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长城运河(1)      Yan Chongnian

中国古都北京 长城运河(1)
  在中华大地上,有两项伟大的文化奇迹:一是蜿蜒起伏、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是晶明平直、纵穿南北的京杭运河。它们历史之悠久,工程之宏巨,作用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在世界,都是仅见的。而万里长城拱卫的,京杭运河漕运的终点,就是北京。
  万里长城,拱卫北京。明朝推翻元朝后,故元势力总想复辟,这就促使明廷要修整长城,以加强防御。但是,明朝军事力量开头时远比蒙古骑兵力量强大,据载北元“残胡甚少,骑者才五千人,共家属一万口”,实力还比不上明朝一个军镇。所以,徐达修居庸关和山海关等处关隘,而没有像秦始皇连接秦、赵、燕长城一样,兴筑全线连接的长城防御体系。而明朝先后放弃大宁卫(老哈河流域)和东胜卫(河套地区),从而使整个防线大幅度南移,即由辽阳、广宁、大宁一线,移至在北京的东北和西北,凭藉燕山和军都山脉修城设防。
  明朝大规模修缮和加固长城是在16世纪后期。其主要原因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京师两次遭到蒙古骑兵困扰;若每年派兵进入草原地区烧荒,只会招惹蒙古骑兵报复,而无益于京师的防御;蒙古军事力量日渐强大,仅漠南一带驻牧骑兵即不下数十万人;明朝军队实际力量已削弱不堪,战斗力大为降低;明朝经过200年的生息、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隆庆、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后,任用戚继光、谭纶等得当,上下协和,内外一致。这一切说明,全面整修并加强长城防御体系既为时之所需,也为势之所行。
  明拱卫北京的长城,主要有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三个要隘:居庸关在左,山海关在右,古北口在中。
  居庸关在北京城西北50余公里处,建筑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俗称关沟,相传谷中有72处风景点,称做“关沟七十二景”。溪谷两旁,山岭重迭,怪石突兀,景色优美。山峦间树木葱茏,翠幛重叠,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关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形势险绝。明人“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的诗句,说明了这道雄关的形胜。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西北门户。居庸关这个名称,相传是取秦始皇徙居庸徒(庸工隶徒)修筑长城之意,可见它的久远历史。明、清两代,居庸关成为拱卫北京的重关要塞。居庸关有南、北两个隘口,是关沟的出入口,南面的叫南口,北面的就是著名的八达岭口。
  八达岭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可见八达岭之险要。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八达岭的岭口,构筑了关城。关城设东、西城门:东面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面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砖垛口。从“北门锁钥”城台两侧,延伸出万里长城。八达岭附近的长城,依恃山势而筑,高低宽窄不一(平均约高7.5米,宽5.5米)。墙基用条石垒筑,墙体包砌巨大城砖,内填黄土碎石,墙顶地面墁方砖,内侧为女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望口,下面有射洞,以便罙望和射击。
  从八达岭关城向两侧长城望去,有许多台堡(约500米左右一处,依地形而定)。台堡的一种叫做墙台,为兵士巡逻放哨而用。另一种叫敌台,分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望口和射洞;下层为空室,可住宿兵士和贮存武器。还有一种叫做烽火台(或叫烟墩),主要是用于传递军情的。如遇有敌情,夜间举火,白天燃烟,燃烟时又鸣炮。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敌兵百人以上,举放一烟一炮;五百人以上,举放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举放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举放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举放五烟五炮。烽火台有的设在城墙上面,也有的建筑在山顶上,作为长城守卫的信号传递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