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44節:第二節 學習的章法(4)      劉德江 Liu Dejiang

  李時珍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正是得益於博聞多見,擇其善者而取之的治學之道。他或許沒聽說過孔子的話,但是他的事跡卻與孔子之言有着契合之處。對於孔子和李時珍,我們不僅要敬佩他們的精神,更應該學習他們這種"不妄作"的治學態度,衹有采取這種正確的態度,我們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
  因材施教的啓示
  在《論語》中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這個故事給後人無數啓發。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問:"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翻譯成白話的大意是,子路嚮孔子問道:"是否聽到了就應該做呢?"孔子說:"還有父兄在上,你怎麽能聽到便做呀?"冉有又嚮孔子問道:"是否聽到了就應該做呢?"孔子說:"自然是聽到便該做呀。"在一邊的公西華有些睏惑,便問孔子說:"子路問:'聽了便應該做嗎?'老師說:'有父兄在上。'冉有問:'聽了便應該做嗎?'先生說:'聽到便應該做。'我對此有疑惑,敢問是為什麽。"孔子說:"冉有呢,他老是退縮,不自信,所以我要拉他嚮前。子路呢,他一人要兼兩人事,非常激進,所以我要抑他退後三思。"
  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與我們學習為人處事關係不大,實則不然,衹有老師對每個人有一定的瞭解,並能因材施教,才能讓我們各盡其材,有所進步。所以這不僅是老師的責任,也是要求進步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穫,獲得進步。
  以"眉山三蘇"而名聞天下的蘇氏三父子--蘇洵、蘇軾、蘇轍的事亦可以給我們很多幫助。蘇洵在傢教中因材施教。他根據蘇軾、蘇轍的性格特點進行不同的教育,這一點在他的《名二子說》一文裏顯示得非常清楚。蘇洵針對蘇軾坦蕩磊落、敢想敢做而"不外飾"的性格,啓發他:"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我懼汝之不外飾也。"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都各有其用,唯軾(車廂前的橫木)好像無用,然而無軾就不算一輛完美的車子。做人最好的是能像車軾那樣,既有用於世,又不自顯其功。其意思是叫蘇軾掩其鋒芒。蘇洵又用車轍比喻蘇轍的性格:"天下之車,莫不有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免矣。"車轍對於行駛的車輛的作用很大,但無功名,也無禍患。蘇轍為人也能超然於功名禍福之外,所以蘇洵說不必為他擔憂。全文采用藉物喻人的手法,針對二子的性格特點。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軾與蘇轍兩兄弟各盡其材,成了名揚天下的大學士,蘇氏三父子也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曾國藩善於根據兒子的氣質,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如針對曾紀澤記性差、悟性較佳的特點,教讀書不強求背誦,衹要求讀懂。他給兒子的老師寫信說:"紀澤讀書記性差、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也。請子植弟將紀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數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誦也,亦不必常溫習也。待其草草點完之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讀書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正是合於兒子的秉性和氣質,是因材施教的一個要求。
  為了發揮曾紀澤悟性強的長處,他教兒子泛觀博覽,速點速讀。他給兒子的傢書裏是這樣寫的:"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必須二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擱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