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品李白 》
牢騷不斷的江南之旅(2)
康震 Kang Zhen
十月到幽州,戈若羅星。
君王棄北海,掃地藉長鯨。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
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
彎弧懼天狼,挾矢不敢張。
攬涕黃金臺,呼天哭昭王。
無人貴駿骨,緑耳空騰驤。
樂毅倘再生,於今亦奔亡。
我眼看安祿山將要謀反,卻苦於沒有進諫聖上的機會,衹好趁着大亂未至早早隱居起來。我的內心多麽悲憤,卻敢怒不敢言!遙想燕昭王重用賢臣良將,現在我這樣的千裏馬卻無人顧念,空自騰躍,即便是樂毅再生,也會奔亡而去啊。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離開魏州,南返宋州(今河南商丘)、曹南(今河南定陶),一路南下安徽宣城,遊歷敬亭山、宛溪。此間曾與他的族叔、校書郎李雲登宣城謝樓作歌,寫下了著名的《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歌的開首讓我們想起李白的另兩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都在感慨時光如流水,人生如朝露。但是對年過半百的李白來說,“棄我去者”的絶對不僅僅是時光,煩擾詩人的也絶不僅僅是人生的短暫。對李白而言,這兩句詩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更有着對往日蹉跎與輝煌人生的無限追念。
今日的李白為何煩憂多多?通過前面的敘述,我們知道,從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後,李白漫遊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一直在尋求新的政治機遇,然而卻一直沒有恰當的機會。當他北遊邯鄲、幽州,想要在邊關建功立業時,卻察覺到安祿山的謀反動嚮。所以此時李白的煩憂,並不僅僅是個人得失的煩憂,更是對國傢將遭塗炭、百姓將遭禍患的煩憂,是明知國傢危在旦夕卻無所作為的煩憂,是對普天之下豪傑之士報國無門的巨大煩憂。這個“昨日不可留”和“今日多煩憂”代表了盛唐由盛而衰之際,知識分子普遍的吶喊與呼喚,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現實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煩惱與憂愁,還不如在這天高氣爽的秋天,乘着萬裏長風,望着遠飛的大雁,在高樓上暢暢快快地喝個痛快吧!詩人想要藉助酒的力量使自己從那激憤難耐的心緒中擺脫出來。酒會使李白沉醉麻痹,暫且忘卻煩惱與憂愁,酒也會使他重新燃燒起生活的熱情,對未來充滿信心。此處所謂酣高樓,就是要藉助酒興,開始將全詩的情緒由無限的消沉、煩憂轉嚮無比的高昂、自信。
李白一生,最自信的就是文章事業。他自詡寫詩“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海”,寫文章“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蓬萊”兩句詩其實就是這種自信的充分表現。有人認為,“蓬萊”是以道傢藏書之蓬萊山比喻漢代國傢圖書館東觀,“蓬萊文章”就是指漢代散文;有人則認為“蓬萊”比喻李雲所擔任的秘書省校書郎職務,“蓬萊文章”是藉指李雲所寫的詩文。“建安骨”則是指漢魏時期“建安文學”的剛健風骨。“小謝”指南朝著名詩人謝,他曾在宣州擔任太守,修築起這座謝樓。這兩句詩的表層意思是說詩人與李雲一同吟唱着漢魏以來的優秀詩文,品味謝的優美詩篇;深層意思則是以漢魏詩文和謝詩歌自比。
詩寫到此時,詩人的興致與自信達到了最高潮。他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他不愧是一位“詩仙”,竟要和朋友一起飛上那九重青天,將皎潔的明月攬入懷中。這裏的月並不是實際的景觀,而是作者心中的明月,是詩人的天真爛漫之語,是典型的李白式的詩歌語言。
然而,“詩仙”的情思雖然可以飛到明月的身邊,但畢竟不是仙,酒醒之後畢竟還要生活在現實當中,畢竟還要面對昨日的種種失落,今日的種種煩憂。但浪漫的詩人並不甘於在污濁的現實中沉淪、頽廢,他要用三尺寶刀砍斷如滾滾長江水的滿懷愁緒,要再次藉助美酒永遠消除內心的憂愁。這兩句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傳誦人口,就在於它典型地刻畫出詩人那種絶不屈服於環境的壓製,竭力要擺脫人生痛苦的雄放氣概,後世有多少備受壓抑的能人志士都曾藉助這樣的詩篇宣泄內心的不平。從詩歌的結構上來說,也完成了由豪壯的高潮嚮消沉低潮的過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目錄 | 說在前頭:走下“仙壇”的李白 | 李白是鬍人嗎 | 貴族身份是自許的嗎(1) | 貴族身份是自許的嗎(2) | 李白是倒插門嗎(1) | 李白是倒插門嗎(2) | 李白是倒插門嗎(3) | 李白絶嗣了嗎(1) | 李白絶嗣了嗎(2) | 李白絶嗣了嗎(3) | 李白倒底長什麽樣 | 怎樣實現“鯉魚跳竜門” | 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話(1) | 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話(2) | 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話(3) | “公主渠道”之謎(1) | “公主渠道”之謎(2) | “公主渠道”之謎(3) | 氣宇不凡“謫仙人”(1) | 氣宇不凡“謫仙人”(2) | 將楊妃比作“飛燕”是不敬嗎(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