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
从薛仁贵父子传奇看伊底帕斯(5)
王溢嘉 Wang Yijia
薛丁山的弑父,像薛仁贵的杀子一样,被安排成无心之过,这固然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但就像前面所分析的,它们亦代表心性发展过程中,伊底帕斯式父子冲突的重演:父亲惩罚依恋母亲的儿子,而儿子则希望从中作梗的父亲“死掉”。
弑父之后的薛丁山,罪孽深重,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逆子。但他以两种方式来弥补他的罪恶:一是他开始做一个好父亲,对四个儿子都相当友善,即使薛刚“吃酒生事”,他也只是担心,而未见严厉的惩罚。一是在薛刚闯祸后,钦差来拿薛丁山全家时,薛丁山束手就缚;当时陈金定曾劝说:“我们反了罢”,但薛丁山不从。薛刚虽是逆子,但薛丁山却不愿再做恶父,而宁可从容就死以弥补自己也是逆子的罪过。事实上,被他这个父亲怀疑与樊梨花有“亲密关系”的义子薛应龙,等于是他的“替身”,已在战场上被击为肉饼。
最后,薛刚三扫铁丘坟(埋葬薛氏满门的坟地),向父亲悔过,打破了父子冲突的恶性循环。
“伊底帕斯情结”的商榷
在以精神分析观点对薛氏父子的传奇故事作如上的分析后,我们马上就又面临了下面两个问题:一、“伊底帕斯情结”适用于中国文化吗?二、由一堆文字堆砌而成的虚构人物薛丁山,真的有“伊底帕斯情结”吗?
弗洛伊德无疑认为“伊底帕斯情结”具有文化上的“普遍性”,它是人类“种系发生的遗产”。但这种看法可能稍嫌武断,一些左翼的精神分析学家如瑞克(W.Reich)、列因(R.D.Laing)等人,因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倾向于从社会经济及家庭结构来看这个问题,而认为即使有“伊底帕斯情结”,那也是父系——资本主义社会——核心家庭这种制度下的特殊产物,譬如瑞克就说在父系资本主义社会下,父亲是权威人物,白天外出工作,留下妻子在家照顾儿女。大多数家庭生活困苦,全家挤睡在斗室内(指19世纪及20世纪初年的景况),夫妻丧失了他们正常的私生活,欲求不满的妻子遂转而关注自己的儿子,在搂抱怜爱中对失去的夫妻关系作一种“悲哀的模仿”。年幼的儿子沉醉在母亲的柔情中,但他终将发现这种情感是社会所禁止的,在鼓励与禁止的冲突中,儿子遂陷入“伊底帕斯情结”的困境中。
一些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也为“伊底帕斯情结”的“普遍性”打上个大问号。譬如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所调查的南太平洋托布伦岛人(Trobriand islanders),他们的家庭接近于母系社会的结构,而且不像文明社会有那么多性禁制,儿童的性探索及性行为不仅不受禁止,甚至受到鼓励,虽然他们也有“乱伦禁忌”,但却少有弗洛伊德所说的“伊底帕斯情结”及“精神官能症”。托布伦人儿子生活中的权威人物并非父亲,而是母舅;儿子反抗的也是母舅而非父亲,有趣的是,如果儿子做了类似“伊底帕斯式的梦”,那么在梦中出现的“敌手”也是母舅,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会自动调整成父亲。
晚近的精神分析学家已用较具弹性的尺度来赋予“伊底帕斯情结”以新义,基本上认为它“可能存在”,但却“因人而异”,而它也绝非什么“科学的真理”。如果我们能采纳这种观点,那么“伊底帕斯情结”能否适用于中国文化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已非“文化”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
从薛氏父子传奇故事的内在结构与内在逻辑来看,薛仁贵长年征战在外,薛丁山与母亲柳金花在破窑里相依为命,这是颇为符合诱发“伊底帕斯情结”的父系社会核心家庭情境的。但薛丁山毕竟是个虚构的人物,像前文这样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大谈他的“童年生活”、他的“性角色认同”、他的“爱与恨”、还有他的“伊底帕斯情结”,不是很荒谬吗?精神分析基本上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乃是作家丰饶心灵与敏锐洞察力的“外射”,而作家又是读者乃至社会大众心灵的“代言人”,因此,分析故事中诸角色的心灵,等于是在尝试勾绘出作家及读者的心灵样貌。质问“薛丁山真的有伊底帕斯情结吗?”也等于是在问“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类似薛丁山这种恨父恋母的阶段?”“我们对薛丁山的遭遇,是否能有发自内心的一种‘同情的了解’?”
当然,笔者所能提供的并非“科学真相式的分析”,而是“哲学意义式的解释”,这也是当今以精神分析来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时的主要功能,它要提供的是人类心灵样貌的“丰富”与“感动”,而非“诊断”与“治疗”。
几句感言
笔者以精神分析学说来诠释此类的中国古典小说或民间故事,基本上是想开另一扇窗,丰富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就像贝托鲁奇(B.Bertolucci)将“伊底帕斯情结”引进电影《末代皇帝》中,以诠释溥仪人生悲剧性的一面般,是为了增加感动,而非制造荒谬。这多少是从西方的悲剧观点来衡量的,但如果我们能借他山之石以攻错,用西方的理论架构来拆解、诠释中国的古典小说,我们就不难发现,里面其实也有着与西方一样、甚至更深邃的悲剧内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自序 古典世界里的散兵游勇 |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2) |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1) |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2) |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3) |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4) |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1) |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2) |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3) |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4) |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1) |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2) |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3) |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4) | 《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1) | 《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2) | 《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3) | 《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4) | 《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1) | 《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2) | 《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