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4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0)
辜鴻銘 Gu Hongming
在莎士比亞的《麥剋白》(Macbeth)一劇中,麥剋杜(Macdu)太太的兒子問她:“何為姦賊?”
麥剋杜太太回答道:“噢,姦賊就是那種起假誓、說假話的人。”
兒子又問:“所有這麽做的人都是姦賊麽?”
麥剋杜太太繼續回答:“凡是這麽做的人都是姦賊,都該被絞死。”
兒子接下去問:“誰來絞死他們?”
麥剋杜太太順理成章地答道:“噢,那些誠實的人們。”
兒子得出結論:“如此看來,那些起假誓說假話的人都是些傻瓜,他們人多勢衆,為何不聯合起來打倒那些誠實的人,並把他們統統絞死呢?”
然而,現代美國的姦賊,那些說假話起假誓的人卻並不是傻瓜,因此,按照憲法,人人獲得選舉權的結果是:美國所有誠實善良的人都已被絞死,或正面臨被絞死的危險。
在我看來,現代美國人實際上已經不配他們的先輩為其所製定的制度。正如中國人所言,“有治人,無治法”。無論如何,現代美國人在盲崇和迷信憲法條文的同時,已經喪失了他們的先輩——那些真正的、早期美國人的精神。對於此種精神,美國詩人寫道:
這些養育我們的移民們,
他們沐浴着陽光漂洋過海而來,
為我發現了這塊處女地,
並恩賜給我們自由的土壤。
人們經常斷言漢語中沒有關於“自由”的詞彙。但令人驚奇的事實是,不僅漢語中有關於“自由”的詞彙,而且這個詞還準確地表達了美國人的本意,即“自由”的真正含義,當然,它迥然有別於現代倫敦佬或坦慕尼協會(90 )的“自由”概念。漢語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當中國人要說某個國傢裏沒有自由的時候,他們便說“國無道”。這裏表示“自由”的“道”字,字面意思是指“道路”,當它在“自由”這個意義上使用時,被定義為遵循我們本性的法則——“率性之謂道” (91 )。那個表示我們本性法則的“性”字(字面意思指本性),被定義為上天的命令或意志——“天命之謂性”。因此,表示“自由”的那個漢字,是指自由地去遵循我們本性的法則——即按上帝的意志辦事。那些頭沐陽光、飄洋過海、離開舊傢園尋求新天地的移民們所缺少的自由,恰恰正是他們所表達的照上帝意志辦事的自由。事實上,早期美國人希望留給他們後人自由土壤的那種自由,並非像坦慕尼協會所認為的那樣是自由地追求庸俗,進行詐騙,無心無肝,殘忍粗暴,而是像中國人所說的:率性以盡天命——“我自由地漫步,因為我追尋您的旨意。”
但“自由”一詞如今在美國,被另一個偉大的美國詞“平等”奪去了光彩。的確,現代美國的“平等”概念,使得“自由”一詞的真正含義無從得見。“自由”的真正意義是“你必須率性”,而現代美國的“平等”概念,意味着把人的頭腦抹平(抹煞賢愚之別)。在一個國傢,傻瓜和非傻瓜都是如此之多,現代美國的“平等”概念竟要求將非傻瓜的頭腦與傻瓜扯平,以免傻瓜們的權利——他們的“平等”權利——那種與總統在白宮握手的權利被人剝奪!(92 )
不過,美國人和歐洲的法國人如此固執於“平等”一詞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正是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反對“特權”的平等,美國人在獨立戰爭期間,法國人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間為之拋頭顱,灑熱血。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並不是指將國中最好之人變成與最壞之人一樣糟的現代美國抹煞智愚差別的概念;也不是“士兵應當指揮將軍,馬應當駕馭車佚”(93 )的法國人那種目無君上的概念。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指敞開大門——開放門戶。最正確意義上的平等意味着“開放”(Expansion),孔子說:“有教無類。” (94 )這就是“開放”的真正含義。
自由、平等和最深刻意義上的“開放”——博愛,這就是基督教的內涵。或如中國人所說:一視同仁。因為心中擁有“博愛”一詞,法國人德穆蘭(95 )在臨上斷頭臺之前仍詼諧地將自己比作“優秀的長套褲漢”耶穌。嚮康格夫人和其他公使夫人們說“中外一傢,天下一傢”的中國皇太後陛下,也是要告訴她們基督教的真實含義——那種最深刻意義上的“開放”,對此,康格夫人及其丈夫知之甚少。正因為皇太後的呼籲於事無補,成為徒勞,中國的優秀長套褲漢“義和團民”纔不得不奮而起事,同他們的法國兄弟在1789年所做的那樣,嚮全世界發出血淋淋的呼籲——呼籲應當把中國人當人看待,應當將其視為人類傢族中親如一傢的兄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 | 第2節:序言(1) | 第3節:序言(2) | 第4節:序言(3) | 第5節:序言(4) | 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 | 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 | 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 | 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 | 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 | 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 | 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 | 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 | 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 | 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 | 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 | 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 | 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