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45節:六、東山再起(6)
康震 Kang Zhen
5?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八月,五十二歲的蘇軾開始兼任經筵侍讀,給小皇帝趙煦當老師。對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能夠做帝王之師,真是最榮耀的職位了!對於蘇軾而言,官做到這個份兒上,也算是最高境界了!當然,這樣的安排也可以看出舊黨一派的深遠用心:希望通過蘇軾的教育,使小皇帝的立場能夠站在舊黨的一邊。
蘇軾的官位提高了,官服的顔色也變了。北宋的官服顔色分三種:七品以下官員穿緑袍,五、六品官員穿緋袍,四品以上官員穿紫袍。高級文官還佩戴一種重要的飾物--魚袋。朝廷規定:穿紫袍者佩金魚袋,服緋者佩銀魚袋。蘇軾作為三品大員,身穿紫袍、佩戴金魚袋,與黃州時候的"素面朝天"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校量利害 參用所長
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從一個小城犯官驟升為三品高官,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地位轉變,足以讓任何一個人頭暈目眩、目不暇接。尤其對於剛剛脫離睏窘折磨的蘇軾來說,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大堆榮譽和顯赫的官職,他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經歷了少年成名、初出茅廬、地方任官、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一係列起伏波折之後的蘇軾,早已不再是那個空懷一腔熱情,頭腦容易發熱的毛頭小夥子了!特別是經歷了黃州四五年時間的深刻反省與人生感悟之後,此時此刻的蘇軾對自己多了一份清醒的認識,對他人多了一份寬容的胸懷,對變法多了一份理性的同情,對反對變法多了一份理智的反省,對人生的榮辱成敗多了一份達觀超然的思考。
因此,此時此刻的蘇軾不會在眼花繚亂的快速提升中忘乎所以,也不會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書生本色。在對待"元祐更化"、對待革新變法、對待新黨人物等一係列問題上,蘇軾都擁有自己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既符合蘇軾為人處世的固有特點,也符合當時社會政治發展的具體情勢以及蘇軾對其作出的判斷。
首先,如何對待"元祐更化"?換言之,如何對待舊黨人物上臺後全面否定、推翻新法的各項舉措?在這個問題上,蘇軾保留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不僅與他早先跟神宗、王安石的默契認同有關,也與他這些年身處基層百姓環境中,對新法的優劣長短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有關。在主持元祐元年進士候選館職的考題中,蘇軾說:"今朝廷欲師仁祖(仁宗)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舉其職,或至於媮;欲法神考(神宗)之勵精,而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流入於刻。"(《試館職策問三首》其一)大意是說:當今朝政如果衹是效法宋仁宗時期忠厚仁義的治國之道,恐怕官僚機構不會盡職盡責,導致消極怠工,效率低下;如果衹是效法神宗時期的勵精圖治,銳意圖強,恐怕官僚機構不能真正地領會聖上的意圖,導致嚴刑峻法,人心混亂。
那麽正確的做法是什麽呢?就是要忠厚而不媮,勵精而不刻:既要仁厚寬愛又不能過於疏鬆放縱,既要銳意圖強又不能過於嚴厲刻板。與此相應的,蘇軾對待新法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八個字:"校量利害,參用所長。"(《辯試館職策問札子》)意思是:權衡新法的利害得失,選擇那些對國傢百姓確實有利的政策繼續施行。換句話說,對待新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實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可以說,作為元祐時期的一位重量級大臣,作為舊黨的代表人物,作為"元祐更化"的直接受益者,蘇軾對"元祐更化"總體上是擁護的。在那樣的政治背景與立場之下,有時候他也說一些貶損王安石的話語,但是他對於新法的態度並非一概反對,對於舊黨的政治意見也並非一概同意,他真正堅决反對的是:任何形式的獨斷專行!當初反對王安石是這樣,現在反對司馬光也是如此!換句話說,沒有什麽不可以變更的新法、舊法,凡是法令政策都必須校量利害,實事求是,衹有這樣才能有用於國傢人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就是蘇軾的政治觀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 | 第2節:一、少年成名(1) | 第3節:一、少年成名(2) | 第4節:一、少年成名(3) | 第5節:一、少年成名(4) | 第6節:一、少年成名(5) | 第7節:一、少年成名(6) | 第8節:二、步入仕途(1) | 第9節:二、步入仕途(2) | 第10節:二、步入仕途(3) | 第11節:二、步入仕途(4) | 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 | 第14節:二、步入仕途(7) | 第15節:二、步入仕途(8) | 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 | 第18節:三、大難臨頭(1) | 第19節:三、大難臨頭(2) | 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 | 第22節:三、大難臨頭(5) | 第23節:三、大難臨頭(6) | 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