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尋找北大 》
第44節:底氣 文/侯桂新(1)
錢理群 Qian Liqun
底氣(侯桂新)
一
十八歲,出門遠行。
1995年金秋的一天,我背負行李,一邊是鋪蓋,一邊是皮箱,一半是興奮,一半是忐忑,"心裏頗不寧靜",仿佛朝聖一般,去追尋自己的夢。
從一個偏僻的山村,鯉魚跳竜門,一下子來到京城。這一跳的幅度太大了,其間的落差,需要不少時日才能消化。從仰望到融入,其間有一條漫漫長路。
走出北京站,熙熙攘攘。嘈雜的廣場上,到處散落着人群,無數小商販在其中不住穿行。那時的北京,喧囂浮躁而充滿生機,貌似無序中,要比現在多幾分鄉土氣息。
從火車站到學校的路程是漫長的。103路電車在市中心左彎右拐,到了終點站動物園後,再換乘332路公共汽車,在狹窄的望不到頭的白頤路上顛簸。路的兩邊是整齊粗壯的大楊樹,騎車的行人遇見大車,幾乎沒有容身的空間,衹能往樹底下閃避。1995年的中關村還是偏僻的郊區,除了剛剛興起的電子一條街,似乎和市場經濟、現代商務等沾不上邊。隨着離學校越來越近,我腦海中一些不着邊際的想像受到了衝擊。原本以為北大會處在北京的中心,不管是地理、政治還是學術文化方面;現在看路旁的景觀,甚至有馬車在緩緩行走,真疑心是到了另一個鄉下。
直到下車,找到了南門,擡頭望見毛澤東題寫的校名,一切想像纔慢慢找到了附着的載體。校門並不高大雄偉,嚮裏邊看去,水泥道路兩邊的建築也都灰灰的,古色古香中顯出幾分簡樸。迎面走來的學生,衣着大多並不鮮豔,卻都帶着怡然自得的神情。
我終於踏進了校門。那一刻,伴隨着心跳來臨,我成了北大人。雖然,北大人的身份不是一夜獲得的,北大人的意識更需長年纍月的積澱。七年間,在北大吸收消化的一切,一點一滴融入自己的血液。七年後,我走出校門,猶自頻頻回顧,驀然發覺,作為一名北大人,這一身份的內涵仍在生成當中。
二
在報到的過程中,我遭遇到兩次意外。一是辦完註册手續,在大禮堂參加完開學典禮,出門後突然發現錄取通知書丟了,驚出一身冷汗。還好,後來從沒有被要求出示過這一"入場券",衹是遺失了一件頗為珍貴的紀念品,未免遺憾。二是報到時聽到消息,一年級的文科新生都要去昌平園分校呆上一年。海澱已經夠僻遠了,何況聞所未聞的昌平?在昌平讀書,能算北大人麽?心涼了一截。偏偏天空又不時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應和着某種類似被遺棄的情懷。
多年之後,對當年被"發配"外縣已不再耿耿於懷,對於其間得失亦能較理性地看待。昌平園是一個有點孤立封閉,卻又生機勃勃的小園子。出得園門,方圓一裏之內不見人煙。有人戲稱我們在此度過的一年是高四生活。這是從清苦奮進的高三生活嚮斑斕多姿的大學校園生活的一個過渡。當真正完全意義上的大學生活被延遲了一年,也就相當於提前一年結束,這究竟意味着什麽?僅僅是虧了?還是同時也獲得了某種緩衝和保護?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去盡情擁抱嗎?我當然不會忘卻,在昌平園的一年,每逢約上同學"進城"觀光,在燕園的湖光塔影下流連一番後,離開時的依依不捨和惆悵無奈。不過,昌平園也有自己的風景。這裏的草木更深,緑色更多,園子的東部還有一大片土地,用來種植玉米。園子的周圍,山清水秀,景點衆多,十三陵、虎峪、老北京縮微景觀、八達嶺等,我都是在這一年間遊覽過的。尤其是虎峪等地,相信衆多北京人未曾耳聞,那裏山的堅硬與水的清亮,罕見地都異常純粹。我們看到兩塊巨大的岩石聳立在山𠔌間,據說便是穆桂英大戰遼兵時的拴馬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錢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 第2節:編後記:拒絶"意淫"北大 | 第3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 第4節:目錄(1) | 第5節:目錄(2) | 第6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1) | 第7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2) | 第8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3) | 第9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1) | 第10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2) | 第11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3) | 第12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4) | 第13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5) | 第14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6) | 第15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1) | 第16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2) | 第17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3) | 第18節:草坪音樂記憶 文/鬍續鼕(1) | 第19節:草坪音樂記憶 文/鬍續鼕(2) | 第20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1) | 第21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2) | 第22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3) | 第23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4) | 第24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