壩為石壩,省去從張傢灣至通州的四閘兩水關。在通惠河上衹保留使用“五閘二壩”,其餘閘壩盡行廢棄。糧船不再過閘,漕糧由人工搬運到上遊停泊的船中,運至上閘,依次辦理。另外對閘壩管理也做了改進。又將大運河北端碼頭自張傢灣遷至通州區城東石壩,如此,自江淮漕運至白糧須於石壩碼頭大光樓驗收後,轉搬運至通惠河駁船上,再駁運至北京城內糧倉儲存,便出現裏外漕河之分,將通惠河稱之為裏漕河,而白河稱之為外漕河,漸分別簡稱為裏外河。通惠河疏瀎完成的當年,漕運所費纔七千兩,運糧二百萬石,節省腳價十二萬兩。
  事成後,吳仲上疏陳五事,提出需要對河段隨時維護、應委任專人管理等建議。嘉靖皇帝見到先朝屢經勘行而未能成功疏瀎工程,在吳仲主持下不到四個月就已經完成,非常高興。河成之日,與輔臣一道登舟遊賞,作詩助興。並賞賜吳仲財帛金銀。後來將他升為處州知府,將一道參與工程的何棟擢為右通政,仍管通惠河道。
  這次成功疏瀎治理成為明代漕運的重要轉折期。到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工部尚書秦金嚮皇帝奏表說,數年以來,漕運通行,國計久賴。吳仲提倡修瀎以及勤勞主事的功勞,不可泯滅。後來,吳仲編成《通惠河志》一書,成為記述通惠河唯一的一部專志。他將此書獻呈,嘉靖皇帝命采入《會典》。通州民衆為紀念他的治河功績,在嘉靖四十五年為他建立了生祠。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錄有明人陳經一首《通惠河泛舟》詩,稱贊整修後的通惠河“東南千萬艘,飛鞔遵舊路。遠積萬世賴,儀同四方聚。……疇能樹奇勳,江東吳侍禦。”高度稱贊吳仲的治河之功。
  其後通惠河漕運比較通暢。每年漕運糧食從五月至九月可達250萬石。代運河漕船每年有12143衹,共分十幫,由124處衛所12萬餘名軍士負責運輸,因路途遠近而規定各幫至通日期,有序不亂。每年農歷三月一日始,北直隸(今河北)、河南、山東各運糧幫按次至達運河北碼頭通州,州東門外為土壩碼頭,凡屬軍糧卸此驗收入通倉,白米類於州北門石壩碼頭驗收後經通惠河送儲京倉;四月一日始,南直隸(蘇北)、安徽等運糧船幫依次至通;五月一日,南直隸(蘇南)、婉南、按次至通;六月一日始,浙江、湖廣(湖南、湖北)順次至通。各幫船於通州衹許逗留十日,即以次返航,準備次年運糧,最後一批船幫限定十月一日必須返歸。清襲明製,以作如此規定。伴隨首幫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此種情景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運河停漕方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