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44節:僧眼看臺灣(43)      體恆 Ti Heng

  他們說,由於出生人口的減少與大學數量的過多,臺灣不少大學招不到學生,近幾年不斷有大學倒閉或合併,就是很好的大學有時也會招生不足。為此,各大學不得不使出一切文宣手段(廣告)來招攬學生,甚至招生觸角都延伸到了域外,臺灣外籍學生較多也與此有關。
  這導致臺灣的高中幾乎達到滿額的大學錄取率。也就是說,臺灣高中畢業的學生,衹要願意讀大學,報了名就一定有一所大學可以讀。滿額錄取的後果是競爭力的嚴重喪失,部分學生讀書沒有壓力,也不思上進--他們覺得無論怎樣,都會有大學可讀,擔什麽心呢?臺灣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長此以往,必將導致臺灣大學質量的嚴重下降和臺灣青年人素質的降低;而大學質量下降與青年人素質的降低,又會導致臺灣未來整體競爭力的喪失。
  臺灣高等教育的睏境,不是沒有人想到去化解。記得有個大學行政副校長開玩笑地對我說:"大陸每年上千萬的學生高考,而錄取的纔不過幾百萬,剩下幾百萬孩子就沒有了書讀。把其中的一百萬撥給臺灣,臺灣的大學就擠爆了,根本不用再擔心招不到學生的問題!"雖是玩笑,何嘗沒有道理!大陸與臺灣同文同種,語言與生活習慣完全相同,臺灣的高等教育質量又非常不錯,若真是能夠開放兩岸的教育資源,大陸可以減輕不少高考的壓力,臺灣可以減少很多教育資源的浪費,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更何況,大陸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出國留學,與其把大量的金錢送與其它國傢,何如留給自己人呢?
  兩岸的閉塞,堵住的不僅衹是一道海峽,還有大中華的民族興盛之路!
  "拜謁"印順長老
  印順長老以其出色的治學成就、出衆的道德楷模和大量的學術著述,譽滿海峽兩岸的學、教二界,幾十年來無人出其右。雖然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的精神、思想,還一直滋潤着我們的菩提法苗。
  作為後來學子,長期蒙受法乳之恩,來臺灣能朝拜一下長老所生活、執教過的地方,不啻一件無上歡欣的事情。幸運的是,我不但得如所願,而且接連"拜謁"兩次。
  第一次是在弘誓佛學院,弘誓是長老的弟子昭慧法師所創辦的,長老在世時,曾應邀到這裏為學生們講學。他不在之後,弘誓佛學院也依然使用他的著作作為教材。因為這些因緣,長老圓寂之後,昭慧法師就在弘誓設立了長老的紀念堂。
  印順長老的紀念堂在佛學院的二樓,地方不大,衹有一間,但是頗整潔,也有幾件值得一看的"聖物"。紀念堂左邊的過道邊,是一尊長老的仿舊銅鑄像,神態惟妙惟肖。紀念堂的正中是一張供桌,上方懸挂着長老的大幅照片,桌面上供奉着長老的另一尊雕像與捨利、遺骨。捨利與遺骨色澤鮮明,晶瑩剔透,讓人敬仰。紀念堂左右兩側是長老的遺墨與著作展示區,兼有一些大德高僧的題詞。這是首次見到長老的毛筆書法真跡,嘆為稀有。長老不但著述豐富,書法也寫得極好,沉着、穩重而且灑脫,既有文人學者的儒雅之氣,又有高僧大德的出世精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