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45節:論語心得(45)      劉廣宇 Liu Anyu

  4000多年前,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位“捨己忘傢治洪水,勞心焦思畫九州”的英雄人物。這位英雄人物就是大禹。大禹之所以能取得治水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聰明才智、充沛精力、勤謹辦事等因素外,最為重要的,是他富有身先士卒、吃大苦、耐大勞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尤其是有為天下公益而不惜犧牲私利的奉獻精神。一句話,大禹自身“正”,故而能率領和組織民衆整治水患,造福社會。相傳,在堯、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時代,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平原,包圍了崇嶺,民衆被迫躲在高處,困苦不堪,十分憂愁。為瞭解除水患,堯帝采納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任用鯀(禹的父親)去負責治水。鯀采用修堤築防的辦法,以期擋住洪水。但這種辦法非但未能奏效,反而愈堵水位漲得愈高,結果水勢迅猛,衝毀堤防,為害更甚。舜繼承堯的職位後,便免去了鯀治水的職務,並把他放逐到羽山(今山東郯城),派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對於舜貶斥他父親不但毫不記恨,而且愉快地接受了委派,開始了艱辛的治水工程。始建於南朝梁初的禹廟大殿中,有這樣一副對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寫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事。大禹和塗山氏女結婚後的第四天就毅然離傢去治水。他的兒子啓出生後,也顧不上回去看一看。他一心撲在治水事業上,在外面整整苦幹了八年。他親自參加勞動,手不離耒鍤(掘土工具),總是打赤腳,櫛風沐雨,臉孔變黑了,小腿上的汗毛被耒鍤磨光了。因為治水土,涉山川,走路太多,腳都變形了,以至於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形成獨特的“禹步”。尤其可貴的是,禹在外治水八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傢門,竟連一次也沒有順便進去看一看。後來,禹曾對舜說:“我娶塗山氏女,辛日結婚,壬癸兩日在傢,甲日(娶妻第四天)就離傢治水去了。生了兒子啓,我也未能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全身心地去治水,所以平治水土纔獲得了成功。”
  大禹對於自己治水成功的原因的分析是非常準確的。在治水期間,他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放棄了單純堵擋的辦法,或疏通,或填埋,完全根據實際情況堅持以疏導為主,讓洪水順着河道宣泄,有控製地流嚮大海。這種正確的治水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這如此聲勢浩大而且曠日持久的工程中,大禹若沒有身先士卒,以自身吃大苦耐大勞的行動來鼓勵、帶動民衆,民衆與之同心同德,共同展開如此宏大的治水鬥爭是不可想象的。大禹“勤勞天下,日夜不懈”(《呂氏春秋·古樂》),從而贏得民衆的擁戴、支持,心甘情願地拋棄傢室,不辭勞苦,跟隨大禹勞碌奔波,奮戰在治水的第一錢,終於開闢了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等九州的土地,疏通了弱水、黑水、黃河、洋河(漢水)、長江、沇水(濟水)、淮水、渭水、洛水等九大水係,鑿通了岍山、壺口、底柱、太行、西傾、潘塚、內方、岐山、熊耳等九座大山(上述之“九”,衹是概言其多而已)。坐落在今浙江紹興東南的禹陵,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一副對聯:“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王。”其中“二帝”指堯和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都是上古聖君。大禹其所以能像乾隆皇帝對聯中說的治水“績奠九州”,能成為上承堯舜、下啓三王之首的偉大人物,能夠贏得古往今來人們的交口稱贊,“其身正”是其根本的緣由。
  敬事而信,節用愛人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句話是孔子與弟子們交流時所提出於的針對於一個領導人的基本能力要求。春秋時代的國力以“乘”而論,因為戰爭頻仍,所以一個國傢在戰爭期間能夠出動多少輛戰車,就表徵着國傢實力的區別。
  千乘之國特指如魯、宋、衛等小國,其他列強,如齊、楚、晉,動轍戰車以萬計算,魯宋衛在這方面是萬萬不及,所以,如何發展壯大一個小國傢,使其在列強的窺伺之中存保自身,是當時每一個小國傢迫在眉睫的急務。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原因,所以孔子專門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