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雪芹和书中贾宝玉的眼中,这些秉性不同、情态各异的女孩子,皆是至高无上的美的化身。然而记载着她们一生命运的“簿册”,却全部存放在离恨天的太虚幻境薄命司厨柜里。离恨,离恨,离愁别恨,正是封建社会里一切青春少女的悲剧命运的共同特征。作者将那“清净女儿之境”命名为“离恨天”,恰如其分地象征着女儿们悲剧命运的不可改变。
戚序本《石头记》有一条引人注目的批语:“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
乎!”这也是一语中的——原来女娲所余的这块顽石念念不忘想要去补的,正是这个离恨天。也就是说,不论是书中的顽石还是现实中的作者,都在渴望着要去拯救那些花朵般美好的女孩子,使她们免遭黑暗社会的吞噬与毁灭;但同时他又清醒地懂得,“天名离恨无由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纵有三头六臂,这样的努力都只能是徒劳枉费。于是,《红楼梦》中那块心比天高的顽石,便只好在他的大荒山上日夜悲号望“天”兴叹了。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正是一个试图以他特有的真挚、善良、温情、博爱,去怜惜和帮助所有的女孩子,去解除她们的苦难,却终于徒劳无功的补天失败者的典型。这一典型形象不同于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更不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他是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古代文化和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先驱。曹雪芹以现实主义的如椽之笔,创造出这么一千古不朽的典型,正寄托了他自己大梦方醒之后的痛苦思索。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正可作为曹雪芹“补天”思想的最好注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