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45节:孔子其人(3)
于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家境不好
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的,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虽生犹死;那些立功立德遗教后世的人,虽死犹生。
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离开人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他却没有死。他整理过的文化古籍至今流传,他讲过的一些哲理性格言成了我们今天的座右铭。孔子的名字是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提到孔子,就联想起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联想起孔子。实际情形就是这样:孔子与我们同在,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在。即使再过2500年,孔子也不会被人遗忘,因为他整理过的文化古籍将永远流传下去,他总结的人生格言是超时代的,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一类格言有永恒的生命力,与天地比寿,与日月争辉。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2500多年前说来,孔子可算是难得的高寿老人了。
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他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不好,自己的地位低贱,不得不去从事一些被别人看不起的工作。他操持家务,为别人的红白喜事当吹鼓手,还为贵族家里管理过牧群和仓库。干这些事,确实也有些"贱",很不遂孔子的意,但又有什么法子呢?他要吃饭穿衣,要生活呀!
孔子的祖先并不"贱"。在他那时,中国的社会动荡,国家只有表面的统一,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地方势力割据,豪强并起,诸侯林立。诸侯国中有一个宋国,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名声显赫,后来因为遇祸,孔子的六世祖被杀,五世祖便逃离宋国,移居鲁国。从此家道中衰,由"贵"到"贱"。
还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梁、排行叔)总算有点作为,他是一名武士,立过两次战功,当过陬邑大夫。这样说来,孔子父亲不算"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属于贵族行列里的低等贵族。
叔梁纥--孔父嘉总想有个儿子来传宗接代,惟恐断了孔氏的香火。不巧,他的第一个妻子生了九胎,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大失所望,便另娶一妻,天从人愿,再婚后得了个儿子。可是,这儿子的身体欠佳,带有残疾,很不理想。这时的叔梁纥已经56岁了,但他盼子心切,还想要一个健壮聪明的儿子。于是,他向颜家大族的闺女求婚,由于年纪老了,颜家的大闺女和二闺女都不同意。说也巧,三闺女颜征在却点了头。大门闺秀颜征在妙龄怀春,老头子叔梁纥得到了她,能不欣喜吗?老夫少妻真也浪漫,他俩同游尼丘山,向山神祈祷,希望山神保佑颜征在怀胎生子。据史书记载,他俩在祈祷之后便开心地来一次"野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 | 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 | 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 | 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 | 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 | 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 | 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 | 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 | 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 | 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 | 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 | 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