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周星馳外傳   》 第45節:第六章 徘徊與彷徨(2)      竇欣平 Dou Xinping

  周星馳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老是聽巷子裏大爺講濟公的故事。那時侯,我對濟公充滿了好奇,經常想這個和尚怎麽會有那麽大的能耐?”
  杜琪峰點了點頭:“既然人們都知道濟公,我們就不愁影片的觀衆。我們的電影應該較民間流傳的故事有所創新,要是能做到讓觀衆大吃一驚纔是最好的!”
  周星馳也大為贊同:“那我們就來一個‘戲不驚人誓不休’,怎麽樣?”
  杜琪峰為周星馳的樣子逗得笑了,說:“為了把這部電影拍好,我已經查閱了很多資料。你知道濟公的出生地在哪裏嗎?就是以佛教天台宗發祥地中國道教南宗祖庭聞名於世的天台山!我雖然沒有去過,可是對那裏古、幽、清、奇的自然風光早有耳聞。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經到過這裏的瓊臺峰受玉液神丹;東漢時,剡人劉晨、阮肇入桃源採藥,邂逅二位仙女,喜結良緣;東晉時,五百羅漢在石橋顯聖;陳隋之際,高僧智凱首創天台宗,同麓國清寺成為韓國、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唐和五代時,禪宗牛頭禪、臨濟宗、法眼宗發達於此;北宋邑人張伯端在三國高道葛玄開闢的桐柏山創立了道教南宋。天台山作為遠近聞名的佛國仙山和五百羅漢道場,廣為傳頌。”
  聽到杜琪峰介紹的天台山,周星馳清楚了很多,他想起了一首關於古人描寫天台山的詩詞來:“我記得東晉文學家孫綽曾經寫下了《遊天台山賦》的名篇,想必描寫的就是這裏吧。他描寫的很生動,我還記得其中的句子:‘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杜琪峰接着周星馳的話題說道:“天台山人傑地靈,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濟公就是其中之一。被世人稱為‘活佛’的濟公,原名李修元,法名道濟,出生在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的一個仕宦家庭。他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留下了很多救人濟世的傳奇故事。很多人認為他是大智大勇的化身,稱他是普度衆生的‘活佛’。”
  杜琪峰講述的關於濟公的人物背景,使周星馳第一次對這個耳熟能詳的人物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周星馳說:“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他的故事一定可以寫得很神奇。他雖然是活佛,卻也是一個普通的和尚,這樣的人物我覺得表現起來會很有深度!”
  周星馳和杜琪峰敲定了這個全新的拍攝計劃,共同確定了電影的名字,簡潔明了,叫《濟公》。
  不久之後,杜琪峰為影片選擇的編劇邵麗瓊編寫出了電影《濟公》的劇本。
  降竜羅漢與掌管凡間際遇之神發生爭執,驚動了衆仙出面為兩人作調解。降竜指責際遇之神濫用職權,不顧人間疾苦。衆仙均對降竜的觀點不以為然,幸得觀世音支持。在觀音和衆神的調解下,最後達成協議,讓際遇與降竜打賭:若降竜能在指定時間內令三個凡人為他人自我犧牲,便是降竜得勝,否則衹能等待再生輪回。 降竜投胎為濟公和尚,一面遊戲人間,一面普度衆生,更伺機接近目標人物:祖先犯錯的九世乞丐、被男人玩弄被女人唾棄的九世野雞和殺人如麻的九世惡人。三人最終被濟公和尚感化,做出了為人犧牲之舉。降竜羅漢重新返回天庭的時候,他已經由羅漢升任尊者……
  1993年秋鼕之交,《濟公》在香港正式開機。
  這部影片的演出陣容很強大,除了由周星馳扮演降竜羅漢及轉世之後的“濟公”之外,由黃秋生扮演九世乞丐、張曼玉扮演九世野雞、黃志強扮演殺人如麻的九世惡人,更有周星馳的老搭檔吳孟達也加盟其中。
  到了《濟公》開拍之後,周星馳感覺到駕馭這樣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很有難度的。最初,周星馳在和導演杜琪峰討論題材的時候,就明確了這部影片一定要出新,當時周星馳的出發點是能夠使自己的演技多有一些新的發揮空間,但事實上,這種出新卻造成了電影人物衆多、情節繁雜的毛病。
  1993年的鼕季,電影《濟公》作為聖誕檔期的影片與香港觀衆見面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第1節:迎接12月23日的輝煌(1)第2節:迎接12月23日的輝煌(2)第3節:迎接12月23日的輝煌(3)
第4節:第一章 初涉影壇(1)(圖)第5節:第一章 初涉影壇(2)第6節:第一章 初涉影壇(3)
第7節:第一章 初涉影壇(4)(圖)第8節:第一章 初涉影壇(5)第9節:第一章 初涉影壇(6)
第10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1)(圖)第11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2)第12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3)
第13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4)(圖)第14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5)第15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6)
第16節:第二章 喜劇之初(7)(圖)第17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1)第18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2)(圖)
第19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3)第20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4)(圖)第21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5)
第22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6)第23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7)第24節:第三章 求索路上(8)(圖)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