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45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4)      彭林 Peng Lin

  目前這門課限選人數為二百七十人,但選修的人數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每次都衹能采用電腦抽簽的方式來確定選修者的名單。有的學生連選兩年都沒有選上,就旁聽了兩年。介紹這些情況,並不是要證明我的課講得有多好,而是要證明中國文化好,誰來講這門課都會是這樣。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中國政府這些年提出的建國目標,比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諧社會、和平崛起等,在我看來,都是互相關聯的,而不是彼此脫節的。其中一以貫之的東西,就是中華傳統文化。
  沒有中國的文化特色,就不能稱之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和諧社會、和平崛起,就更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了。其實,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是最有資格講和諧社會的。我們今天講建設和諧社會,决不是因為有人擔心我們爭霸而說給別人聽的,而是我們幾千年文化傳統的延續。
  營造和諧社會,就必須把每一個人都教育成為身心和諧的人。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禮。嚴格來說,儒傢說的禮,是包括樂在內的,因此我們經常禮樂並提,說是禮樂文化。但在習慣上往往簡稱為禮。禮樂文化的宗旨,就是要使得人實現自身的“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大傢都一定聽說過《論語》裏面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的一段話:“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裏的“和”不是指你好、我好、大傢都好的,沒有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指人的精神的一種境界。人最大的特點是上天賦予了他們喜怒哀樂的性情。可是,人的這種性情不會自發地處在無過無不及的境地,往往不是太過,就是不及,它的表現就是暴怒、狂喜、憂鬱、麻木等等。這種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到人自身的健康,也會引發社會問題。所以,儒傢就用“禮”來調節人性,使他能夠把握好“度”,事事處處都能“中節”。這是儒傢教育思想的一個核心。所以《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有子說“和為貴”,並且認為它是先王之道中最美的東西。如果人們都能自覺地用禮來約束自己,管好自己的喜怒哀樂,那麽他的行為就一定是和諧的。
  儒傢為了推行自己的道德理念,把它們分解成許多具體的德目,比如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然後又把它們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讓大傢照着做。這樣,儒傢的理想就一步一步地在實現。下面我們以“孝”為例,來做一個說明。
  孝是儒傢思想中一個非常核心的理念。可是,孝道不是挂在嘴上就會變成現實的,所以儒傢又把它具體化為許多不同層次的行為要求,比如《禮記?麯禮》說的“鼕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關心老人的起居。再比如《弟子規》裏說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要恭敬地聽從父親母親的教誨,這就高了一個層次。再比如《孟子》裏說到有五種不孝的行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清順治滿文譯本)
  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主要還是就生活上供養父母來說的。而《禮記》裏面曾子說的“五不孝”,就把孝行提高到居處、事君、為官、交友、作戰等方面,認為衹要是讓父母蒙羞的行為都是不孝:“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這就使孝行從單純的奉養父母引導到道德的層面了,真是非常的高明。其他的禮儀無不是如此。
  儒傢不僅追求人的行為上的和,更重要是追求內心的和。禮衹能解决人的行為規範的問題,是一種外在的規範,並不能解决人的內心世界的問題。如果內心世界進入一種至上的境界,言行舉止就必然中規中矩,合乎天道。解决人心問題的途徑,是施行樂教。《樂記》說: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用樂教化民衆,可以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儒傢認為,能夠打動人心、變化氣質的是樂,不是指所有的音樂,而是特指德音雅樂,就是那些節奏和諧、內容健康的樂麯。所以《樂記》說樂能夠和人心,這裏的“和”還是恰到好處,處處中於節的意思。儒傢主張“樂教”,就是用民衆喜聞樂見的樂麯作為教化的工具,來化解民性。比如《詩經》,原本都是有樂譜的,可以誦,也可以唱,所以古代一些高士喜歡操琴撫弦,不是為了驅趕無聊,而是為了化性,用樂來自化。我們如果聽一麯《文王操》或者《高山流水》那樣的雅樂,馬上就會覺得心境平和中正了,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都是從人性上去說的。這方面的學理相當深奧,體係也非常博大,無法在這裏展開來嚮大傢介紹,衹能點到為止。
  此外,古人經過長時期的研究,製定了非常詳備的禮儀制度。比方說,從孩子成年開始,每逢人生的關鍵時刻,都有相應的禮儀來指示人生,所以稱為“人生禮儀”,包括冠、婚、喪、祭等等。比如孩子到了二十歲舉行的成年儀式,稱為冠禮,意在教育孩子從此要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家庭和社會負起應有的責任。婚禮的主旨,是教育新郎、新娘合二姓之好,共同營造新家庭。喪禮是子女處理親人遺體的儀式。祭禮是子孫追思先祖的儀式。此外還有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覲禮、聘禮等等,它們的核心都是要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誠信相待。這一套制度特別係統、特別成熟,成為我們國傢的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飛速成長,國力大為增強,但是唯利是圖的壞習氣也在蔓延孳生,道德滑坡,失禮失信的現象並不少見。這正是我們多年拋棄禮儀之邦優良傳統的必然後果。有感於此,我這些年為清華的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目前已經講了四輪,學生經過學習,都覺得非常受用。因為從小學到大學,從來沒有人給他們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在實際上,作為一名大學生又非常需要這方面的修養。不少同學學完這門課之後,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對他人,都顯得彬彬有禮了,說話、寫信的遣詞用句也能使用雅語,格式也更具傳統文化的特色。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如果將這門課在所有學校推廣,那麽全社會的風氣一定會有明顯的改觀。
  實踐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好好研究,這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2005年3月6日為香港公務員清華大學研修班所作的講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