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永樂大典 》
捲之二千九百九十九
解縉 Xie Jin
姚廣孝 Yao Anxiao
九真人
舞智禦人
【漢書】
張湯與趙禹,共定律令,務在深文。拘定職之吏,而禹至少府,湯為廷尉,兩人交馭如兄弟。禹志在奉公孤立,湯舞智以禦人。
趙禹絶人
【牖閑評】
《前漢趙禹傳》雲:公卿相造請,禹終不行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其意蓋為禹幾有造請者,禹不報謝,務在絶人故也。顔師古卻於不行字下,註斷報謝,乃屬下文。又註云:以此意告報公卿。
纔武絶人
【續後漢書】
《曹操傳》:操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操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纔武絶人,莫之能害。
勇力絶人
【續後漢書】
《毋丘儉傳》:儉與文欽起兵攻司馬師,遣健步賫書至兗州,刺史鄧艾斬之。將萬餘人兼道前進,先趨樂嘉城,作浮橋以侍師。儉使文欽將兵襲之,師自汝陽潛兵就艾於樂嘉。欽猝見大軍驚愕,未知所為。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絶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鴦率壯士先至鼓,軍中震擾。師驚駭,所病目突出,恐衆知之。齒被皆破,欽失期不應。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師謂諸將曰:“賊走矣,可追之”。諸將曰:“欽父子驍勇,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鴦鼓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陣,所嚮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騎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取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晉書】
《王濟傳》:濟,字武子。少有逸纔,風姿英爽,氣蓋一時。好弓馬,
勇力絶人。
【舊唐書】
《廬江王瑗傳》:武德元年,瑗歷信州總管,封廬江王。朝廷以瑗儒忄大而,非邊將纔,遣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助典兵事。君廓故嘗為盜,勇力絶人。瑗倚仗之,許結婚姻,以布心腹。
【言行龜鑒】
《李謙溥》:有將劉進,勇力絶人。數以少擊衆,並人患之。乃以蠟丸封書讒進,陽遺其兄。晉帥趙贊得之以聞,太祖即詔謙溥械送闕下,謙溥曰:“此友間也,願以闔門保之。”太祖得奉,膂釋進,厚賜金帛遣之。
膂力絶人
【續後漢書】
《周魴傳》:魴子處,膂力絶人。好馳騁田獵,任俠恣肆,為鄉麯患。
【隋書】
魚俱羅,身長八尺,膂力絶人。
【新唐書】
《杜伏威傳》:王雄誕,曹州濟陰人,少繮果,膂力絶人。伏威之起,用其計戰多剋,署驃騎將軍。
弓馬絶人
【北史】
崔彭,仕周為驃騎將軍。上謂之曰:“卿弓馬固已絶人。”
武力絶人
【資治通鑒】
唐高宗鹹亨四年,大將軍李謹行,人突地稽之子也。武力絶人,為衆夷所憚。
敏悟絶人
【新唐書】
《歐陽詢傳》:詢父罪死,詢當從坐,匿而免。江總以故人子私養之,貌寢佚,敏悟絶人。總教以書記,每讀取數行同盡,遂博貫經史,仕隋為太常博士。《白居易傳》:居易,字樂天,其先蓋太原人。北齊五兵尚書建有功於時,賜田韓城,子孫傢焉。又徙下,父季庚為彭城令。居易敏悟絶人,工文章,未冠謁顧況,況吳人,恃纔少所推可,見其文自失曰:“吾謂斯文遂絶,今復得子矣。”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對製策乙等,調屋尉,為集賢校理。月中召入翰林為學士,遷工拾遺。
纔藻絶人
【太平廣記】
李太白論詩云:梁陳已來,豔薄斯極。瀋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玄宗聞之,召入翰林。以其纔藻絶人,氣識兼茂。
武藝絶人
【宋史】
董遵誨,太祖時為通遠軍使。遵誨不知書,豁達無崖岸。多方略,能輓強命中,武藝皆絶人。在通遠國凡十四年,安撫一面,夏人悅服。畢再遇,武藝絶人,輓弓至二石七鬥,北輓一石八鬥,步附二石馬射一石五鬥。孝宗召見大悅,賜戰袍金錢。
識慮絶人
【宋名臣言行錄】
當鄭公居洛,築第與康節隱居相邇。公一日有憂色,康節問之,公曰:“先生度弼之憂安在?”康節曰:“凱以王安石罷相,呂惠卿恭知政事,惠卿兇暴過安石乎?”公曰:“然。”康節曰:“公無憂安石惠卿,本以勢利合,惠卿安石勢利相敵,將自為仞矣。不暇害他人也。”未幾,惠卿果叛安石,公語康節曰:“先生識慮絶人遠矣。”
聰敏絶人
【宋史】
《恭崇禮傳》:崇禮妙齡秀發,聰敏絶人,高宗時為翰林學士。
力能絶人
【宋史】
《列傳》:楊存中,代州崞縣人,魁梧瀋鷙。少警敏,誦書數百言。力能絶人,慨然語人曰:“大丈夫當以武功取富貴,焉用俯首為腐儒哉?”於是學孫吳法。善騎射。
拳力絶人
【宋史】
《趙葵傳》:時興討李全加,葵直寶章閣,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滁州。趙範刻日與葵約,葵帥雄勝寧淮武定疆勇步,騎萬四千,命王鑒扈斌鬍顯等將之。以葵兼恭議官顯,穎之凡也。
拳力絶人。
鷙勇絶人
【宋史】
《列傳》:韓世忠,風骨偉岸,目瞬如電。早年鷙勇絶人,能騎生馬駒。
聰明絶人
【內翰談苑】
院思道,子昌齡,長不滿三尺。醜陋吃訥,其聰明絶人。善屬文,年十七八,海州式海不揚波賦,即席一筆而成,文不加點。其警句云:收碣石之宿露,斂蒼梧之夕雲。又云:三山神闕,湛清影以遙連。八月靈槎,泛寒光而靜去。全篇皆類此。人多諷誦,真奇才也。
多藝絶人
【三槐王氏雜錄】
崇寧中,因語上仁厚之德,聰明多藝,絶人遠甚。呂吉父曰:“大抵人君來處別,不可以世人語也。”餘深然之。
警悟絶人
【宋朱晦庵大全集】
《李公墓碣》:公生有奇質,警悟絶人。年十二三時,賦《盆池詩》,有“疑與月相吞”之句。
英識絶人
【宋楊誠齋集】
答雷運,使啓恭惟都運,火章章吏部。一世儒先之冠,四朝俊彥之宗,英識絶人。不待三十裏辯外孫之字,名章傳後,鹹曰二百年無吏部之文。
人君養人
【資治通鑒】
唐高宗顯慶元年夏四月已未,上謂侍臣曰:“朕思養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為朕陳之。”來濟對曰:“昔齊桓公出遊,見老而饑寒者,命賜之食,老人曰:‘願賜一國之饑者。’賜之衣,曰:‘願賜一國之寒者。’公曰:‘寡人之稟府,安足以周一國之鎧寒?’老人曰:‘君不奪農時,則國人皆有餘衣矣。’故人君之養人,在省其徵役而已。今山東役丁歲別數萬,役之則人大勞,取備則人大費,臣願陛下量公傢所須外,餘番免之。”上從之。
睏身養人
【張行成述衍】
十三捲,睏井共一卦當十七與十八四九之數,陰陽各分十八,交而為用,則虛一相遜。故體數十八,用數十七。以事理言之,則睏身以養人也。
匈奴厭人
【容齋隨筆】
漢宣帝黃竜元年正月,匈奴單於來朝,二月歸國,十二月帝崩。元帝竟寧元年正月,又來朝,五月帝崩。故哀帝時單於願朝,時帝被疾或言匈奴從上遊厭人。自黃竜竟寧時,中國取有大故,上由是難之,既不許矣。俄以揚雄之言復許之。然元壽二年正月,單於朝,六月帝崩。事之偶然符合有中此者。
以色事人
【西漢書】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絶。詳見李夫人下。
委質事人
【南史】
《宋瀋攸之傳》:攸之初至郢州,有順流之志。府主簿宗儼之勸攻郢城,功曹臧寅以為攻守勢異,非旬日所拔,攸之不從。既敗,諸將師皆奔散。或呼寅俱亡,寅曰:“我委質事人,豈可幸成而責其敗?”乃投水死。
直道事人
【論語】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北史】
《慈明傳》:隋開皇十三年,以尚書兵部郎攝江都郡丞事。李密之逼東都,詔慈明追兵擊密,為密黨崔樞所執。密延與坐,論以舉兵之意。慈明曰:“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義之言,非所敢對。”
枉道事人
【論語】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示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以諂事人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長興二年初,鳳翔節度使朱弘昭,諂事安重誨,連得大鎮,重誨過鳳翔。弘昭迎拜馬首,館於府捨,延入寢室。妻子羅拜,奉進酒食,禮甚謹。
賈瓊問事人
【丈中子】
《中說》:賈瓊為吏,事於楚公。將行,子餞之。曰:“願聞事人之道。”子曰:“遠而無介,就而無諂,況乎利而諷之?無令斬其捷。”瓊曰:“願終身誦之。”子曰:“終身行之可也。”
內恕及人
【漢書】
《龜錯傳》:錯對賢良策曰:取人以已,內恕及人。註:師古曰:以己之心,揆之於人也。
恕己及人
【抱撲子】
《內篇徵旨捲》:恕己及人,仁逮昆蟲。
陰德及人
【仙傳】
陶弘景膽恤貧寒,拯救危急。救療疾恙,朝夕無倦。其有陰德密惠,人莫能知之。
鼓下戮人
【西漢博聞】
《岑彭傳》:光武收韓歆置鼓下,將斬之。註云:中將軍最尊,自執旗鼓。若置營,則立旗以為軍門。並設鼓,戮人必於其下。
面折人
【別釋常談】
漢汲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善愧人
【漢雋】
《龔遂傳》:郎中令,善愧人。師古曰:“愧,辱也。”
贖人
【濯南鴻烈】
《解齊俗訓》: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也。
【曾忄造類說】
《魯法》:贖人臣妾於諸侯者,皆取金於府。子貢贖之,辭不取金。子曰:“賜失之矣。聖人舉事,非獨適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
【隋書】
《龐晃傳》:晃遷驃騎將軍,襲爵比陽侯,衛王直出鎮襄州,晃以本官從。尋與長湖公元定擊江南,孤軍深入,遂沒於陣。數年,衛王直遣晃弟車騎將軍元雋,齋絹八百匹贖焉,乃得歸朝拜上儀同,賜彩二百段,復事衛王。
【資治通鑒】
唐太宗貞觀五年,隋末中,國人多沒於突厥。及突厥降,上遣使金帛贖之。五月乙醜,有司奏,凡得男女八萬口。
算人
【東漢書】
《皇后紀序》:漢法常因八月算人。註云:漢儀註曰,八月,初為算賦,故曰算人。
利溺人
【淮南鴻烈解】
《說林訓》:待利而後拯溺人,亦必以利滋人矣。利溺人者,利人之溺,得其利也。
嬉戲害人
【淮南鴻烈解】
《秦族訓》: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已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
苛刻害人
【舊唐書】
《食貨志》:楊崇禮為太府卿,清嚴善勾剝,分寸錙銖,躬親不厭。轉輸納欠,折佑漬損,必令徵送。天下州縣徵財帛,四時不止。及老病致仕,以其子慎矜為御史,專知太府出納。其弟慎名,又專知京倉,皆以苛刻害人,承主恩而徵責。
利己害人
【黃光大積善錄】
先利人而後利己者,君子之用心。知利已而不知利人,常人之用心。至於害人以利己者,小人之用心也。蓋小人之心,雲為動作,未嘗不切切於利己。利己之心即甚重,則不顧他人之安危憂樂。凡可取可奪以利己者,無不取奪。往往奪人這食而食之,不恤人之饑;奪人之衣而衣之,不恤人之寒。夫如是者,非利己也,乃所自害也。損德莫大於此,未見其有終吉者。予故曰:利己以害人者,小人之用心也。
【記纂淵海】
利己害人,經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夷人塚墓,以為宅。子以鄰國為壑。《孟·告子》史毀人以自成。《左傳》集法吏多少年,磨淬出角圭,將舉汝愆尤,以為已階梯。
韓文以財聚人
【東漢書】
《蔡邕傳》: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財聚人。
寧我負人
【三國志】
曹操避董卓之難,間行東歸,過故人呂伯奢。伯奢,伯奢出五子,備賓主禮。操聞食器聲,以為圖已,手劍殺八人而去。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
【資治通鑒】
唐僖宗光啓二年,呂用之建牙開幕,一與高駢同。凡駢之腹心,皆逼以從已。諸所施為,不復咨稟。駢頗疑之,陰欲奪其權,而根蒂已固,無如之何。用之知之甚懼,訪於其黨鄭杞慮瑾曰:“此固晚矣。用之問策安出?”杞曰:“曹孟德有言:寧我負人,無人負我。”註:盡勸用之圖駢明日與瑾共為一書,緘授用之。其語秘,人莫有知者。
無我負人
【猗覺寮雜記】
“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此曹操由中之言也。沮渠羅仇,慮水鬍人也。與其兄麥粥事呂光,光徵河南,大敗。麥粥勸羅仇友攻之,仇曰:“理如汝言,但吾傢纍世忠孝,寧人負我,無我負人。”遂為光所殺,羅仇之言,可謂郡子,卒不免死。世之小人,益以操言為信。
【能改齋漫錄】
榮陽呂原明,中年嘗書壁以自警曰:寧人負我,無我負人。
我不負人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長興元年,董璋之子光業,為宮苑使,在洛陽。璋與書曰:“朝廷割吾支郡為節鎮,屯兵三千,是殺我必矣。汝見樞要為吾言,如朝廷更發一騎入斜𠔌,吾必友。與汝决矣。”光業以書示樞密承旨李虔徽。未幾,朝廷又遣別將荀鹹義,將兵戍閬州,光業謂虔徽曰:“此兵未至,吾父必友。吾不敢自愛,恐煩朝廷調發。願止此兵。吾父保無他。”虔徽以告安重誨,重誨不從。璋聞之,遂友。利閬遂三鎮,以聞,且言已聚兵將攻三鎮。重誨曰:“臣久知其如此,陛下含容不討耳。”帝曰:“我不負人,人負我。”則討之。
朝傢負人
【五代史】
劉世容大敗黃巢,諸將欲追斬之。巨容曰:“朝傢多負人,有危難不愛惜軍事。平則忘之,不如從黃巢為富貴作地。”故巢復熾。
度量過人
【抱樸子】
《逸民篇》:謂高祖宜其以布衣,而君四海其度量蓋有過人者矣。
膂力過人
【東漢書】
《董卓傳》:卓性驍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豪帥有來從者,卓為殺耕牛共宴樂。豪帥感其意,相斂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健俠知名,為州兵馬守塞下。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鞭,左右馳射,為羌鬍所畏。
【北史】
《列傳》:傅求子傅叔偉,膂力過人,彎弓三百斤,左右馳射,能立馬上與人角騁。見者以為得父傳永之武,而不得永之文。
【隋書】
《李景傳》:景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須髯,驍勇善射。
氣力過人
【續後漢書】
《劉封傳》:封本羅侯冠氏子,長沙劉氏甥也。昭烈至荊州,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及昭烈攻劉璋,時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與諸葛亮張飛等,訴流西上,所在戰剋。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聰思過人
【魏志】
杜變,字公良,河南人也,魏太祖以變為軍謀祭酒以大樂事,因命創製雅樂,變善鐘律,聰思過人。緑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其所長。
天才過人
【晉書】
《潘京傳》:京漢壽人也。舉秀纔到洛,尚書令樂廣京州人也。共談纍日,深歡其纔,謂京曰:“君天才過人,恨不學耳。若學,必為一代談宗。”京感其言,遂勸學不倦。
學行過人
【晉書】
《孫咎傳》:濟陽江少有高操,聞咎學行過人。自東陽往候之始面,便終日譚宴,結歡而別。
才能過人
【晉收】
《陶侃傳》:尚書梅陶,與親人曹識書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勸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號慕過人
【南史】
《齊始興簡王鑒傳》:鑒性聰警,年八歲,喪所生母。號慕過人,數日中便至骨立。豫章文獻王聞之,撫其首鳴咽,謂高帝曰:“此兒操行異人,恐其不濟。”高帝亦悲不自勝。
毀瘠過人
【南史】
《梁到溉傳》:溉遭毋憂,居喪盡禮。所處廬開方四尺,毀瘠過人。服闋,猶蔬食布衣者纍載。
耿介過人
【世說新語】
孫休,好射雉,至其時則晨去夕友。群臣莫不止諫:“此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雖為小物,耿介過人。”朕所以好之。
默識過人
【北史】
《齊本紀》:顯祖幼時,師事範慮景裕,默識過人,未嘗有所自明。景明不能測也。
識略過人
【新唐書】
《封倫傳》:倫,字德彝,以字顯,觀州莜人。祖隆,北齊太子太保,倫年方少,舅慮思道曰:“是兒識略過人,當自緻卿相。”隋開皇末,江南亂,內史令楊素討之。署倫行軍記室泊海上,素召計事,倫墜水免。易衣以見,旋不言,久乃素知問故,謝曰:“私事也。所不敢白。”素異其為,以從妹妻之。素營仁壽宮,表為土工監。規構鴻侈,宮成,文帝怒曰:“素殫百姓力,為吾掊怨天下。”素大懼。倫曰:“母恐,皇后至自當免。”明日帝果勞素曰:“公知吾夫婦老,無以自娛樂,而盛飾此宮邪?”因大悅。素退問:“何料而知?”倫曰:“上節儉,故始見必怒。然雅職後言,後婦人,惟侈麗是好,後悅則帝安矣。”素曰:“吾不及也。”素負纔勢,多所凌藉,惟於倫降禮賞接。或與論天下事,袞袞不捲,每撫其床曰:“封郎終當據此為之。”帝擢內史捨人。
智算過人
【舊唐書】
《玄宗楊貴妃傳》:妃資質豐麗,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
推誠過人
【圖經】
張伯儀,魏州人,以戰功隸李光弼軍。浙賊袁晁反,使伯儀討平之。功第一,擢睦州刺史。後為江陵節度使。雖不知書,然推誠過人,軍中畏肅,民亦便之。
聰明過人
【曾忄造類說】
韓十八愈,自是大輕簿謂李程曰:“某與崔大丞相群同年往還,直是聰明過人。”李曰:“何處過人?”韓曰:“與愈往還三十餘年,不曾共愈說著文章,此是過人也。”
先識過人
【江少虞類苑】
李大靖公沆,為相王魏公旦,方參預政事,西北隅尚用兵,或至肝食。魏公嘆曰:“我輩安能坐臻太平,得優遊無事耶?”丈靖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戎。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其後比狄講和,西戎納欠。而封禪祠汾,講附典,靡有暇日。魏公始嘆文靖之先識過人遠矣。
德量過人
【遺事】
韓琦公判相州,因祀宣尼省宿。有偷兒入室挺刃曰:“不能自濟,求濟於公。”公曰:“幾上器具,可直千百,盡以與汝。”偷兒曰:“願得公首以獻西人。”公即引頸。偷兒稽顙曰:“以公德量過人,故來相試。幾上之物,願無泄也。”公曰:“諾。”終不以告人。其後為盜者,以他事坐罪。當死於市,備言其事。曰:“慮吾死後,惜公之遺德,不傳於世也。”
敏學過人
【宋史】
《司馬光傳》:光子康,字公休,幼端謹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學過人,博通群書,以明經上第。光修《資治通鑒》,奏檢閱文字。
樸忠過人
【宋史】
《秦檜傳》:建炎四年,十月甲辰,檜與妻王氏及婢僕一傢自軍中還,言殺金人監已者數人,朝士多不信。惟範宗尹、李回、與檜善,力薦其忠。檜首奏,與撻懶求和書,帝曰:“檜樸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聰發過人
【宋史】
《邵亢傳》:亢聰發過人,方十歲,日誦書五千言。賦詩豪縱,鄉先生見者,皆驚傳之。
纔具過人
【武林紀事】
尚書張定叟,纔具過人,凡兩尹京政事,大小莫不麯盡人情。
一節過人
【黃氏日抄】
陸象山文某,平生有一節過人。他人要會某不會,他人要做某不做。愚觀以上所記,皆自信甚篤,獨立不懼之言,可以作人懦氣。然以聖人自處,則未知果如何?陸旬山之言學陳同甫之言治,皆欲等天立地做一個人,他非所恤,亦可謂豪也已。
精敏過人
【元王惲秋漳集】
《趙公神道碑》:公氣貌魁傳,精敏過人。挺身正路,動以檢押自律。與人交,雖小信不忒。
聰悟過人
【仙傳】
陳搏聰悟過人,經史一覽無遺。詩禮書數,方藥之書,莫不通究。
英雄忌人
【續談助】
孫策年十四,在壽陽詣袁術,始至而劉豫州到,便求去。袁曰:“豫州何關君?”答曰:“不爾,英雄忌人。”即出下東階,而劉備從西階上。但轉顧視孫之行,殆不復前。
膽氣倍人
【續後漢書】
《周泰傳》:孫策討六縣山賊,權往宣城,使士自衛,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圖落。而山賊數千人卒至,權始得上馬,而賊鋒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馬案,衆莫能自定。惟泰奮激,投身衛權,膽氣倍人。左右因泰就戰,賊乃解散。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是日無泰,權幾然殆。策深德之,補春𠔌長。
出糧活人
【續後漢書】
《蓋熏傳》:熏領漢陽太守,時人饑。相漁食,熏調𠔌稟之。先出傢糧以率衆,存活者千餘人。後去官,拜徵虜校尉。
散粟活人
【舊唐書】
李臯,為溫州長史。無幾,攝行州事。歲歉,有官粟數十萬斤,欲行販救。吏乞候上旨。曰:“夫人,日不再食當死,安暇稟君命?若殺我一身,活人數千命,利莫大焉。”於是開倉屋散之,以擅貸之罪,飛章自劾。
監决活人
【新唐書】
《宇文融傳》:融子審,楊國忠瑞政殺嶺南流人。以中使傳口敕行刑,畏議者嫉其酷,乃以審為嶺南監决處置等使,活者甚衆。
立志活人
【瀋明遠寓簡】
範文正公微時,嘗慷恨語其友曰:“吾讀書學道,要為宰輔,得時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時不我與,則當讀黃帝書,深究醫傢奧旨,是亦可以活人也。”公既仕進顯貴,入為執政大臣,出為大帥,其謀謨經畫,所活多矣!於醫則固未暇也。君子之重人命,其立志如此。予觀東晉殷浩,妙解脈法,嘗有給使,叩頭祈死。詰問久之,乃言小人有毋年垂百歲,抱疾不除。若蒙官一診視,便有生理,退就屠戮無恨,浩為案脈處方,一劑便愈。於是悉焚經方。嗚呼!浩功名大繆。幸有絶藝,可以起死。而深諱其事,友以能活人為之悔。自范公視之,浩可謂不仁者哉?浩不善用其所能,而強為其不能,宜其敗也。
以船活人
【宋史】
《鬍宿傳》:宿為楊子尉,縣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數千人,以蔫為館閣校勘。
辯獄活人
【潮州府志】
宋劉允,字厚中。登紹興四年第,歷官知化州。有纍年治不决之訟百餘案,公數日决之。屬縣吳州,民之煮監者,傢畜器械,以備冠令凱賞典,盡捕之以為盜。法當死,遂力辯其冤,全活者五十餘人。
一能活人
【蘇黃門竜川略志】
許遵議法雖妄,而能活人以得福。予謫居筠州,筠州守許長卿,遵之子也,言其兄弟及諸子仕宦者,十餘人,而郎官刺史至數人。予復嘆曰:“遵之議妄甚矣。”而子孫仕者,若是其多也。一能活人,天理固不遺之。
以符活人
【仙傳】
蔡環,字伯瑤。師老子,受太上陽生符,還丹方,合服得道。後人常以陽生符活已死之人。但骸骨存者,以符受之即活。
發塚活人
【仙傳】
茅盈有仙道,能掘地發棺,屍皆復活,人即起能言。
施藥活人
【仙傳】
王錫,因大疫,入息山採藥,散施活人。遇道士授以食風飲露之術,後飲甘露而升仙。
羞面見人
【馬明叟實賓錄】
齊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劉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人。扇障何益?”
剖涎見人
【太平廣記】
天寶中,有高生者,病熱而瘠。其臆痛不可忍,召醫視之。醫曰:“有鬼在臆中。”於是煮藥飲之。有頃,嘔涎鬥餘,凝固不可解。以刃剖之,有一人涎中起,初甚麽麽,俄長數尺,高生欲苦之,其人趨出,降階遂不見,自是疾間。
左道惑人
【新唐書】
《班宏傳》:宏為劍南觀察判官,青城人。以左道惑衆,謀作亂,事覺,誣引屯將規綬死。衆兇懼宏驗治即殺之,人心大安。
妖幻惑人
【金史】
《石琚傳》:時民間往往造作妖言,相為黨與。謀不執,事覺伏誅。上問宰臣曰:“南方尚多反側何也?”琚對曰:“南方無賴之徒,假托釋道,以妖幻惑人。愚民無知,遂至犯法。”上曰:“如僧智究是也。此輩不足血阝,但軍士討捕,利取民財。害及良民,不若杜之以漸也。”
詳交不失人
【抱撲子】
《交際篇》:吾聞詳我者,不失人;而泛結者,多後悔。
知者不失人
【論語】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以貌失人
【記室新書】
子羽,雖雲於甚惡,以貌失人。史記淡臺滅明,字子羽。狀貌醜惡,孔子以為纔部,既而受業,名振諸侯。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太平廣記】
唐丞相盧攜,風貌不揚。語亦不正,常呼攜為慧,蓋舌短也。韋氏昆弟,皆輕侮之。獨尚書岫,加敬,謂昆弟曰:“盧雖人物甚陋,然觀其文章,他日必為大用。”後盧果登廊廟,所謂以貌失人者,其韋諸季乎?
【曾忄造類說】
石文德工詩,馬文昭以其貌寢,未嘗接待。南宅王子延之門下無何彭夫人。文昭傷蛋。文德獻拘詞有雲:月沉湘浦冷,花謝漢宮秋。文昭驚曰:“文德有如此作用,吾友不如南宅小兒知鑒耶?”乃接見之。
壁後置人
【晉書】
《列傳》:簡文帝崩,桓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謝安及王坦之,欲於坐害之。坦之甚懼,問計於安,,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耳。”遂笑語移日。坦之與安初齊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失火燒人
【晉書】
《岑熊傳》:熊學捨側,有一人燒死。吏持熊諸生,謂為失火。熊曰:“已為卿卜得其人也,使從道南行,當有一人來問得火主朱者,便縛之。”吏如熊言,果是耕人,自言“草惡難耕,故燒之,忽風起,延燒遠近,實不知草中有人。”
元規塵污人
【晉史揮塵】
《王導傳》:庚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疆兵趣嚮者金。導內不有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一字拔人
【晉史揮塵】
成都王穎為丞相,氦蔡剋為東曹掾。剋素有格量,及居官,苟進之徒,望風畏憚。初剋未仕,時河內山簡,嘗與王衍書曰:“蔡子尼今之正人。”衍以書示衆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稱。”後衍聞剋在選官,曰:“山子正人之言,驗於今矣。”
生哭人
【晉史揮塵】
《王濟傳》:齊王攸當之藩,濟使公主與甄德妻長廣公主俱入。稽顙泣,請帝留攸。帝怒,謂侍中王戎曰:“兄弟至親,今出齊王。自是朕傢事,而甄德王濟,連遣婦來生哭人。”以懺旨左遷。
逼人
【晉史揮塵】
謝安,字安石。弱冠詣王氵蒙,清言良久。氵蒙子修曰:“嚮客何如大人?”氵蒙曰:“此客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寓居會稽,與王羲之、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棲遲東土。常住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深壑,悠然嘆曰:“此亦伯夷何遠?”
咄咄逼人
【書斷列傳】
王修,字敬仁,仲宣之子。官至菱郎。善隸行書,嘗就右軍求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王僧虔曰:“敬仁書始窮其妙。”王子敬每次看,咄咄逼人。
精神陵逼人
【北齊書】
高德正,為右僕射。紀綱朝政,多所弘益。文宣末年縱酒德,正屢進忠言帝不悅曰:“高德正恆精劉陵逼人。”
老嫗識人
【世說新語】
劉道真,少時常漁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其非常人。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豚盡了,不謝,嫗見不飽,又進一豚,食半餘半,乃還之。後為吏部郎,嫗兒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問母,母告之。於是賫牛酒詣道真,道真曰:“去去,無可復用相報。”人曰:與同遊,恍若明珠在側,爽然照人。
餘霞照人
【晉書】
謝眺風華斧藻,當時獨步。書甚有聲,琴殊流美,亦猶薄暮川上,餘霞照人。晚春林中,飛花滿目。
玉山照人
【晉書】
裴楷,字叔則,以清通用為吏部郎。時人稱見裴叔則,如近玉山,映照人也。
【唐獨孤及昆陵集】
陝州融史裴公行狀,天姿英拔,德宇宏曠,武庫森戰,玉山照人。
五色照人
【宋王華陽集】
《左街大相國寺釋迦佛靈牙序》:仁宗覺性自然,大信三寶,始以梵儀寶華迎至禁中。且發祖宗禦封,而灌以海上薔薇之水,忽於甘露亢中。得捨利一,其五色照人。帝親貯之琉璃瓶中。
生物供人
【江州志】
晉張詮,字秀碩,南陽人。性情高逸,帶經而鋤。庚悅以其貧,授尋陽令祿之,歡曰:“古人正以容膝為安,苟屈吾志,亦何榮乎?”佛衣入廬山淨社。客有食野鹿溪魚而美者,誇於詮曰:“天生是物以供人,何其美也?”詮舉列子曰:“蚊蚋口替庸,虎狼食肉,非天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也。”客大慚。
以酒杜人
【石林詩話】
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於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蓋方時艱難,人各懼禍,惟托於醉可以疏遠世故。蓋自陳平曹參以來,已用此策。漢書記陳平於劉呂未判之際,日飲醇酒戲婦人,是豈真好飲耶?曹參雖與此異,然方欲解秦之煩苛,付之清淨。以酒杜人,是亦一術。不然,如荊通畢無事而獻說者,且將日走其門矣。流傳至嵇阮劉伶之徒,遂全欲用此,以為保身之計。
倒戈授人
【南史】
《鬍藩傳》:藩過江陵省外兄羅生,因說殷仲堪曰:“桓玄意趨不常節下崇待太過,非將來計也。”仲堪不悅。藩退謂生曰:“全戈近人,必至大禍。不早去,後悔無及。”
慈心授人
【佛祖統紀】
崇矩法師,復歸故裏。慈雲手書誡詞奬之曰:“汝將轉說於親裏也。勉之哉?”被忍為衣,入慈為室。處空為座,身遠衆惱。口寡言論,意防輕慢。慈心授人,是曰三軔。是為四行。名安隱說。
鄧禹笑人
【南史】
《王融傳》:融為中書郎,嘗撫案嘆曰:“為爾寂寂,鄧禹笑人。”
租秩販人
【白氏六貼】
齊王攸國中文武,下至士卒,法令不食稟賜者,皆以秩賦與疾病死亡者。時有水旰,出租秩加十二賦,以販國人。面豐年,乃收入本直。
以禮處人
【南史】
陸彗曉厴輔五政,立身清肅,僚佐以下造詣,必起送之。或謂彗曉曰:“長哎貴重,不宜妄自謙屈。”答曰:“我性惡人無禮,不容不以禮處人。”未嘗卿士大夫或問其故,慧曉曰:“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卿。人生何容立輕重於懷抱。終身常呼人位?”劉湛,宋文帝元嘉三年,為廬陵王從事。時王居憂,多曠士禮。甚禁膳魚肉,嘗在王座。廚人進車螯及酒,湛怒曰:“既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趨出。
不堪莅人
【南史】
《宋王僧運傳》:僧達傢貧求郡,文帝欲以為秦郡吏部郎,庚仲文曰:“王弘子既不宜作郡,僧達亦不堪莅人。”弘,僧達父也。
墓內尋人
【南史】
齊豫章文獻王嶷,傳武帝數幸嶷凝,宋長寧陵,隨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入他傢墓內尋人。”乃徙其表闕,麒麟於東岡。
年少窺人
【南史】
《宋柳傳》:王儉為尚書左僕射,嘗造父柳世隆宅。世隆謂為詣已。徘徊久之,及至門,唯求悅及。遣謂世隆曰:“賢子俱有盛纔,一日見顧,今故報禮。”相仍相造,似非本意,恐年少窺人。
官當圖人
【南史】
《宋何尚之傳》:有人嘗求為吏部郎,尚之嘆曰:“此敗風俗也。官當圖人人安得圖官?”顔延之大笑曰:“我聞古者官人以纔,今官人以勢,彼勢之所求,子何疑焉?”
伐罪吊人
【南史】
《檀道濟傳》:武帝北伐,道濟為前鋒,所至望風降附。徑進洛陽,議者謂所獲俘囚,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遺之。
此上不欺人
【南史】
《王微傳》:微妙解天文,知當有大故,獨與從弟僧綽仰視,謂曰:“此上不欺人。非智者,其孰能免之?”
平生不欺人
【呂原明雜記】
司馬溫公卒,門人或欲遺表中。入規諫語程正叔曰:“此公平生來,未嘗欺人。可死後欺君乎?”
文武兼資人
【南史】
《宋柳世隆傳》:高帝與武帝書曰:“汝既入朝,當須文武兼資人,委以後事,世隆其人也。”武帝乃舉世隆。
【文中子】
《中說》:子曰:昔者舜禹繼軔,而天下樸;夏傑承之,而天下詐;成湯放傑,而天下平;商紂承之,而天下破;文武受命,而天下和;幽厲肆虐,而天下散;文景儉靜,而天下大寧;桓靈失德,而天下大壞。故曰:治亂相易,澆淳有由。興衰資人,得失在教。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曰:太古不可復,淳樸不可歸。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詩書禮樂復何為哉?
赦囚度人
【太宗建元寶錄】
六年夏壬申,文德皇后疾甚。皇子等赦囚度人祈,文後曰:“死生有命,非宜力所加。然赦者國之權事,非所切者也。佛者異方之教,而華修之不諂乎?不聽,誠以玄鑒知命者也。”
請除度人
【宋續通鑒長編】
仁宗天聖二年丙寅,權判都省馬亮,言天下僧以數十萬計,間或為盜,民頗若之。請除歲,合度人外,非時更不度人。
化身度人
【地藏菩薩經】
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生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樂。
勇可賈人
【北史】
《東平公神舉傳》:神舉弟慶,從武帝攻河陰。先登攀城葉與賊短兵接,中石乃墜,絶而秒蘇。帝勞之曰:“卿勇可以賈人也。”
屈己申人
【北史】
《成淹傳》:淹與王肅行朝歌城,肅為淹論所屈。肅言於孝文,且言淹纔宜敘進。帝曰:“若因此進淹,恐辱卿轉甚。肅言臣屈己達人,正可顯臣之美。淹既蒙進,臣得屈已申人。此所謂陛下惠而不費也。”帝遂賜淹竜廄,上馬朝服轉僕射。
勇力兼人
【北史】
《楊纂傳》:纂少慷慨有志略,肋力兼人。年二十,從齊神武,起兵於信都。
飲啖兼人
【舊唐書】
《江王元祥傳》:元祥體質洪大,腰帶十園,飲啖亦兼數人。
自行兼人
【佛說統紀】
《天台智者傳》:有神僧為說法,師曰:“大聖所說,是何法門?”當雲何學,弘答曰:“此名一實。諦學這以般若,宣之以大悲。從今已後,自行兼人。吾皆影響。”
先發製人
【資治能鑒】
《隋紀》:劉文靜謂裴寂曰:“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何不早勸唐公舉兵,而推還不已。且公為宮監,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
【三朝比盟會編】
李良嗣雲:“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順伐逆。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願陛下速行薄伐脫。或後時,恐為女真得志。蓋先動則製人,後動則製於人。”上嘉納之。
不戰屈人
【新唐書】
《王孝基傳》:武德二年,劉武周冠太原,夏人呂崇茂以縣應賊,詔孝基為行軍總管攻之。時獨孤懷恩挾異計,紿說孝基曰:“夏城堅,攻之引日。宋金剛在近內拒外疆,一敗塗地。不如頓兵待秦王破賊,則夏自孤。此謂不戰而屈人也。”孝基謂然,會尉遲敬德至,與崇茂夾攻,官師遂大敗。
當時屈人
【唐書】
《鄭覃傳》:文宗曰:“順宗事不詳實,韓愈豈當時屈人耶?”
膝不屈人
【唐】
郭子儀,田承嗣傲很不軌。子儀嘗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滕謂使者曰:“茲滕不屈於人久矣,今為公拜。”
十夫是屈人
【金華子】
苗紳坐事貶南中,由是湮厄,不復振揚。既於晚歲,方罷江州牧,入參宰輔。崔相國彥昭,其故人也,見而憫焉。呼紳行第而慰勉曰:“苗十夫是屈人。”再三言之,紳嘆久淹屈,既聞時宰之撫諭,莫勝其喜,及還傢,其子迎於門。紳笑語其子曰:“今日見崔相國憫我如此。”遂坐於廳,高誦其言曰:“苗十夫是屈人。”喜笑一聲而卒。悲夫!
甘言啖人
【資治通鑒】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取以計去之。雖老姦巨猾,無能逃於其術者。
噓棗啖人
【仙傳】
張拱能方術,置藥肆於宜春門後坊。有道士造肆中,拱擲一錢與之麾使。道士笑曰:“吾無求於人,汝道質,故來度汝。”拱即悟。拱謝曰:“拱鄙人眼凡心惑,仙君幸臨,願終教之。”道士曰:“汝何求?”曰:“傢貧,粥不給,儻使不食可飽。上願也。”適有鬻蒸棗者來,道士了一錢賣之得七枚,熟視棗而虛之,謂拱曰:“啖此終身不食。”
不殺人以媚人
【宋名臣言行錄】
周敦順慶歷中,為南安司理,時郡獄適有囚,法不當死。運使王逵,欲深治之。先生獨力爭不職,置手板,歸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感悟,囚得不死。
便僻媚人
【省心雜言】
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者,疆辯足以惑衆;以無為有,以有為無者,便僻足以媚人。心可欺,天可欺乎?
眼色媚人
【開元天寶遺事】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嘗一日離帝左右。每執版當席,顧盼左右。帝謂妃子曰:“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轉聲歌喉,則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竿嘈雜而不能遏,宮妓中帝所鐘愛者也。
工於料人
【唐】
李光弼謂韋陟曰:“夫辯朝廷之禮,我不如公。論軍旅勝負,公不如我。”光弼策敵製勝不世出,及睏於口舌,不能以忠自明。謀就全安而身益危,所謂工於料人,則拙於謀已。
推誠遇人
【新唐書】
《張伯儀傳》:伯儀為江陵節度使,樸厚不知書,然推誠遇人,軍中畏肅,民亦便之。
帷床伏人
【資治通鑒】
肅宗乾元元年,上以烏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賜阿史那承慶鐵券。令共圖思明,上從之。諸將以白思明,思明疑未察,會承恩入京師。上使內侍李思敬與之俱至範陽,宣慰承恩既宣旨。思明留承恩館於府中,帷其床,伏二人於床下。承恩少子在範陽,思明使省其父夜中,承恩密謂其子曰:“吾受命除此逆鬍,當以吾為節度使。”二人於床下大呼而出,思明乃執承恩。
受賂薦人
【資治通鑒】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以常州刺史李釒蒙為浙西觀察使、諸道監鐵轉運使。釒奇,國貞之子也。閑廄宮苑,使李齊運,受其賂數十萬,薦之於上,故用之。釒奇刻剝以事進奉,上由是悅之。
公座駡人
【資治通鑒】
唐德宗貞元九年,海州團練使張升,升雲之弟,李納之婿也,以父大祥歸於定州。嘗於公座駡王俊後,武俊奏之。夏四月丁醜,詔削其官,遣中使杖而囚之。定州富庶,武後欲之。因是遣兵襲取義豐,掠安喜。無極,萬餘口,徙之德。升雲閉城自守,屢遣使謝之乃止。
素口駡人
【東𠔌所見】
《茹素篇》:世人以茹素為齋戒,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況茹素之日,事至吾前。取趣利徇欲,損人害物。不知其召素何為也?古語雲: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駡人。
治和以人
【文子】
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
醜狀駭人
【東漢書】
周變斂順折頓醜狀駭人。
佯睡斫人
【三國志】
魏武雲:“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覺。”左右宜深慎。後佯睡所幸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後安眠,莫敢近者。
冠幘劫人
【三國志】
魏吉茂,馮翊人,同郡王琰數為郡守,不名清白。國傢始製九品使,諸郡選置中正,馮翊以琰子嘉為中正,嘉敘茂曰:“德優能少。”茂曰:“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幟劫人耶?”以儉率人
【晉書】
毛為東曹掾,與崔琰並典選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節儉自勵。
正己率人
【宋史】
紹興十二年,宗君師閔訟,臨安教授鮑同上曰:“為教授者,先正已,然後可以率人。”
睹物思人
【比史】
王猛將行,造慕容垂飲酒,謂垂曰:“餘當遠別,何以贈我,使我睹物思人乎?”
輕寶重人
【唐張說集】
太尉裴公平郅支,遮甸,大獲珍異。首長將吏,請遍觀焉。有馬腦大盤,希代寶也。隨軍王休烈,捧盤跌倒,應時而碎。叩首流血,惶怖請死。公笑曰:“事有不可意,何至重玉,而輕人命乎?”
輕貨重人
【仁宗寶錄】
鬍千正提舉江南,得吏所匿銅數萬斤。吏懼且死,則曰:“馬伏波哀重囚而縱,亡之。吾豈重貨,而輕數人之命,止籍於羨餘?”
聲色移人
【竜川志】
真宗臨禦歲久,中外無虞。與群臣燕語,或勸以聲妓自樂。王文正性儉約,初無姬侍,上使內東門司呼二人,責限於相公買妾,仍賜銀三千兩。二人歸以告公。公不舉,然難逆上旨,遂聽之。初瀋淪傢破,其子孫鬻銀器,皆錢塘錢氏昔以遺中丞相者。花藍火桶之類,傢人所有,直省官與瀋氏議,止以銀易之。具白於人,公蹙然曰:“吾傢安用此?”其後姬妾既具,乃問二人:“瀋氏什物尚在可求否?”二人曰:“嚮私以銀易之。”公喜,用之如素有者。聲色之移人者,有如此乎?
好惡移人
【魏泰東軒筆錄】
範文正公仲淹,自知開封落侍製,以吏部員外郎知饒州。出都時,唯王待製質餞,宿於城外,水道之官,歷十餘州無一人出迎迓者。時陳恭公執中,以竜圖館直學士知楊州,迎送問,勞甚至。難時宰好惡能移衆人,而方正之士,亦不可變也。
風俗移人
【宋吳泳鶴林集】
《答蔡遵父》雲:嚮來三數朋友,鳴一時之盛。弦絶響息,未有繼者。荃蕙化而為茅兮,蘭芷變而不芳。風俗移人,不可不強自樹立。
風俗驅人
【陸象山語錄】
與濟道言風俗驅人之甚,如人心不明,如何作得主宰,正當障百川而東之?
賜藥濟人
【仙傳】
趙抱一,鳳州人,年十二。因牧羊遇一老人,問之曰:“子饑否?”先生但點頭。老人探囊中取一物與之。狀如羅而味甘。又與挂杖一條,瓢一枚,中有藥,乃豌豆也。諭之。令人服食,於是沉痾新疾,得服者無不愈先生自食羅,不復思煙火食,久之。所遇老人,即張果老也。
仙術濟人
【仙傳】
時荷少為道士入四明山,遇視人教以胎息衆妙之術,能卻寐絶粒,役使鬼神,驅除邪輓救,點化金玉。周濟窮苦,民受其賜。
弘法須人
【佛祖統紀】
唐太宗嘗問裴法師曰:“法門之益何所宜?”先生對曰:“弘法須人,度僧為最。”帝大悅。
護國護人
【佛祖統紀】
《若納法師傳》雲:宋孝宗駕幸上,展敬大士。問光明懺法之旨,師答曰:“梵釋天帝四大天王,下臨土宇護國護人。故佛為說金光明三昧之道,後世祖師立為懺法,以資諸天之威德。故帝王士庶,皆可修持。”上悅。
二戒勸人
【佛祖統紀】
惠照鄰法師嘗勸人以二戒:三十已前,未可念阿彌陀;七十已後,不得持消災況。謂少不知進,老不知止也。
三事調人
【法句譬喻經】
佛告呵提曇,吾有三事,用調一切人得至無為:一者至誠製禦口業;二以慈貞伏身剛強;三以智慧滅意凝。蓋持是三事,度既一切。
像運寄人
【梁高僧傳】
《宋釋僧周傳》:雲求昌王,訪求沙門無敢應者,僧周弟子僧亮曰:“像運寄人,正在今日。”隨使至長安。王及民人,候迎聯中。佛法大興,亮之力也。
怒氣口巽人
【禪林僧寶傳】
洪寬範替法雲秀禪師曰:“餘拜膽其像,面目嚴冷,怒氣人。平生以駡為佛事,又自謂叢林一會,非虛言哉?”
慶己慶人
【四教儀註】
五品初心知此玄少心,體具事理。三千境觀之法,慶已有智慧,慶人有慈悲。屈己推人
【五燈會元】
投子同禪師,因僧問:“七佛是文殊弟子,還有師也無?”同曰:“適來恁麽道也,大似屈己推人。”
三路接人
【人天眼目】
僧到夾山,山問近離甚處僧,雲洞山夾山雲:“洞山有何言句?”僧雲:“和尚道我有三路接人。”夾山雲:“有何三路?”僧雲:“鳥道玄路,展手山雲,實有此三路耶?”僧雲:“是。”山雲:“鬼持千裏鈔,林下道人悲。”後浮山圓鑒雲:“不因黃葉落,爭知是一秋。”
三等接人
【五燈會元】
趙州從諗禪師,一日真定帥王公入院,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麽?”王曰:“不會。”師曰:“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王尤加禮重。翊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禪床受之。侍者曰:“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甚麽卻下禪床。”師曰:“非汝所和,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無一法與人
【五燈會元】
德山因雪,問從上宗乘“學入還有分也無?”山打一捧曰:“道甚麽?”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山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奪境不奪人
【禪林僧寶傳】
風穴沼禪師因南院問:“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對曰:“萏草乍分頭腦襲,亂雲初綻影猶存。”
販佛眩人
【唐劉賓客集】
《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尚書李公在鎮三閏,百為大備。尚理信古,儒玄交修。始下令禁,桑門販佛以眩人者,而於真實相深達焉。
尊主庇人
【新唐書】
《李晟傳》:帝嘉晟等有戡亂之功,下詔曰:“功與時並,纔與世生。苟藴其纔遇其時,尊主庇人,嚮代無之。”
弛禁便人
【新唐書】
《崔沔傳》:沔為魏州刺史,雨潦敗稼,沔弛禁便人。
以權屬人
【新唐書】
《陳夷行列傳》:夷行開成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帝時怪問天寶政事不善,問姚元崇,宋,於時在否?李珏曰:“姚亡而宋罷。”珏因推言,玄宗自謂未嘗殺一不辜,而任李林甫,種夷數十族,不亦惑乎?夷行曰:“陛下今亦宜戒以權屬人嗣。”復曰:“夷行失言。太宗易慕亂為仁義,用房玄齡十有六年,任魏徵十有五年,未嘗失道。人主用忠良久益治,用邪佞一日多矣。”
宏辭選人
【舊唐書】
《懿宗紀》:鹹通六年二月,製以吏部尚書崔慎由等,考宏辭選人。
拔萃選人
【舊唐書】
《懿宗紀》:鹹通六年二月,製以金部員外郎張義思,大理少卿董賡,試拔萃選人。
白衣選人
【續通鑒長編】
太平興國六年,太宗令內侍省細仗,內先衣黃者並衣碧吏部黃衣選人,改為白衣選人。
令式人
【唐書】
《河間王傳》:令式局人不可以成官政。
冷語冰人
【書林故事】
柔論相嘲曰:“冷語冰人。”外史孟屬,時番在庭,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曰:“非是求拔,不欲其以冷語冰人耳!”
黃氣觸人
【太平廣記】
廣川王發哀王塚,以鐵灌其上。穿三日乃開,黃氣如霞,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中不纍人
【太平廣記】
河上公曰:餘上不至天,中不纍人,下不至地!
不以口腹纍人
【太和縣志福唐蒲】
堯仁乾道六年知縣事,自奉尤薄朝夕飯一盂,蔬一盤,曰:“吾不以口腹纍人。”居官三年,如一日也。
損約則違人
【唐李元賓集】
《項籍碑》:飄銳氣,聳利鋒。抵秦聯,怒漢公。因語曰:“損約則違人,固信則自違。惡取乎?”
穴地生瘞人
【南郡新書】
有進士丘峰者,當為田季安從事,後與同府侯臧,相持爭權。季安怒,斥糹豐攵攝下邑尉使人先路穴地以待,至則排入而瘞之。其暴如此,李釒奇殺崔善貞,亦同斯酷。
書生誤人
【資治通鑒】
《後漢隱帝紀》:乾三年,左中因帝厭為大臣所製,乘間譖宰相楊史弘肇於帝雲:“等惠恣,終當為亂。”帝信之,遂與太後弟李業等謀誅等。議既定,入白太後,太後曰:“茲事何可輕發,更宜與宰相議之。”業時在傍曰:“先帝嘗言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懦怯誤人。”
大信示人
【五代史】
《南平世傢》:唐莊宗入洛,下詔慰諭季興、司空薫等,皆勸季興入朝京師,梁震以為不可,曰:“梁唐世為仇敵,夾河血戰,垂二十年。今主上新滅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疆兵居重鎮。以身入朝,行為虜爾。”季興不聽,留其二子,以騎士三百為衛,朝於洛陽。莊宗果欲留之,郭崇韜諫曰:“唐新滅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則季興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來者,而反係之。示天下以不廣,且絶四方內嚮之意不可。”莊宗乃止,厚禮而遣之。
罪己救人
【李昌齡樂善錄】
周世宗性慘急,果於殺戮。有忤旨者,魏仁溥皆歸罪於已以營救之,賴以全活者甚衆。
出救人
【宋晁無咎濟北集】
有黃某者歲兇,糴滕踴而傢積數屋。或勸其以時出,可得十倍利。取不肯。而以豐年平價出之雜者畢之黃氏。盜猝入其裏,指其居曰:是出救人黃某者耶?或者曰:然獨不兒子其一毫,而慰遣其傢。
神力救人
【江湖紀聞】
德乙亥年,臨江黃及𠔌,與同郡毛季五寓潭州,適北兵入城,黃與毛於兵火間逃走。毛先投水,黃逃得。至逾數日事定,城中火後,所存一二而已。黃夜夢人言之曰:“何不過我傢,我傢獨不曾遭火。毛季五亦在我這。”明日因往城隍廟,見毛季五在廟,未嘗死也。蓋於城隍廟獨不曾遭火,乃悟夢中告之者,神也。初黃在潭州被兵,時逃於趙府圃中閣下。遇兵持其髻,拔刃將殺之。忽上有擲花瓶下曰:“打。”兵驚,捨去。黃登閣欲求其人,閣上寂然,但有盡神一軸在劈,亦不知是何神。
飛錫救人
【赤城志】
天台縣乾溪,舊傳僧雲猷訪赤城。有一媼與之語,神怒,投媼於淵。猷飛錫救之,其溪立涸。故以為名。
驅孽救人
【仙傳】
曹德休逢人有一女子二十餘,將聘於人。忽有邪物為魅,召醫治之益甚。其父詣德休具陳病狀,德休曰:“汝居近山溪有潭穴否?”父言之。德休又曰:“女子春時,閑步溪側,為蛟所窺,已拘精魄矣。汝可將符往投潭中,少傾有驗。”投符之後,忽見水翻涌,霹靂一聲,須臾一物浮出長二丈餘,形如鳥蛇,頭若大勺,劈襲血流斃矣。其父還傢,見女精神明爽,全失病矣。
斬蛇救人
【仙傳】
葛仙翁嘗遇華陰,見一士人滋於蛇精之傢。仙翁化作田夫,驅黃犢而耕。因說士人曰:“汝陷身於非地,此婦乃蛇精也。”前後啖食生人,乃引士人窺井中,皆是白骨盈積。遂教士人仍密窺之,士人如其言。窺之,果蛇精也。張牙弩目在帳中,抱一小蛇兒,仙翁誅之。有無數小蛇兒來救,仙翁並誅之。以一符與士人服,即吐出蚯蚓蝦蟲莫之類,遂得全生。
符藥救人
【仙傳】
曹德休自言,從東海青嶼山來遊江西,人見之三十餘年。常行人間,有疾者,以符藥救之,無不愈者。
目連救人
【法句譬喻經】
琉璃王伐捨夷國,摩訶目犍連往到佛所。白言:“我欲以四方便,救捨夷國人,一者舉捨夷國著虛空中,二者舉捨夷國人著海中,三者舉捨夷國人著兩鐵圍山間,四者舉捨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處。”佛告目連,雖知卿有是智德,能安處捨夷國人,萬物衆生,有七不可避: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緣。此七事,意雖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不可得離。於是目連自以私意,取捨夷國人知識,檀樾四五千人,盛着鉢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琉璃王伐捨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目連以道力下鉢,人皆死盡。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對之罪。
拜天不拜人
【資治通鑒】
《後梁均王紀》:貞明二年,契丹主妻述律後,有母,有姑,皆踞榻受其拜。曰:“吾惟拜天,不拜人也。”
未嘗拜人
【宋史】
《韓熙載傳》:熙載才氣後逸,機用周敏,性高簡無所卑屈,未嘗拜人。雖被譴逐,終不改節。
以術鈎人
【宋歐陽公集】
《尚書度支郎中王公神道碑》:宗旦得盜鑄錢者百餘,人以詫公。公曰:“事發無跡,何從得之?”曰:“吾以術鈎出之。”公愀然曰:“仁者之政,以術鈎人冥之死。而又喜乎?”宗旦慚服,悉緩出其獄。始大稱公曰:“君子也。”
臨坑推人
【江少虞類苑】
至和中,陳恭公秉政。會嬖妾張氏笞女奴,迎兒殺之。時蔡襄權知開封府事,下開封窮治。而仁宗地恭公寵眷未衰,止差正郎齊廓,看詳公案。時王素為待製,以詩戲廓曰:“李膺破柱擒張朔,董令回車擊主奴。前世清共死如在,未知君可及肩無?”廓知事不可,直以簡報曰:“不用臨坑推人。”
不妄稱人
【趙善𠔌阝掃編】
蘇京,字世美,承相子容之子也。嘗為許州觀察判官。時韓黃門持國知州事,甚器愛之,薦之於朝。其辭曰:“竊見某人,讀書知義理,臨事有風力,前輩之不妄稱人如此。”
屈身安人
【倦遊雜錄】
王荊公於上前,論馮道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之行,唐介曰:“道為宰相,使天下易四姓,身事十主,得為純臣乎?”安石曰:“伊尹五就湯五就傑,正在安人而已。豈非純臣乎?”質肅曰:“有伊尹之志則可。”荊公變色。
修己安人
【論語】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安人。”
【張子正蒙】
《正當篇》: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德;未能成德,不足以孚天下。修己以安人,修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況可懷於天下?
千裏勞人
【宋蘇東坡集】
《與吳季纔書》:何至使人足蟲爾遠來,又緻酒面海物荔子等,僕豈以口腹之故,千裏勞人哉?
薄己厚人
【記纂淵海】
薄已厚人,經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記坊記子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修身史小自潤之時。師古曰:言所潤益於己者,當減小之。西漢《𠔌永傳》薛包篤行,父母服除,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廢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配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漢書範震為司徒,田不過一頃,復推與兄子。後漢郭林宗減三牲之具,以供賓旅。通鑒漢桓紀流民萬餘戶入縣界,韓韶開倉賑之。主者爭謂不可。韶曰:“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通鑒溫大雅,將改葬其祖父,筮者曰:“葬於此地,害兄而福弟。”大雅曰:“若得傢弟求康,我將含笑入地。”葬旋。歲餘而卒。唐書,弟彥博也傳記閔子騫為後母所苦,鼕月以蘆花衣之以代絮。父知之,欲出後母。子騫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遂止。孝子傳集劉禹錫刺播州,子厚泣曰:“播非人所居,夢得親在堂。且萬無母子俱往理,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韓作柳銘削衣貶食,不立資遺,以班親舊,為友為義。儋石之儲,常空於私室。方丈之食,每盛於賓筵。並韓丈
【宋範忠宣公集】
《閻公墓志》:君內外盡誠,不為矜飾。其於為善,甚於嗜欲。而喜自悔斂,不欲人知。事難則以身先物,於勢利,則薄己而厚人。樂易善容,犯而不校。
枉筆誣人
【蘇易簡筆譜】
元城譚錄雲:“今欲正一大事,而枉筆誣人,是自招麯也。”
邪法嚇人
【朱子語類】
《德粹語》:婺原有一人,其子見鬼,先生曰:“衹是精神不全便如此。嚮見邪法者,嚇人小兒,稍靈利者,合嚇不倒。”
作此面嚮人
【呂東萊說話志錄】
褚大傳南下,孫長樂於船中視之。言次及劉真長死,孫流涕因諷訁求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褚大怒曰:“真長平生,何嘗相比數。而卿今日作此面嚮人?”
佑字無立人
【容齋三筆】
宋孝宗登極,以潛邸為佑聖觀,令玉册官篆牌。奏雲:緣法佑字無立人,衹單作右字。道士力爭,以為觀名人恐不可。安跡有旨,特增之。
名利重輕人
【墨客揮犀】
《東野語》:至“出門如有礙,誰雲天地寬”之句,晚登第,乃作詩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夫名利之重輕人,凡子不能推免,東野太甚。
以藥喻人
【龔鼎臣東原錄】
李言說裏巷細民,有以是非相較,患人之不及知己善者。傍有儕類曰:“爾之雲雲,何必如此?爾不聞在肆藥物乎?某藥性良,某藥性毒,某藥性寒,某藥性熱。然藥不能自言,而人既諳嘗之。乃謂某良、毒、寒、熱也。爾但為善,則人亦稱你如稱藥矣。”其人默而服教,予以其言,鄙而有理,故錄之。
以物喻人
【經釒且嘗雜志】
人之所以為纍者,因饑寒而纍於衣食,因牝牡而纍於妻孥子孫,因風雨而纍於室廬。若夫飛走之類,有毛羽以禦寒,無所籍衣,雖有牝牡則各營其生。子能自奮,則不復乳之矣。非有妻孥子孫之纍窟處巢居,又無藉於室廬。然而不免於纍者,食而已。鶴、仙禽、風格高清,而乃為人供耳目之觀。正坐啄腥耳。至於龜以息吐納,蟬呼吸風露,非有籍於食者,然猶不免何哉?龜以靈,蟬以聲,如使鶴不啄腥,龜不堪卜,蟬喑鳴,然後庶幾免乎?
善誘人
【論語】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百川學海】
《晁氏客語》:吳起說魏武侯罷兵服,莊周說劍而衣短後之衣,孟子說齊王而言公劉好貨大王好色,皆因其所好而化之,巽而入之。善誘人也。
察監係人
【製錦管見】
二競幹證俱至,須即剖决。幹證未備,未免留人。承監人乞覓不如意,取將對詞人鑽之空室,故為饑餓,不容人保。又或受競主之求,以無保走竄妄申。縣令不明,取將其人寄獄者多矣。凡承監,須令即召保,不測檢察。如不容保,故為鑽擊,必懲治之。仍許親屬,無時陳告。或果貧而無保,須度事之輕重或押下都,追未至人。
勿輕禁人
【製錦管見】
不應禁人忽禁。若未欲訊决,而權寄於獄。或係幹證人,日當引對者,晚須出之。蓋法不應禁,或有不測,罪無所逃。若婦人當刑禁者,必先驗其有無孕,恐或墮胎,無以自明。
君子無棄人
【采真集】
後山居士雲:君子無棄人,巧智之士,以為手足可也。耳目且不可,況腹心乎?蓋勢在,則欺之以為功;勢同,則奪之以自利;勢去,則背之以違害。使之且難,況同之乎?士終始不相負,非由義,則畏義耳。勢在而不負,豈真不負耶?未病廢疾,不害為生,膏盲之潰,吊之可也。
論詩非論人
【浩然齋雅談】
劉平國戲題雲:選詩非選官,論時非論人。故若女子,天竺牧童,皆得預唐名公之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永樂大典》史話 | 捲之四百八十五 | 捲之四百八十六 | 捲之四百八十九 | 捲之四百九十 | 捲之五百三十八 | 捲之五百三十九 | 捲之五百四十 | 捲之八百二十一 | 捲之八百二十二 | 捲之八百二十三 | 捲之八百九十五 | 捲之八百九十六 | 捲之八百九十九 | 捲之九百 | 捲之九百一 | 捲之九百二 | 捲之九百五 | 捲之九百六 | 捲之九百七 | 捲之九百十七 | 捲之九百十八 | 捲之九百二十一 | 捲之九百二十二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