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長城運河(2)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古北口是京師北面重要的長城隘口,金貞二年(1214年),在古北口建鐵門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古北口設關城。城周長兩公裏餘,設南、東、北三門。古北口兩側的長城,有的橫跨在潮河之上,下設三道水門,建築奇特,十分雄偉。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等人據守古北口,增派民夫,修築長城。但這仍未能阻止蒙古各部南下,古北口屢次失守,震動京師。為此,明朝政府多次擴建、加固古北口關城,至嘉靖初年,古北口關城已具相當規模,十分堅固。關城築於潮河東、西兩山之上,周長約2公裏,沿河川還廣築烽火臺。看起來,似乎是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了。
  然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韃靼俺答部的軍隊,卻避開關城,從山間小路拆毀長城,破墻而入,迂回包抄,古北口再次失守。俺答的軍隊在北京城外大掠八天,又從古北口大搖大擺退出。僅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這一年,俺答就經古北口大掠三次。
  古北口屢屢失守,使明朝政府惶惶不安。公元1567年,明朝傑出的政治傢、大學士張居正,把原在中國東南的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調到北方鎮守薊遼、保定防區,譚綸為總督,戚繼光為總兵,又調劉應節為順天巡撫。他們三人共同製定防禦措施,重新劃分防區。在張居正的支持下,他們對薊遼、保定防區的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
  經過這次改建,長城大為改觀,整個防區得以安定數十年,在金山嶺長城上發現的一塊碑記中,不僅記述了譚綸、戚繼光、劉應節等人視察長城的情況,還記有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率領山東的部分官兵在金山嶺長城施工的情況。
  金山嶺長城位於古北口東側,西距古北口約5公裏。它東起望京城,西止竜峪口,全長10.5公裏,設有大、小關口5處,築有不同形式的敵樓67座,因修建在大、小金山之上而得名。
  金山嶺長城敵樓密集,間距約100米左右,在地形復雜處僅距50米至60米。修敵樓時,戚繼光要求兩座敵樓可以交叉火力,互相支持,封鎖墻面。這裏的敵樓多種多樣。從外形看有方的、扁的和拐角的,均為兩層。下層用以駐兵及貯放糧草和武器,上層外側築垛墻,中間是一座小房子,稱“樓櫓”,也叫鋪房,供罙望士卒避風休息用。鋪房下層都有箭窗,箭窗數目多少不等。在67座敵樓中有一座設防嚴密,重城圍護的大敵樓,它可能就是史料中稱為“總臺”的敵樓,為前綫指揮機關所在地。
  金山嶺長城體現了冷兵器時代防禦思想的傑出想象力,又因其工程的浩大和姿態的壯偉而成為世界工程史上的劃時代之作。它視野開闊,設防嚴謹而巧妙,氣勢雄偉,是中國現存長城的傑出部分。
  慕田峪關,位於北京懷柔縣三渡河鄉北,建於低緩的花崗岩嶺𠔌,地勢較為開闊,關口相鄰的嶺峰,高全在百米以內。
  慕田峪關,本來衹是山脈中的一個隘口,並不處於交通要衝。然明成祖為解除北元捲土重來的威脅,於永樂四年(1406年)明令遷都北京之後,因慕田峪恰處居庸關至古北口之間,距北京僅50多公裏,所以其戰略地位也就重要起來。
  據史志載:慕田峪關為明永樂二年(1404年)建。慕田峪關由城墻、敵樓、城關、烽火臺等建築物共同構築一個完整的、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關口處為3個樓臺相連,中心樓臺為空心結構,兩側樓臺俱為實心結構,這種3臺相連結構的關口,形製獨特,在萬裏長城上亦屬罕見。
  慕田峪長城,蜿蜒於起伏不很大的山巒之上,其景觀別有情趣。墻體為十幾層褐色花崗岩條石砌築,十分堅固,垛口為青磚壘砌。一般地段的長城,均為外側垛口,內側女墻,慕田峪長城則是雙面垛墻,亦為其他地方所少見。敵樓全部是條石基座,青磚砌築。
  慕田峪關東南,是海拔603米的大角樓山,有3條長城匯集其上。慕田峪關西北是海拔940米的牛犄角邊。由慕田峪關循長城一路嚮西,峰回路轉,物換景移,目不暇接,特別是過了牛犄角邊長城之後,峰岩陡峭,幽𠔌霧繞,氣勢十分磅礴,其奇、其險,正和慕田峪關處長城的平緩、秀麗成為明顯的對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