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八佾第三(11)
李裏 Li Li
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的,舜是以孝、以德得到的天下,所以孔子說《韶》樂盡善盡美,它既有形式的美,也有內容的美。《武》是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獲勝後,當時的老百姓稱道武王寫出的一支音樂,但因為武王是以兵戈、以戰爭得到的天下,所以孔子說《武》樂“盡美也,未盡善也”,它衹是有形式之美,而缺乏內容之善,因為裏邊有殺伐之氣,有戰爭之音。這句話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也體現了孔子的文藝思想,對中國的文藝理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文藝批評標準就是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既要有美,又要有善。不是衹追求美,也不是衹追求善,而是追求盡善盡美。但是註意了,孔子講了善,講了美,沒有講真。中國人求善,求美,但對真不那麽看重;而西方人很求真,對客觀事物有很強烈的求知欲,所以西方的科學技術發達,中國的倫理道德體係完備,各自不一樣。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這一句是對《八佾》篇的總結。孔子說居上位的人不寬厚仁德。在上位的人,當國君、當統治者的人不寬厚仁德,因為他不愛民,所以他不寬待百姓。“為禮不敬”,“禮”就是各種禮節,設立各種禮節的目的本是為了培養人的誠敬之心,可是春秋時期,儘管各種禮節在形式上仍在延續,人們也祭祀,告朔也殺羊,可是關乎禮儀實質的誠敬之心卻不存在了。所以為禮也不敬。“臨喪不哀”,辦喪事本是為了表達悲哀,可是現在大傢互相攀比,講究排場,你比我辦得熱鬧,我就辦得比你的規模更大,但是哀傷之情卻失落了:人們一邊辦喪事,一邊打麻將,唱歌跳舞,歡快得很。臨到喪事又不悲哀。“吾何以觀之哉?”天下混亂成這個樣子,我何以觀之哉?我怎麽看得下去呢?
我們前面講,《八佾》是孔子在批判現實,而現實是什麽狀態呢?就是“居上不寬”,統治者壓榨百姓,而且互相徵戰;“為禮不敬”,大傢都在講禮,而且好像大部分的禮儀都很完備,實際呢,人們都沒有一點誠敬之心;臨喪又不哀,這就是春秋時候的情況。“吾何以觀之哉?”讓我怎麽看得下去啊。這一句是對整個《八佾》篇講的禮崩樂壞,到處違禮、僭越現象的深刻的批判和深沉的嘆息。
《八佾》篇講完了,你看最後一句“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照應第一句“八佾舞於庭”,孔子說“為禮不敬”,這哪裏是真正的禮呢?禮都亂了套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