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否定群雄解紅樓   》 第49節:正解太虛幻境詩詞歌麯(10)      崔耀華 Cui Yaohua

  正册判詞十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畫:“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解】
  此判詞是對作者通過前面諸判詞所闡述的思想和道理的結束語。指出前面各判詞闡述的各種事物和各類思想,猶如在春風中爭奇鬥妍、爭相開放的桃李那樣,但她們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到底哪一種思想最後能像一盆蘭花那樣顯出她那高雅而純美的本質和結果呢?“如冰水好空相妒”:這一句完全反映了作者的老莊哲學思想。老莊認為美醜、善惡、好壞都是相對的。晶瑩璀璨的冰衹有和水相比較才能現出彼此的性質。“枉與他人作笑談”:沒有必要和別人去多爭論,多費口舌。”——脂曰:“真心實話。”——確確實實是如此。
  畫:喻作者在作品中所闡述的老莊思想,如同一盆茂蘭那樣,又如同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那樣高雅而不俗。有人將此判詞比成李紈,李紈雖美,但“猶如槁木死灰”,難與茂蘭比之。
  正册判詞十一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畫:“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
  【解】
  (1)“情天情海幻情深”——“情天情海”,指作品中以情述事之廣袤。“情”,理也!非男女性愛之情。“幻情深”:“幻”,玄妙之理也!“深”,玄也!指這其中的玄妙之道極深。
  (2)“情既相逢必主淫”——“好色即淫,知情更淫”之意。此處之“淫”,指“意淫”的七種含意:一對社會的百口嘲諷;二對皮肉之淫的駁斥;三表示對真理的追求;四表示一種藝術方法……。故“情既相逢必主淫”:指一旦接受和領會到作品中“以情喻理的道理”,就必然有“意淫”的結果,必然做起“兒女之事”。
  (3)“漫言不肖皆榮出”——“漫言”,不要說種種不肖出於榮國府——即出於精神領域。此處“不肖”,即不符合孔孟之禮教,實指叛逆、反儒思想。“不肖”:子不像父。此處指寶玉、璉、珍不似其父,故指寶玉等與榮府精神的化身賈政、賈“存周”的性質相悖。“不肖”也是《莊子?天地》中闡述的一種老莊道德理念,《莊子》中的“不肖”是褒義詞。
  (4)“造釁開端實在寧”——“造釁”:“釁”,縫隙,裂紋。“造釁”:造端,起始,發端,又含“造劫”的意思。——“不肖”的發端起始於寧國府。書中寧國府代表了社會基礎的一面。“寧”,國傢不變革,停止不動。它和老莊哲學中所主張的一切事物“無時而不動”的思想相背離。
  畫:一座“高樓”:指在社會基礎上建立起的王朝和國傢。“一美人懸梁自盡”:“美人”,“女兒”也。指社會中一些美的事物和人物被社會所扼殺。在作品中秦氏原有“淫喪天香樓”一節,秦氏之死是紅學界不解之謎之一。劉心武的猜謎也起於此。秦氏代表的是從老莊思想發展而來的先秦法傢人物韓非。她死於懸梁自盡,“強壽”四十九歲,秦氏之死喻韓非也!
  二、紅樓夢警幻仙麯
  “警幻仙麯”是以重岩疊翠、隱天藏日之離騷,敘作者無常論之天道世觀。十二麯是《好了歌》和十二釵判詞警世之言的續作,是作者整個仙魂神魄的燦放之態。仙麯雖然說是判詞的延續,但二者不可視為完全相同。判詞側重作者對社會各類思想的闡述和分析,仙麯則側重於書中藝術和哲學概念的闡述,並在此基礎上闡明對社會發展規律和事物發展規律的闡述。它對正確理解全書在藝術上的內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寶玉看完判詞後警幻怕他“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泄漏天機”,引寶玉去“遊玩奇景”:這是作者欲露偏蓋之筆。言,怕暴露了作者真正的意圖。真乃“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也!寶玉隨警幻到了一個“珠簾綉幕,畫棟雕檐,光搖朱戶金鋪地,雪照瓊窗玉作宮,仙花馥鬱,異草芬芳”之所。脂曰:“為省親別墅畫下圖式矣。”——此處是指作者所主張的思想境地、理想社會之美極。“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皆示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第1節:出版前言第10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5)
第11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6)第12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7)
第13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8)第14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9)
第15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10)第16節:一事兩面(1)
第17節:一事兩面(2)第18節:一事兩面(3)
第19節:一事兩面(4)第2節:寶玉的真面目(1)
第20節:一事兩面(5)第21節:一事兩面(6)
第22節:一事兩面(7)第23節:一事兩面(8)
第24節:一事兩面(9)第25節:一事兩面(10)
第26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1)第27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2)
第28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3)第29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4)
第3節:寶玉的真面目(2)第30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