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8.????商鹺賈(2)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其實,山西????商的歷史還可以往前追溯得更遠。
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五帝,虞舜為其一。舜原是有虞氏部落的領袖,居於蒲坂,距離河東????池不遠。傳說虞舜“販於頓丘”,有的研究者認為他的活動與早期食????貿易有關。頓丘之地,遠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如果是將河東池????販到那裏,當時也許並不是很容易的事。這麽說來,虞舜纔是山西第一位????商了。
再往後數,到了商周之際,又有一位公認的????商現世,他的大名叫膠鬲。史稱膠鬲為商末時人,為規避紂王暴虐,隱居做起了販賣魚????的商人。周文王聽說他有賢能之才,便舉以為相,後來又輔佐周武王終成大業。孟子也說,“膠鬲舉於魚????之中”。膠鬲是何方人氏雖不明了,但他所販之????大概是河東池????應當沒有疑問,那他也可以算作是一位山西????商了。
古代????商奉膠鬲為宗神,在宗神廟裏立有膠鬲的牌位,還立有膠鬲的塑像,膠鬲是歷代????商們的驕傲,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榜樣。
晉中崛起的????商
自虞舜和膠鬲之後,山西的????商一定是一代勝過一代,可惜史籍疏於記述,周漢唐宋,並不知道山西出過多少哪樣了得的大????商。
歷史推進了明代,山西????商得到了一次宏圖大展的機會。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漠北的元王朝殘餘勢力伺機南下,成為嚴重的邊患。為此明政府在東起鴨緑江、西至嘉峪關的萬裏邊防綫上設立了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九邊共駐紮約80萬軍隊,形成一個很大的軍需區。僅是糧餉這一項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邊防供應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洪武三年(1370),山西的一個叫楊憲的行省參政,給皇帝朱元璋上了一個奏摺,提出利用政府控製的食????,讓商人把糧食運到邊境上,政府給他一部分????引。????引就是專利憑證,衹要給邊關運200石糧食,政府就給一張引票。商人拿上????引引票,就可以去兩淮、河東????池換????,換????以後再去賣????。這中間的差額利潤比較大,商人也就有利可圖。
說起來這個辦法顯然有三個好處:一是利於朝廷,二是利於商人,三是利於減輕老百姓的負擔。這是個一舉三得的事情,自然很快打動了皇帝。
對這個建議,朱元璋非常感興趣,於是下令推行全國,這便是“開中製”的由來。
以糧換????雖然為晉商興起提供了新的機遇,但是做起來也很有些難處。因為這是通過嚮前綫輸納糧食的方式換取賣????的特權,沒有糧食就拿不到????業的經營權力,可當時晉商手中並沒有糧食,糧食恰恰是山西最缺乏的。手中無糧,又如何換得到????呢?晉商要想出一個辦法,來解决這樣一個並不怎麽好解决的難題,不然就掙不到他們想掙的銀子。
明代一些晉商,生在河麯之地,土地貧瘠,人口衆多,不得已通過經商維持生計,許多人都帶着點小本錢出去做生意,“挾輕資牽車走四方者,十室九空”。山西沒有多餘的糧食,但與山西隔河相望的河南,再往東去的山東,卻都是重要的糧食産區。於是山西人開始推着小車,擔着擔子,將中原、江南的糧食運往北部邊鎮。
在這種以糧換????的遊戲中,不利的自然條件、人口壓力都開始轉化為得天獨厚的優勢。山高水遠,在認準了目標的山西商人面前已經變得無足輕重。而多餘的農業人口,又恰恰是在傳統社會中從事長途運輸所必須的資源。
這是晉商邁嚮成功的第一步,這一步邁得並不容易。推着木軲轆小車,載着沉重的糧食和????,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從始至終山西人都走得那麽不可動搖,這一走竟然持續了400多年的時間。
嘉靖年間曾排過一個富豪榜,那標準是“天下富傢,積資滿五十萬以上,方居首等”。當時全國共有17傢列入這富豪榜,其中“山西三姓,徽州兩姓”。明人王士禎曾慨嘆說:“晉多大鹺賈”,山西不僅????商多,而且是大????商多。
晉幫????商在西起西域、東達遼東、南至嶺南、北達漠北的廣大地域都有大大作為。晉商進入兩淮,壟斷食????買賣,獲利甚巨。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