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 第四章 完璧歸趙(279B.C.—273B.C.)      瀟水 Xiao Shui

  (一)
  當樂毅大軍在齊國縱橫略地的時候,秦國人卻並沒有跟着摻和。這是因為秦與齊在地理上遙遙相對,秦國人知道,自己是無法躍過中原從齊國直接奪得土地的。但是秦國人也沒有閑着,它趁齊人國事糜爛,不能牽製幹預自己之際,决定大舉撻伐南方的楚國。
  但是,齊人無法牽製,並不意味着別人也無法牽製。
  這時的趙國在北方比較強大,是秦國在東北方向的嚴重威脅。一旦趙國與楚人南北夾擊出徵的秦軍,他們就有去無回了。所以,秦人先得跟趙人談談,以免自己南下時受牽製。
  於是,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趙惠文王召開了著名的“澠池會”。他倆各從本國乘車,嚮函𠔌關外“豫西走廊”中段的澠池會場進發。(這裏離兩國都城,位置正好居中。)
  從邯鄲到澠池,這段路現在已經有告訴公路了,我開車七個小時夠了,古代卻得走上十天。古人一天最多走四十公裏左右。兩千兩百多年前的趙惠文王跋涉得很辛苦。趙惠文王走了漫長的十天,心想,這次會談約定的事,一定要堅持履行得持久些,否則都不夠這麽跑路的!
  這位跑路的趙惠文王,今年三十歲,是趙武靈王和吳娃的小兒子,原名公子何(small)——還記得他嗎?當年圍繞着他繼位的事,就死了好些人,現在依舊讓人不省心。臨行時候,他畏懼不敢出行,怕楚懷王入秦的故事重演。在廉頗、藺相如的鼓勵下纔决定走。廉頗臨別還特別“嚇唬”他:“大王,根據我的計算,來回路上加上會盟時間,三十天足夠了。如果三十天您還回不來,我請立太子為王,以絶秦人的想念。”
  啊?要這樣嗎?趙惠文王忐忑不安地來到澠池城與秦昭王謀面。好在秦昭王找他,是有求於趙,想秦趙結好的。以便秦人南下打楚國。所以這是次和平談判會議。
  雙方就結好的事情達成共識,然後開始喝酒。
  不一會兒,秦昭王喝多了,覺得應該來點熱鬧的,就請趙惠文王表演鼓瑟。趙惠文王膽子小,心說盟會還有這樣的表演項目嗎,但他不便違逆——從“惠文”這倆字也看出他性格軟弱,在秋天的景緻裏不敢露出一隻眼睛。經過翻江倒海的一場思想鬥爭,趙惠文王命人擺上瑟來。
  趙惠文王調好二十五根瑟弦,輕輕撥動,雙手巧似流水行雲,確實精於琴道。瑟聲珠走玉盤,剛柔相濟,非常動聽,在座的無不喝彩。趙惠文王聽到喝彩,更來勁了,把瑟彈得錚錚作響,大有北地慷慨悲音,越彈越激烈,熱辣指數5,尖叫指數8,跟搖滾吉他差不多。秦昭王撫掌大笑:“好好!來人啊,給做個記錄,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說完與左右相視而笑,趙王墮我計中啦,被寡人蓄為倡優啦!哈哈。
  旁邊可惱了一人,這人走嚮前來,對秦昭王說:“我們趙王聽說秦王音樂膿包也很多,也請秦王給我們擊缶,以相娛樂。”
  秦昭王吃了一驚,定睛一看,但見此人兩道修眉,方正威嚴,一雙俊目,明亮有光,一小綹墨髯在唇角飄灑,眉宇之間,英氣逼人。正是趙王隨行人員藺相如!
  秦昭王很是氣惱,假裝沒聽見藺相如鬍說。藺相如走近一步:“大王如不肯擊缶,五步之內,相如請以頸血濺大王矣1(燕趙之人都是敢玩命,好打架的!)
  秦昭王聞言大怒,膽敢有人敢說當面殺我!他氣得咬牙切齒,臉上的肉突突亂顫,像五個老鼠在爭奪他的鼻子:“Areyoucrazy?Areyouinsane?”(你瘋了嗎?)——然後他目視左右。兩旁武林高手領會了領導的意思,立刻噌地拔出寒光閃閃的腰劍,伸傢夥就要把藺相如亂刃分身。
  藺相如毫不懼怕,對武林高手們張目而叱,厲聲大叫。大叫的內容,史書上沒說,大約是“Getthehelloutofhere!(滾開!)”吧。藺相如聳起脖子上的羽毛,歇斯底裏,厲聲高叱:“Get——thehelloutofhere!》》》》××××——>>>>>~~~))))))”他的喊聲,衝擊波聲震屋瓦,飛砂走石,嚇得秦昭王身邊高手紛紛“披靡”——所謂披靡,就是半身不遂的意思,武器都嚇掉地上了,雙膝瑟瑟發抖——藺相如大約使出了“獅子吼”之類的內功。我們知道,燕趙之人慷慨悲歌、好氣任俠,人民性情卞急,剛猛激勵,藺相如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獅子吼
  秦昭王氣餒了。我真後悔這輩子遇到你!雖然很不樂意,他也衹好接過一個瓦盆(缶),勉強擊了幾下。但秦昭王忙於治國,不善於打擊樂,再加上心情鬱悶,把缶敲得唉聲嘆氣,好像一個沒力氣的屠夫在錘一隻帶病的狗,人氣指數0。
  秦昭王灰頭喪腦擊缶完畢,藺相如招來趙國御史,也在國傢檔案中記上一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昭王聞言,終於“滿意”了,本來想嘻笑趙人,卻自取其辱,被趙王駕下這麽個小角色給奚弄了。雙方算是誰也沒占誰便宜,但秦昭王丟的面子更大。藺相如臨危不懼,藐視強敵,一逞戰國士人之剛雄。不過,當他激增的腎上腺素剛剛開始稀釋的時候,秦王兩邊的群臣又突然高聲叫囂:“請以趙國十五城獻給秦國,給秦王祝酒1
  藺相如腎上腺立刻百倍釋放,氣壯山河地高呼:“請以秦鹹陽為趙王祝酒1把秦人嚇了一跳。——藺相如真敢喊埃但是為了趙王尊嚴,藺相如也無所忌憚了。
  秦昭王趕緊示意兩邊不要再亂喊了,今天有姓藺的這傢夥在,我們悶頭喝酒就是了,不然待會兒他還不得喊挖我們的祖墳。
  世人都誇講藺相如有智,把他視為一個文臣,其實藺相如之勇,更出於其智之上。當此之時,秦國急於趁齊人國事糜爛,南下趨兵去楚國喝飲料,不便於“絶秦趙之歡”,所以酒宴上胡闹了一場,卻也最終相安無事。會議在平和的氣氛中結束。為此,秦趙雙方把澠池會議地址改為“俱利城”。但秦卻是這次會議實際的受益者,這次會後,秦趙媾和,導致了秦可以放手對楚進攻。
  瀟水曰:藺相如其實是趕上好時候了。當此之時,秦國急於南下趨兵去楚國搶地盤,不便於跟趙人搞僵,所以藺相如頗多冒犯,秦昭王還都忍了,藺相如因此爆得列國大名。如果換了別的時間背景下,小藺可能並不能夠令秦昭王擊缶,反倒鬧不好要做了秦昭王武士的劍下死鬼。這次,是由於秦國不便絶秦趙之歡,秦昭王為了大局着想,忍了,敲了缶,沒有計較,給了藺相如或者準確的說給了趙國面子,藺相如從此也大名鵲起,然而,由於秦昭王這次給了藺相如面子(君主給了人臣面子),趙國算是在此會議上理虧,以後更不便於干涉秦人南下攻楚的戰鬥了,其實屬於中了秦昭王的圈套。藺相如爽了自己,苦的卻是楚國人。而所謂“俱利城”之會,也衹是對秦有利。趙人勝了氣勢,卻輸了實利。
  如果這次會上,藺相如如果保持冷靜,不要衝動,當趙惠文王為秦人擊缶之後,衹指摘秦人無禮,再威脅以秦人伐楚,趙人為血擊缶之恥,當附秦人之後背而攻秦,秦人理虧、勢窮,勢必要把攻楚所得的戰爭利益,分割一部分給趙人。豈不更美哉。
  藺相如徒發其匹夫之勇,逞死邀名,雖然得了氣勢和面子,卻輸了國傢本來到了嘴邊可得的利益。
  趙惠文王同志二三事:
  趙惠文王不但愛彈琴,據《莊子》一書記載,他還喜歡劍術,收養劍客是他的最愛,非常捨得花錢,諸侯聞名。很多大俠和疑似大俠都跑來投奔他。於是他宮裏面的劍客,塞了三千名之多,每個人都會舉着劍掄上一氣。為了辨別出真大俠,於是這幫大俠晝夜較量劍法,伴着趙惠文王的彈琴,把趙人打架、唱歌的絶技發揚極至。
  這些劍士們的打扮也很另類,都是蓬頭亂發,帽子低垂,鬢須張揚,穿着短後的上衣,怒目圓瞋,出口就駡,跟一班樵夫差不多,總之傢底多是窮的。每年因為論劍打死打傷的就有百多號人。
  按《莊子》記載,莊子先生逞能,也跑來加盟。他入殿不趨,見王不拜,自我介紹說:“臣之劍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十步之內就可砍倒一人,橫行千裏從無阻擋)”
  趙惠文王大悅:“那我試試你的武功吧。等我挑幾個大俠來跟你比。”於是命令門下劍客抓緊較量七天,死傷了六十多人,從中挑出五六個出類拔萃的,要跟臉色嚇得煞白的莊子較量一番。
  “請先生選一把劍吧,長的還是短的?”趙惠文王說。
  莊子說:“我長劍、短劍都可以。”這倒是真的,反正都不會用。“不過我最趁手的劍是三種,大王想知道嗎?”
  “哪三種。”
  “第一種,天子之劍,以燕北長城為劍端,齊國泰山為劍刃,三晉為劍脊,包裹四夷,恆山為帶。上可决浮雲,下可斷地維。此劍一用,匡正諸侯,降服天下,這正是天子之劍。”
  趙惠文王聽了,茫然不解:“那諸侯之劍又怎麽樣?”
  “諸侯之劍,以勇士為鋒,廉士為刃,賢良為脊,豪傑為夾(劍把)。此劍一用,雷霆震撼,四境之內,無不賓服,這正是諸侯之劍。另外還有庶人之劍,就是蓬頭亂發,帽子低垂,個個疑似大俠。揮動起來,上斬頸項,下刺肝肺,跟野雞掐架一樣,打死了也對國傢絲毫沒用。如今,大王貴為君主,卻好用庶人之劍,竊為大王薄之(不值錢啊)。”
  趙惠文王聽罷,恍然大悟,安心治理國傢。他那些劍客,一看沒人來看表演了,又氣又惱,都自己抹脖子了。”
  這個故事來自《莊子》裏的《論劍》一篇,實際是假的。莊子生活在公元前330年前後的魏惠王時期,比趙惠文王早四五十年。這篇《論劍》是後人的偽作,寫的也不怎麽樣,立意俗套。電影《英雄》裏邊的“十步一殺”大約就是從莊子的“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裏不留行”演化過來的。《英雄》裏邊秦始皇的“心中有劍”是從莊子的“天子、諸侯之劍”解構分化來的。總之,不論《莊子·論劍》還是《英雄》,都沒有什麽大含義,都是教中國人不要習武弄險,也不要使用雙截棍,還是文縐縐地乖比較好一點。
  (二)
  劍,大約可以象徵君子的豪情,玉則表述君子的德行。
  趙惠文王還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壁。和氏璧是楚文王時期的“強迫癥患者”、沒腳先生卞和在深山裏發現的,拄着雙拐進獻來的。品質絶好,以價值連城聞世。
  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玉其罪”。玉是君子帶的,小匹夫哪配。小匹夫硬要懷玉的話,必有大殃。趙惠文王從血統上來說,當然不是匹夫,而是君子(“君子”一詞在先秦時代,據我的研究,專指貴族,也就是血統崇高的子弟。“君子、小人”還尚不是一個道德的概念)。趙惠文王是君子,但還不是級別高到足以可以佩和氏璧的君子,於是他一樣也遭了殃——秦昭王不知從哪裏得到這個消息,嚷嚷着要拿十五個城邑換取這塊瑰寶和氏璧。
  趙惠文王無奈,命藺相如攜帶寶玉進秦國交涉。
  藺相如獻上和氏璧。
  秦昭王一看,果然玉色透明如洗,品質絶好,晶瑩剔透,圓團如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玻璃煙灰缸)。秦昭王舉着煙灰缸贊不絶口。他的指甲和玉石輕輕相觸,發出金磬之餘響。這塊美玉,它所封閉着的那個小小的空間,就是宇宙,秦昭王幾乎看呆了。秦昭王把和氏璧傳給旁邊的美人觀摩。美人們捧着這個古代價值連城的玻璃片,發出唏噓的驚叫。美人們看見,美玉顔色皓白如脂,與美玉相比,美人的玉手都變成了黑手。而左右侍者們見玉,更是驚呼:“萬歲1。
  “萬歲”這個詞,戰國時代常有人喊,但尚不是“嗚皇萬歲萬萬歲”的意思,而是當時人的一種驚呼,類似現在的“我靠1。
  旁邊人喊完“我靠”,秦昭王就猶豫了。捨不得還了。我們知道,秦國人也是愛玉的,在《詩經·秦風》裏說:“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好的玉,象徵着君子溫潤的品德,君子不但把玉挂在腰帶下,冠兩側也挂着玉飾,甚至死了以後,都要用玉把身上的九個孔竅塞祝秦昭王可能嘴巴比較大,心說這麽好的玉,駕崩以後含在嘴裏,多爽埃
  但是,為了一塊供自己私人玩賞的寶玉,就把國傢十五個城割出去,這也不是一國之君所應該幹的正事。秦昭王喜歡玉,又理智上被告知不能割城。
  藺相如冷眼觀瞧,見秦昭王絶口不提割城之事,衹一味拿玉跟自己嘴巴比較,知道他沒有買的誠心。就趨身上前說:“玉還是有一些bug(瑕疵)的,我指給您看。”
  秦昭王趕緊從美人的黑手裏拿過玉來,經過自己的黑手再交給藺相如。藺相如倒退三步,背倚殿柱(這樣比較好,避免身後被人攻擊,衹要防住前面就行了),然後怒目圓睜,持璧而立,脖子上青筋暴跳,頸上的翎毛紮紮倒竪,並且按史書所說的,怒發上衝冠——秦昭王一看,壞了壞了,你又來了!你的更年期綜合癥又發作了!
  藺相如瞋目大叫:“秦王——7》》××××——>>>>>你為什麽在這不正經的殿裏(非正式宮殿,所以有美人)召見我,還傳美玉給三陪女看!是想戲弄臣下嗎?你態度狂傲,禮節簡慢,根本無意平等交換!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臣下交出,我的美玉就和腦袋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1說完,舉着美玉,擺出了“擲鐵餅者”的姿勢。
  秦昭王非常擔心把柱子撞壞——對不起,把美玉撞壞。他很有文物保護意識,立刻謝罪固請——反復請求藺相如不要砸玉,然後招來有司,從地圖上胡亂劃拉幾處城邑,說給趙國。藺相如感覺他還是沒有誠意交換,於是告辭下殿,說五天後搞個交玉儀式再給。
  秦昭王吃了五天素,洗得幹幹淨淨的,五天之後“設九賓禮於廷”——大約是請了九個禮儀公司吧——大張迎賓之禮,在正式宮殿接見藺相如。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後,二十多個國君,從來說話多不算數。下臣實在是怕受您欺騙,而有辱於趙國的使命。所以,我已經命人懷揣美玉,偷渡回國了。衹要您先把十五城邑割來給我,秦強而趙弱,我們趙國豈敢不把玉按約定乖乖送來。”
  秦國群臣一片嘩然,好哇,你白讓我們國君洗了好幾次澡,讓我們穿着大禮服久站了半天。你晃點我們啊!大傢就來拉藺相如:“相如先生,請跟我們到監獄去一趟。”
  秦昭王嘆了口氣,完全被藺相如氣撼五嶽的氣勢所折服:“算了。今天如果殺了藺相如,這交易也做不成,反倒和趙國鬧翻臉了,絶了秦趙之歡(秦國還等着趙國按兵不動,以便自己南下打楚呢)。”為了個煙灰缸,影響自己的攻楚大計,犯不上。於是,照樣以賓客禮接見藺相如,厚遇之而去。
  秦昭王想了想,拿十五個城池換一個饑不可食的煙灰缸,終歸不划算,於是也不提交易之事了。
  藺相如一奮其氣,威伸敵國,出使不辱於諸侯,真可謂腹具良謀的一時勇者。終戰國之世,少有像藺相如這樣敢於挺起腰桿同勢壓群雄的國君進行面對面的外交鬥爭者。藺相如獨擅“完璧歸趙”的美名,秦昭王算是被他欺負慘了。
  瀟水曰:藺相如此次完璧歸趙的成功,也是因為當時秦人有求於趙。秦國為了安全抽身南下打楚,故先欲與趙人媾好,以免趙軍從北方幹預、牽製他。這一歷史背景,促成了藺相如的成就。藺相如能獨擅“完璧歸趙”的美名,也算是他的運氣好吧,正趕上秦人有求於趙,欲與趙“交歡”的當口。
  故而,雖然藺相如很張狂,很無理,甚至說話不算數(偷着把玉送回國,白讓秦人在列殿設禮等候,這都屬於失信於秦人),引得秦國群臣一片嘩然,秦群臣都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但秦昭王的理智還是戰勝了惱怒,製止群臣,說“不要絶‘秦趙之歡’”,作群臣的思想工作。秦昭王不計較藺相如的“無理”,反倒善待藺相如,照樣廷見行禮完畢送藺相如回去,體現了秦昭王具有以秦趙大局關係和秦國大局利益為重的戰略性眼光,比他的臣子們都來得理智和高遠——秦昭王是個有腦子、有涵養、目光深遠的人啊,值得佩服。換了張飛樣式的人物當主子,早就意氣用事,殺了藺相如解氣,那就是“小不忍而亂大謀了”。
  相比之下,藺相如則衹是把“返璧”作為自己外交上的最高目標,而缺乏對兩國關係的戰略層面的關註和利用。衹是善於和秦昭王耍耍心眼兒和逞逞能不怕死,卻不能調動利用或斡旋促進國際關係與情勢,衹是逞匹夫不怕死之勇。他比秦昭王明顯矮了一個層次,比蘇秦也不如!
  藺相如相比於秦昭王,巧於小計小勇的搏鬥而拙於大情勢大手筆的謀略。
  總而言之,藺相如這次邀得名譽是趕上好時機了,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秦有求於趙的時機,而是秦國無求於趙的時候,藺相如敢於欺騙秦王,讓秦王和群臣齋戒張禮最後卻其實沒有寶玉,那麽如此奇恥大辱,秦人勢必加兵於趙。諸侯鑒於趙人理虧,不便相救。趙人城破地裂,軍死傢殘,勢必捉拿交出藺相如和美玉,以息秦人之怒。則不但玉不能保,趙地亦不能“完”,藺相如也不再是出使不辱的功臣明星,而是折地亡民、引寇招禍的趙之罪人了!
  賭對了,你自己流芳百世,賭不好,就是國傢的千古罪人,豈不都在一機之間。
  而且,我們認為,藺相如偷着還璧回趙國而欺騙秦昭王的時候,不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去賭,而是在拿着整個趙國的安危去賭的。冒這樣大的一個危險,對於一個外交傢來講,豈是值得稱贊的嗎?對於一個真正愛國的人,會這麽做嗎?藺相如這麽做,使人懷疑他像是一個脾氣很大,動輒不計一切後果的負氣衝動的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作外交傢的。這次你一時衝動,賭對了,固然保住了玉,但下次你又發脾氣,又惱怒衝動了,卻賭錯了——國傢卻承受不了你的失敗。外交傢貴在於理性,而不在於“怒發上衝冠”的負氣之勇。
  不管怎麽樣,說這次藺相如是趕上好時機了,豈虛言哉。
  (三)
  藺相如兩次面折秦昭王,趙惠文王以其功大,遂封藺相如為上卿。上卿是爵位,不是官職,級別高出了趙之良將——廉頗。每次朝會,藺相如都比廉頗更靠近主席臺就坐。廉頗於是羞惱起來。
  廉頗搞了個新聞發佈會,宣言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靠更年期發作折辱秦王,受封為上卿,位居我上。況且藺相如素來是賤人(出身低,靠着給趙惠文王的大內宦官總管繆賢當門客而被薦舉起來的),我則為趙國披堅執銳,橫戈躍馬,出入於矢石劍戟之中,卻屈居其下。我羞,不忍為之下。”廉頗對記者說:“下次我看見了藺相如這小子,我必pisshimoff(尿他。我必辱之!)”
  廉頗搞了個新聞發佈會
  廉頗的牢騷確實有道理——我們支持他!當然這裏不怪藺相如,主要怪趙惠文王,它反襯出趙國一貫賞罰不明。廉頗有斬將奪旗、攻城略地之大功,是實實在在的,應該計功而受封。而藺相如沒有什麽戰功,在外交上的表現雖好,但也沒給趙國帶來一尺一寸的什麽實際好處——反倒刻薄地說,是犧牲了趙國的可能的得地利益(澠池會)以及使趙國的安危和民衆的生命冒上很大的風險(返璧騙秦王之事)而去換得了外交上的一時之爽——結果卻受了高封。這表明趙國君主封賞標準的個人隨意性。這是它不如秦國的地方。
  不過,說到廉頗的戰功,也不算多麽“赫赫”,多是針對疲頓的齊國興兵——齊國被五國合縱打殘廢了,廉頗乘機上去毆打,搶地方——而不曾戰敗過秦人。
  廉頗在評書中的樣子是“面似鑌鐵,黑中透亮,兩道寬眉,斜插入鬢,一雙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銀髯苫滿前胸”。這個描述大約不錯,比較傳神,衹是“銀髯”說得不當。其實,廉頗在和藺相如互相鬧的時候,廉頗歲數並不大,並不像戲臺“將相和”上面那樣是大白鬍子的老頭,開口就是“老夫我怒滿胸膛”。戲臺上的大白鬍子老夫,是受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的誤導。其實“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那是近四十年後的事情,是趙惠文王死後,到其孫子輩趙悼襄王時候的事。此時的廉頗,當在三十歲出頭,還沒有大白鬍子。應當是小黑鬍。
  不管怎麽樣,三十幾歲的廉頗,對藺相如頗不服氣。他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表了一大通挑戰藺相如的宣言,然後就開車上街,正好藺相如的車過來。於是他一踩油門,衝上去就從側面“別”藺相如的車。(燕趙之人,都是慷慨好打架的。)藺相如則趕緊急剎車,引車避匿。
  於是,廉頗又跑到朝堂門口堵他,準備當朝開會的時候駡他。藺相如則常稱病不朝,不與之爭。藺相如的門客看了,都以藺相如為怯:“受了這樣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況於將相乎。我們請求離職,不當你的小弟了。”(趙人喜歡打架,遇上這種羞辱,怎能不按劍而鬥啊)。
  藺相如平心靜氣地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夫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當廷叱之,辱其群臣,聳起羽毛與其搏鬥。廉頗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懼於區區一廉頗。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廉頗與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讓廉頗,是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
  善矣哉——!一席話說得風格高亮,真可垂訓千古。“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人之仇”,多麽好的話啊!門客們聞言,無不惶懼誠服。
  廉頗聽到記者嚮自己轉告了這些話之後,當場愧疚得無地自容,色急且恨,慚不可當。他當即免冠頓首,肉襢負荊,一切面子都不要了:頂着發髻,光着膀子,背着荊條,在自傢門客的引導和記者的攝像機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藺相如傢謝罪。
  廉頗擁在門外,臨階長跪,露着上身的白肉,嚮門內頓首報名請罪:“鄙賤之人廉頗,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在下錯了,請將軍責罰。在下把行刑用的荊條都背來了1說完這句發自心腑的話,叱咤勇武的廉頗匍匐待罰,嚮藺相如負荊請罪,愧疚之意,誠昭於公衆與天地。一時場面感動得衆人無不掩面。
  藺相如聞訊,也非常激動,連忙從門內緊趨幾步,跑出來雙手攙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荊條的勇將廉頗,以好話勸勉。二人從此相與為歡,號稱刎頸之交!戰國之人的真勇直樸,在這一段裏表達得淋漓盡致。
  後人受此故事感激,在戲劇《將相和》一段中如此再現這段感人的歷史——
  藺相如攙扶廉頗唱道:
  “老將軍你何必這身背荊杖,
  有什麽衷腸話細說端詳。
  我雖然在秦邦完壁無恙,
  我雖然在澠池會羞辱秦王,
  我雖然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將軍,
  東擋西殺南徵北戰,
  可算得是蓋世的忠良。”
  廉頗唱:
  “我這裏謝過了賢明的丞相
  從今後保江山各獻所長。”
  這真是一段慨而康的歷史埃
  如今的河北邯鄲還有一個“藺相如回車巷”。據說就是躲避大將廉頗的地方。藺相如與廉頗的“刎頸之交”,意為同生死共患難,後來演化為“生死之交”一詞。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政治宦海中,廉頗、藺相如這種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的事尤為難得。這也是“將相和”故事歷久不衰、千古傳誦的原因。周恩來總理特別推崇這出京劇,生前經常陪同外賓一同觀賞,並親自為之講解,大約頗以藺相如“團结同志”之意自況吧。
  這裏,我們領略了藺相如以大局為重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往往卻忽視了廉頗有錯而不自匿的精神。廉頗敢於自暴其“醜”於萬人及媒體面前,不欺人、不欺心、不欺己,不遮遮掩掩。這種直面勇改、不計顔面、坦承錯誤的可貴行為,在愛面子的中國人當中是少有的,更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决心埃廉頗屬於“聞義能徙”者也。
  能聽得進別人的批評意見,是最難的。即便一些偉人,也未必做的到。
  瀟水曰:藺相如到底是有功還是“有罪”,古人對此頗有爭論。有古人說,藺相如在敵國的朝廷上叫囂,確實讓他自己爽快了,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自己的勇敢,但卻是拿着趙國的國運冒險。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藺相如的一切高危險的玩兒命行為,都有可能激怒秦人。一旦秦人計較起來,以此為藉口發兵討伐趙國的話(而且秦直趙麯,趙理虧),秦趙相打,那事態就擴大化了。如果趙國又在戰鬥中失利,趙人被迫割地喪兵,那藺相如就不是功臣,而是趙國國人指責抱怨的罪人了。總之,藺相如在秦庭逞匹夫之勇,玩好了,就是他露臉,玩壞了,就是整個趙國來買單。所以,它是功是禍,是該表揚還是有該批評的部分,尚難明定,而趙惠文王草草地封他為上卿,難怪有人不服氣——譬如廉頗就不服。
  趙惠文王封賞的决策不理智,這倒沒關係——反正我們原也不指望這些世襲君主有多大能水。但藺相如應該力辭“上卿”這個高爵的封賞。他沒有力辭,屬於不智。但受封之後他能保持低調(躲避廉頗等人),也算是能亡羊補牢,免乎於難,有智者也。
  (四)
  中國之有漢族,跟漢水大有淵源。漢水,是湖北境內一條大河,從北嚮南流動,像一條垂綫,投入東西流動的長江,交匯點就是武漢。漢水和長江交織起的這一段,構成所謂的“江漢平原”,即是現在的湖北省,也是楚人的老窩。
  雨霧朦朧,陽光分成小團小團美麗的光暈,透過山水雲霧鋪展,攀援,裊娜,升騰,和煙光水色絞在一起。這就是江漢平原,楚人的老傢。飛鷗輕翩於其中,疑似仙境。
  公元前279年,澠池會的同年,秦國在穩住了後方趙國之後,派出大將白瘋子白起,率領一支數目不詳的秦軍,再次打破了楚國這裏的寧靜。白起從漢水的源頭“漢中”(陝西省南部)出發,一路沿漢水而下,沿着中原西緣行動,抵達了湖北(楚本土)。
  湖北省的地形像一個暖水袋,漢水從北灌入這個暖水袋,進入它的肚子。在暖水袋的入口處,有兩座大山:武當山、大別山,東西對峙,像掐住了暖水袋的脖頸。漢水穿兩山之間流入暖水袋之“嘴”。鄧城和鄢城,就坐落在兩山之間的罅隙地帶,是咽喉重地。白起首先一舉攻陷鄧城(在湖北的北部襄樊地區,歷來是兵傢必爭之地),然後疾趨鄢城。
  倘若鄢城(湖北宜城)一拔,暖水袋的塞子就沒了,白起就可以順着漢水,直灌進暖水袋的肚子裏。到那時,楚國就完蛋了。
  死神停棲在鄢城城頭上,象黑色的沙鷗嚮日暮前的海島雲集。楚國的末日快來了。白起命令戰士越壕攻打鄢城。所謂越壕,就是伐樹製作壕橋——木板當橋面,下面裝上車輪,快速推入城壕中,以便跨越護城河。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填壕”:先運砂土,堵住護城河的河水之源,使之成為幹壕,然後填壕而過。守城的楚人從城墻上,集中弓弩射擊越壕的敵人,苦戰惡鬥。
  越壕以後,接着,白起派圍城部隊到附近森林砍來圓木,製作可登浮雲的雲梯,猛烈攻城。雲梯可以“依雲而立,鳥瞰城中”,早在周文王時候就有了。雲梯頂端還可以有抓鈎,勾拄城墻就摘不下來。守城的楚人也並不示弱,在城墻頂上用撞桿,把雲梯撞倒。楚人鑒調遣大批主力集結至此,全力支撐,秦軍屢攻不下。
  白起進攻受挫,决定對鄢城使用“灌腸療法”。他派人到一百裏外勘察地形,找到漢水的支流“夷水”,藉用山𠔌之勢,修了百裏長渠,把水從山地引到鄢城,灌入城中。鄢城受不瞭瞭,好像豬嘴裏被插入自來水管,肚子越註越大。水從城西灌入,彙聚城東。“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
  傍晚,月光從山坡那邊照到鄢城裏來了,默默地為飲水過量而死的數十萬生靈哀悼了一番,月的倒影給人間的死水浸得發白。水裏一些來路不明的魚,聞者死者臭味,不堪孤悶,坐在城市礁石的縫裏,使勁地找傢,找一條退出城的路去。
  秦人終於以很不光彩的手段,攻陷了這個人口都已漂在地面以上的城市。飛鳥在城外高處,看着這個死氣沉沉的,冒着水泡的鄢城。
  水灌鄢城
  水退之後,白起進了鄢城。白起的表情落落寡歡,他不善說話,模樣“頭小而銳”,是個尖頭將軍。這個表情落落寡歡的尖頭將軍,用一鍋煮熟了的餃子(鄢城),給自己的肩上增加了一個“星”——事後,白起伐楚功大,從第十六爵的大良造,升為第二十爵的列侯(增加了四顆星)。所謂列侯,就是可以裂土受封的侯了。一方面在受賞,一方面也必須受罰。整個鄢城之役,楚國軍民死亡數十萬人。這種為了戰爭而大量犧牲平民的事,我們稱之為“反人類罪行”。可惜當時沒有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白起。
  不過,白起所修的這個長渠,後人加以擴展,稱為“白起渠”,串聯起夷水及許多陂塘,到北魏時,已發展成為灌田三千頃(一個縣的面積)的農業大灌區,地點在湖北省北部宜城地區。也算是變水患為水利了吧。
  拔掉暖水袋的兩個塞子以後,白起接下來一鼓作氣,在毫無遮攔的江漢大平原上嚮南蹈襲二百公裏,直逼郢都。一路上白起沒有給養供應,全靠“掠於郊野,以足軍食”,就是搶楚國人的糧食吃埃這也並不奇怪,歷朝歷代的打仗,無不如此。白起提數萬之衆,縱橫南楚,無可阻攔,經過一番史料失錄的戰鬥,白起攻剋了楚國經營四百年的歷史名城郢都,天下震撼。楚王族流竄到河南淮陽(陳)。楚國失去西壁江山。
  白起伐楚攻大,受封為“武安君”。
  (五)
  楚國的戰敗,在於它的政治昏亂。屈、景、昭等幾姓楚國貴族們世代包攬楚朝廷要職,當官全靠有個好血統,人才沒有進身之地。楚國沒有建立起秦國那種職業官僚政治,而是傳統的貴族政治。貴族世傢的子弟,世代把持着朝廷上的要職,“人才”衹能從他們中間眩但這幫人除了能搶印把子、爭王位、占便宜、法外開恩、裙帶請托以外,幹不了什麽好事。這幫貴族們,目光短淺、各顧私傢利益,選材封閉,作風敗壞,導致整個政府昏聵無能,下層民衆普遍不滿。所以當白起打過來的時候“楚人各有散心,莫有鬥志”。
  (註:“楚人各有散心,莫有鬥志”出自《戰國策·中山策》中白起的對此戰役中楚人行為的口述回憶。從它可見,在民衆眼中,這個城邑不是我的,也不是國傢的,而是某大老爺傢族的私人財産、封邑,我為什麽要賣命替他守城埃
  白起還說:“楚人自戰其地,鹹顧其傢。”說明地方到處都是大傢族封君的割據勢力,各自占一片地方,“自戰其地”,自保自傢,互不援救,於是給了白起各個擊破的機會。)
  楚國國君,也是色鬼和笨蛋。
  現任國君楚頃襄王,是楚懷王的兒子,但比他老爹更加昏庸。他把自己的男寵都封了君,即:州侯(封在湖北監利)、夏侯(湖北武漢)、鄢陵君、壽陵君。這幫人都是因為“面目佼好”而得到楚頃襄王寵愛。其中鄢陵君、壽陵君未來還要侍奉楚頃襄王於地下,當陪葬,所以封號裏都有“陵”字,就是住進王陵的意思——這倆美男也怪不容易的,死後還要當風流鬼。
  就在郢都被攻陷前五個月,這幫人還在陪着楚頃襄王在雲夢遊玩,整天泡妞。楚頃襄王駕下有一個小白臉,叫宋玉,擅長拉皮條,他給楚頃襄王弄來了一個神仙姐姐。據說,楚頃襄王在雲夢澤遊玩時,看見很多水蒸氣在翻騰變幻,本來是自然現象,旁邊的宋玉為了邀寵,卻硬說這是“巫山神女”。
  楚頃襄王繼承了他爸爸楚懷王的好色基因,趕緊問這怎麽回事。
  宋玉說:“巫山神女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長得漂亮,害了相思病死了,就往來巫山之山,以霸占男生為業。大禹曾經跟她眉來眼去,她送給過大禹一本治水的書。您爹楚懷王,也曾經邂逅了巫山神女。您爹一看,發現這個美女長得很縹緲,但是美麗熱情,要求自薦枕席(就是自願提供全方位性服務),楚懷王因幸之(就是發生性關係)。
  “完事之後,神女給楚懷王留了一個名片,說,妾的地址在巫山之陽(南),妾的身份是‘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就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工作)。希望你有機會給我打這個電話!楚懷王接了名片,神女就不見了,看到的衹是飄嚮山頂上去的一片雲。”
  插一句的說,從此之後,性産業工人,也就獲得了“神女”的雅號。
  楚頃襄王聽宋玉說完這個故事,遂對神女也産生了無限的遐思,更佩服老爹的浪漫。果然這一夜,他在恍惚之中也繼老爹之後邂逅了這個神女,並在夢中makelove——據宋玉後來的描述是“精交接以來往兮,心凱康以樂歡”,就是發生了性關係的意思。雲雨歡興之以後,神女又像雲一般地消失了。醒後的襄王“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想再聯繫她,她的手機已經欠費停機了,或者因為大山屏蔽,巫山那裏沒有信號了。
  楚頃襄王嗟嘆再三,抱着被子空想了許久,命宋玉寫了《高唐賦》、《神女賦》,以記敘自己與神仙姐姐的夢中豔遇過程,並表達自己對神仙姐姐的崇拜。這兩個大賦很有名,裏邊有很多難念的生字,大致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就是:“你是電,你是光,你是惟一的神話,我衹愛你,youaremysuperstar——巫山的神女阿~。你主宰,我崇拜,沒有更好的辦法,衹能愛你,youaremysuperstar!我的巫山神女阿~。”——這就是兩個賦的主要意思。
  宋玉是個文學弄臣,會下半身寫作。《高唐》、《神女》兩篇賦,文字奢華,描寫的全是性愛,還夾雜了淫穢情節。雖然兩賦之中,衹說楚懷王、楚頃襄王兩人先後於夢中與巫山神女交接,但很可能暗示折射了現實生活中爺倆都在巫山泡同一個妞的事實。總之,宋玉為楚懷王、楚頃襄王兩代人寫這種性緋聞的東西非常賣力氣,並且寫的是修辭華麗、鋪排精細、花裏鬍哨,用了大量我們不認識的形容詞——他認為好的文章就是要多放形容詞,就像好菜多放肉一樣。
  楚頃襄王拿着宋玉寫的賦,一有時間就翻出來溫習,品味自己是怎麽跟老爹泡一個妞的。就這樣,整天想着泡妞的事,不幹政事了——“襄王好樂而愛賦,而不以天下國傢為事”,這是《戰國策》對他的評價。(不過,不幹政事也好,幹政事也就是琢磨着怎麽收稅、颳地皮。)
  等白起攻陷郢都以後,楚頃襄王衹好帶着政府班子嚮東逃竄至河南淮陽(陳),老窩的雲夢澤變成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了。再想去雲夢和巫山泡妞,也去不瞭瞭。他於是拿着宋玉寫就的《高唐賦》、《神女賦》,一有時間就翻出來當黃色手抄本覽閱,細細回味,以舒緩長夜的無聊。
  “如何一夢高唐雨,自此無心入武關”——他沒有心思攻打武關以內的秦國人了,這是詩人李商隱對他的嘆息。
  宋玉先生二三事:
  由於宋玉沒志氣,老愛拍領導馬屁,所以群衆關係不好(他跟另一個辭賦傢屈原的區別就在於他喜歡拍領導馬屁)。有一次楚頃襄王問他:“宋玉啊,你的作風是不是有問題兮?老有人打你的小報告呢。”
  宋玉說:“沒錯。這是因為同志們都嫉妒我。我給您講個故事吧。從前有一個歌星到咱們郢都來開歌友會,先唱了段兒《下裏巴人》:‘來——大傢跟我一起唱,好不好?阿裏······阿裏巴巴,阿裏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嘔嘔嘔偶!!/下邊數千歌迷跟着他一起吼。
  “接下來他又演唱《陽陵采薇》,這個調子有點高,但還是有好幾百人應和着。接下來唱《陽春白雪》,衹有幾十人跟着哼哼罷了。最後唱‘以牙嗦——這,就,是,青,藏,高——嗷嗷——嗷嗷嗷嗷——’的時候,下面鴉雀無聲,大夥全啞巴了。”
  “這說明什麽?”
  “這說明,其麯彌高,其和彌寡。我這人瑰意奇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怎麽能理解我的崇高境界呢?”(狡辯啊!)
  由於宋玉創造了“麯高和寡”的成語,楚襄王暫時不計較他了。過了沒幾天,群衆又來反映他的問題。一個叫登徒子的楚大夫,嚮楚頃襄王揭發他:“宋玉這個小人,模樣不錯,說話又逗,有點兒歪纔,而且性欲特別強。我特別提醒您吶,千萬別叫他出入後宮。您也不樂意戴緑帽子吧。”
  楚頃襄王把這些話告訴宋玉以後,宋玉立刻對登徒子施以連本帶利的惡毒攻擊,說:“我小的時候,出過國,中原最漂亮的鄭衛妞,最風流開放的邯鄲女,整過容的韓國妞,我都閱覽過,從來都坐懷不亂。誰說我好色啦!你知道,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靚女,莫若我們街道。我們街道最勾魂的,那是我們東邊鄰傢妹妹。我的東鄰妹妹,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陽城、下蔡的幹部群衆全流鼻血。但是,此女登在墻頭上,對我進行人身偷窺,頻頻釋放電眼誘惑,整整三年,我至今沒答理她。
  “可是,可惡的登徒子卻不然,他的媳婦雞窩頭,兔子嘴,招風耳,老虎牙,走路偏癱,身上長疥,屁股長痔,醜得驚天動地,可歌可泣。可是登徒子偏還喜歡她,跟她一連下了五個崽兒。大王您看看,這傢夥有多好色1
  於是,這個有着自戀狂傾嚮的機靈善辯的奶油小生宋玉,一次次憑藉着詭辯,頂回了人民群衆的揭發檢舉,算是很成功的文學弄臣。而“東傢之子”,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詞——所謂“鄰傢妹妹型的美女”。李白也說:“自古有秀色,西施與東鄰。”好耶!
  (六)
  楚頃襄王失去郢都以後,偏安於東壁江山(以陳城河南淮陽為都城),“東伏於陳”。秦國人覺得楚國還欠揍,就打算乘勝利之聲威,繼續搖撼楚國這顆枯木上的落葉,直到把楚國這跟樁子扳倒。
  這時候,楚國有個叫“黃歇”的人,正在秦國出差,趕緊上書秦昭王,試圖憑一封書信,阻止秦人的數萬大軍。這個黃歇,據說是楚頃襄王的弟弟,後來也是戰國四君子之一,現在還比較年輕,智商忽高忽低,他給秦昭王的上書,分析入理,絲絲入扣,很值得一看。
  最一開始,黃歇說:“臣聞物至則反,鼕夏是也;緻至則危,纍棋是也。”一看這路子就明白了,他是想用道傢“持盈保泰,月滿則虧”的道理說服秦昭王,告訴他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嚮反方向發展,棋子壘到了高處,就會崩潰。秦國已經很強大了,如果再繼續攻楚,物極必反,反倒就要倒黴了。
  “大王不記得從前的吳國了嗎?吳國光看見伐齊之利,就聽信越國的慫恿,攻打齊國,雖然緻勝於艾陵,卻因力量消耗過大,轉身就被越人擒於三江之上。請您不要走吳國覆亡的老路,不要窮追楚國猛打。”
  用這種道傢的話來糊弄書呆子,當然可以奏效,但對於雄心勃勃以吞天下的秦國,叫他學習“烏龜縮頭蟄伏法”,不再打楚國,秦昭王當然不肯。還必須以厲害相說。於是黃歇分析了天下大勢,他認為秦國攻楚屬於“遠攻近交”,遠攻近交是錯誤的戰爭路綫圖。
  為什麽錯誤呢?
  黃歇說:有大害三。一,如果秦與楚兩國“兵構而不離”——意即兩國之間膠着在一起,兵戰不休,那麽中間地帶的韓、魏就會趁機自我壯大。
  害處之二:秦遠攻楚,所攻得的土地秦國無法接收,衹能贊助給中原的韓魏,肥了韓、魏兩國。
  第三害處:秦人攻打楚國東壁江山,必須藉道韓魏,那麽就要拉攏韓、魏做自己的同盟纔行。但是韓、魏卻有纍世積怨於秦國。韓魏長期遭受秦人的侵削,他們對秦人的怨恨,不下於越人之與吳人。一旦韓魏兵臨陣倒戈,斷了秦人的歸路,行勾踐報吳之舊事,秦軍還能全身而返嗎?大王難道一點都沒顧慮嗎?
  讀到這裏,秦昭王出了一身冷汗,中止了“深度攻楚”的作戰計劃。黃歇這一封信,居然折服了秦昭王,息止了秦國大軍。
  事實上,楚國的東壁江山確實遠離秦國,長驅去打,確實是無釐頭。實際上,秦國最後是在滅亡了近處的中原韓魏兩國以後,纔興兵滅楚的。這是後話不提。
  不管怎麽樣,黃歇一封信為楚人爭得了幾十年苟延殘喘的時間。黃歇作為一個紈絝膏粱子弟,卻能把勾踐、夫差歷史興衰教訓,道傢的理論,縱橫傢的眼光(遠交近攻,還是近交遠攻),總結得完整深刻,並能緻至實用,一席話而退秦國虎狼之兵,真可謂“折衝於樽俎之上,卻敵於談笑之間”。黃歇之有膽有識,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小青年嚮他學習的。(就怕這信不是他寫的,是他門客代寫的。)
  所謂“折衝”,衝就是“衝車”,是攻城器械,衝撞城門的。在談笑之間,折斷敵人的攻城衝車,豈不偉哉。不過,黃歇的智商很不穩定,後來他官越做越大,越吃越胖,被封為“春申君”以後智商就都變成脂肪,渾渾噩噩起來,沒再聰明了。
  其實,從根本上講,春申君黃歇,跟其他戰國四君子(如孟嘗君)一樣,都是貴族出身,全靠着血統高貴,而走上領導崗位。後來春申君黃歇長期專楚國之權二三十年,昏聵自私無能,驕奢淫逸,對於楚國的進一步沒落,“功”莫大焉。這是後話不提。
  最後插一句:反觀設想一下,如果請儒傢學者來給秦昭王寫信,勸老秦休戰止兵,儒傢會怎麽說呢?我們記得當年周武王伐紂的時候,伯夷、叔齊這兩個儒傢推崇的大聖人,扣馬頭而諫阻,說的不過是兒子不可以打爹,以臣弒君不仁,不可“以暴易暴”,仁義仁義再仁義,和平和平再和平等等腐儒之見,終不能以利害相說,說完一點兒作用都沒有,反倒差點被周武王舉起大斧子給咔嚓了。儒傢衹論道義,根本不能以利害相說。(利益、害處的時事分析。)
  (七)
  由於齊國的殘廢,西方的秦國一極為大,蘇秦說的“齊秦不合,天下無憂”的東西兩極懸衡的安全態勢,已經隨着齊國的破敗而不存在了。那麽,天下就該有“憂”了。
  事實確實如此,秦昭王看看齊國不能製約他了,天下沒有自己的敵手了,於是在毆打了老楚,奪得楚國西半壁江山之後,又開始把矛頭掉嚮正東,大力削弱中原地區。
  公元前273年,“秦、韓”對“魏、趙”的華陽大戰爆發了。
  這場血戰的背景是這樣的。最先,魏國看到秦人一極獨大,於是就像現在的歐洲要建立歐盟來對抗一極獨大的美國一樣,魏國人也積極與北邊的趙國謀求戰略聯盟,想建立一個先秦版的“歐盟”——也就是中原國傢大聯盟,以求聯手抗秦自保。為了拉趙國入盟,魏國人說要獻上鄴城(西門豹治理過的)給趙國作為見面禮。
  趙國大喜,宣佈與秦人自澠池會之後的媾和關係破裂,脫離秦聯盟而改加入魏聯盟。隨後,魏人自食其言,不肯兌現鄴城給趙國。趙國則顧慮魏會利用秦、趙關係惡化之機,與秦聯合,轉而對趙。為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趙國反倒割出五城給予魏國。
  哈,你說這事鬧的,趙國君臣真是飯桶。但這不能怪藺相如、廉頗,這事全是趙惠文王和相國平原君“趙勝”策劃的。趙惠文王嚮平原君徵求意見時,平原君趙勝一嚮貪利,覺得白得一個鄴城了不起,所以輕易斷絶了與秦的聯盟關係。趙人脫離了秦,沒了秦作靠山,魏人也就無恐了,偏不給它鄴城。趙反倒懼怕魏與秦聯合,於是效地於魏。這就是事情全過程。窩囊啊!
  瀟水曰:這個和趙惠文王一起議論的趙相國平原君“趙勝”,根本沒有政治眼光和國際關係常識,衹是一味貪利——後來“長平之戰”也是他貪上黨之利而導致趙國災難的爆發。這個平原君“趙勝”是什麽來路呢?他是現任趙國國君趙惠文王的親弟弟,上任國君趙武靈王的小兒子,貴族,屬於肉食者鄙。他後來長期專趙國之政,是典型的王族親貴,衹因血統好而受重用。這是山東六國的通病:貴族壟斷朝綱,不重用布衣人材——這就是貴族政治。
  這位平原君趙勝也是戰國四君子之一。
  不管怎麽樣,趙國效五城於魏以後,趙也不能返回去再找秦聯合了,魏想建立先秦版的“歐盟”的想法得逞,於是趙不得不加入魏發起的“歐盟”,魏、趙實現聯合,共同對秦。
  秦人害怕被孤立,轉而與東邊緊挨着它的韓國交善,拉韓國當自己的小弟(韓國在中原最西,魏在中原偏東)。
  “魏、趙”為了建立整個中原地區的“歐盟”,也想把韓國也拉進來,這樣的“歐盟”纔像個樣子。於是,公元前273年,魏趙聯軍大兵壓進韓國境內,毆打華陽地區的韓軍(今河南鄭州市南),想用武力把韓國拉攏過來。韓國哪裏能支,被打得頭破血流,急嚮秦求救。韓國使者冠蓋相望(就是排着隊上路去說秦國),但秦不救。韓國急了,嚇唬秦國相國“魏冉”說:“再不救,我們就投降魏趙了(加入大“歐盟”了),三國聯手,一起打你秦國。”
  魏冉這纔變色,親自挂帥,與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薦提拔的),和客卿“鬍傷”,直趨華陽解救危局。
  用兵之道,切忌猶豫,兩軍較量,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不允許半點猶豫不决。秦軍遠程奔襲,一路疾進,八日之內消滅四百五十公裏路程趕至戰場(正常行軍是一日二十公裏,而四十公裏就算極至了,秦軍則日行六十公裏)。秦國生力軍抵達華陽,不作休息,一舉斬殺魏軍十三萬人(亦不少啊!近代中國的平津戰役中,解放軍攻天津,殲敵也是十三萬人)。魏軍被殺十三萬,傷亡嚴重,魏帥“芒卯”收容殘部嚮東邊的大梁方向退卻,其它三名魏將則被俘。
  趙軍獨木難支,處境危急。趙將賈偃乃嚮黃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國(黃河以北的山西)。秦軍追上,兩軍再戰。趙軍一面抵抗,同時渡河,被擊死達兩萬,所謂“沉其卒兩萬於河中”——都是擠着坐船沒擠上去的。
  整個華陽戰役,秦軍决心之堅定、速度之快捷,真可謂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前後共殲滅魏、趙軍15萬之衆。白起擔任了此戰役的主要指揮。至此,白起三次耀名於諸侯:伊闕大戰(斬殺韓魏二十四萬),攻鄢滅郢(斬首數目未詳,鄢城軍民死傷數十萬),華陽之役(斬首魏趙十五萬),這個數目纍计已經趕上兩千多年後“淮海戰役”殲敵44萬了。然而在先秦時代,整個中國人口,纔不過三四千萬。白起可謂能也,創造了並且創造着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絶後的神話。
  順便說一句,“白瘋子”三個字沒有貶義,“白”,是因為他姓白,“瘋”,因為他打仗很瘋,很猛,“子”,子是一種尊稱,比如孫武子。所以,白瘋子,沒有貶義的哈。請各位白起的fans不要惱怒。
  附註:就在此次華陽大戰的同一年(公元前273年),印度地區也有一個殺人狂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孔雀王朝的知名君主阿育王。在他繼位以後的對外擴張戰爭中,殺人無數。不過,這位殺人傢忽然又“立地成佛”了。他終生造了8.4萬座佛塔和很多人道主義設施,成了一代有名的慈悲君主。很搞笑的是,他最後再去對外擴張的時候,也不派軍隊了,改派和尚去宣揚我祖慈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引子:人之初第一章 三皇神跡(46億——約5000年前)
第二章 黃帝蚩尤(約5000年前)第三章 堯風舜雨(5000-4000年前)
第四章 虛無之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第五章 商祖烈烈(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銅時代)
第六章 大周天子(公元前1046—前771年)附錄
青銅時代的恐竜戰爭 引子 (關於上一本書)第一章 笑傲諸侯(770 B.C. --700 B.C.)
第二章 傾國二姬(700 B.C.—685 B.C.)第三章 大哉強齊(685 B.C.—645 B.C.)
第四章 江漢新貴(B.C.770—B.C.645的楚國)第五章 獻公之恨(B.C.768—B.C.650的晉國)
第六章 秦晉之好(B.C.650—B.C.645)第七章 晉文踐土(B.C.645—B.C.628)
第八章 獨霸西戎(628 B.C.—620B.C.)第九章 趙氏孤兒(B.C.620—B.C.607)
第十章 問鼎中原(B.C.607—B.C.590)附錄
青銅時代的蜥蜴戰爭 第一章 強哉驕,大晉風流(600B.C.-580B.C.)第二章 鄢陵舞蜥(580B.C.-575B.C.)
第三章 悼公再霸(575B.C.-555B.C.)第四章 禍起蕭墻(555B.C.-545B.C.)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