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從薛仁貴父子傳奇看伊底帕斯(4)      王溢嘉 Wang Yijia

  在兒子死而復生後,薛仁貴也許有意和兒子取得和解。但薛丁山卻像“離不開母親的稚子”,將柳金花帶到戰場上,而柳金花也襢護兒子:“妾捨不得孩兒遠行,情願相隨”;再加上薛丁山禁不起竇仙童的法術威逼、美色引誘而與之成親,這些都使得做父親的薛仁貴再度被觸怒,而對薛丁山施以“去勢”(斬首)的威脅。薛仁貴並非和兒子爭奪女人,而是要薛丁山以父親所允許的方式去和女人(包括母親)打交道,要兒子認同於父親的男性角色。
  在童年生活裏為薛丁山所過度依戀、且形影龐大的母親柳金花,在父親面前成為六神無主,衹會流淚哀求的女人;而被迫娶來的妻子,又個個比自己驍勇善戰,且為這些女人一再和父親衝突,這些因素終於使薛丁山走上了弒父之路。薛仁貴在山神廟裏現出白虎星原形,薛丁山不知道那就是他父親,而射死了白虎。這正是一種經過改裝的“伊底帕斯情結”。
  樊梨花——取代母親與父親地位的女人
  樊梨花雖是薛丁山最後進門的妻子,但卻是最重要的妻子,這不僅是她在故事裏着墨最多,更因為她具有如下特殊的心理象徵意義:一、樊梨花與薛丁山的親事歷經重重的波折與考驗;二、樊梨花是薛丁山在弒父之後,纔正式成親的妻子;三、薛丁山在與樊梨花洞房花燭之後,一路照顧薛丁山的母親柳金花纔宣佈退席,返回故鄉。
  樊梨花是故事中最美豔、本領最高強、但也是最有爭議的女子,她背叛未婚夫、弒父殺兄,而且認了一個年齡與自己相若的義子,乃是薛丁山眼中的“美女”,口中的“賤婢”,心中的“淫婦”。當薛丁山第一次目睹樊梨花的姿容時,心中贊美不已,旋即轉念“傢有二妻,此心休生”,更何況自己和任何女人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父親的允許。在樊梨花像母親逗小孩般,將薛丁山三擒三放後,薛仁貴基於“現實的考慮”,要兒子娶樊梨花為妻,薛丁山雖然抗拒,但並不堅持,他對樊梨花的感情可以說是矛盾的。
  第一次洞房花燭夜,薛丁山因樊梨花弒父兄而欲殺之;第二次花燭,薛丁山以同樣的理由拒入洞房;第三次則因樊梨花認了不明不白的義子薛應竜,而欲殺她們母子。這兩大理由,在旁人眼中都是“順應天朝”的表現,並無大礙,但卻是薛丁山心中的大疙瘩,我們有特別加以討論的必要。
  主動進取的樊梨花,為婚事與父親發生爭執,不慎刺死父親,接着一不做二不休,連殺二兄,這種行為令薛丁山感到憤怒與懼怖:“少不得我的性命,也遭汝手”,“見我俊秀,就把父兄殺死,招我為夫,是一個愛風流的賤婢”。被父親權威鎮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薛丁山,面對此一猖狂的引誘者,之所以如此憤怒與懼怖,可能表示他潛意識中的掙紮,因為不久,他終於也走上“弒父”之路;此時,他衹能以“厭惡”來作自我防衛。
  樊梨花收薛應竜為義子,橫生枝節,但卻頗具性的曖昧性。薛應竜原是垂涎樊梨花的美色:“嬌嬌你果有手段,我拜你為母;若輸了我,你要做我的妻子。”在打敗薛應竜之後,樊梨花居然大大方方地收了這個對自己有性企圖的兒子。難怪薛丁山在洞房花燭夜要疑心:“見我幾次將她休棄,她又別結私情,與應竜假稱母子”,並逼問梨花:“賤人還說沒過犯,我問你,他年紀與你差不多,假稱母子,我這樣臭名,那裏當得起。”薛丁山的想法可以說是一個陷在伊底帕斯睏境中的人的“外射作用”:兩個人表面上母子相稱,但背地裏可能有不明不白的瓜葛。
  薛丁山“寧死”不娶樊梨花,可以說是對父親薛仁貴的強烈抗議:父親遠征歸來,不分青紅皂白就將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他“射死”;見他娶了誘逼他成親的竇仙童,又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斬首”。如今,父親卻命令他娶這樣一個勾起自己童年殘夢的女人!
  薛丁山最後和樊梨花成就美滿姻緣,是在他誤射幻成白虎的父親之後,而母親也以扶柩歸鄉為由“讓出位置”來。此一“父死母退”的安排極具象徵意義,薛丁山並非取代父親的地位,升任徵西大元帥的是樊梨花,薛丁山衹是帥府參將,“帳前聽用”。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在私底下,樊梨花是薛丁山“替代性的母親”;在公開場合,則是他“替代性的父親”。他自始至終,都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男人。
  薛氏父子衝突的緩解
  從做兒子的觀點來看,薛仁貴、薛丁山、薛剛三代都是“逆子”:薛仁貴“出口”傷父害母,散盡傢財;薛丁山屢次違抗父命,並射死父親;薛剛則因酗酒鬧事,間接害死父親。在重視孝道的中國社會裏,編故事者以“上蒼的安排”“命運的作弄”來呈現這些嚴重的忤逆行為,而且明白交代逆子亦受逆子的報應,這也許是為了淡化它的衝擊性,逃避意識的檢查,但它仍為我們勾勒出緩和父子衝突的一個可能途徑。
  薛仁貴既是逆子,又是惡父,他在丁山腳下發箭射死自己的兒子。被王敖老祖救活的薛丁山,則在藝成之後到鎖陽城救父(及皇帝)。弗洛伊德曾指出,拯救父親及國王之所以會成為許多詩歌及小說的題材,因為它是兒子在父子衝突中維持其自尊的一種方式。兒子好像在心裏說:“我並不想從父親那裏得到什麽,他給我什麽,我就還給他”,救父親一命等於償還了對他“生命的負欠”,這種拯救,保護自尊的成分要重於感恩的柔情。事實上,薛丁山對救父的行動原先表現得並不積極,當王敖老祖告訴他父君被睏,要他前往救援時,薛丁山的回答是:“弟子情願在山上修道,學長生之法。”因此,我們若說薛丁山的救父乃是表示兒子在償還父親“生命的負欠”,應該不至於太過荒唐纔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