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7)      蒋胜男 Jiang Shengnan

  萧绰犹不满足,更是在小皇帝面前的君臣这一名份也欲去掉。于是赐韩德让皇族姓氏耶律,赐名隆运,封晋王,隶属季父房,圣宗从此得称韩德让为亲叔叔了。韩德让像辽国历代皇帝和摄政太后一样,拥有自己私人的斡鲁朵(宫帐)、属城,万人卫队,直如辽国的太上皇。史载:“德让无子,初以圣宗子耶律宗业为嗣;又无子,以魏王贴不(宗范)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鲁斡为嗣。”因为韩德让无子,于是规定皇室每一代都贡献一个亲王作为韩德让的后嗣,看来是一直延续到辽末代的天祚帝时,这一制度仍在实行中。
  两人甚至举行了实际上的婚礼仪式,早在圣宗统和六年(988年),即辽景宗去世后的第六年,萧绰一反从前在皇宫中宴请皇亲众臣的惯例,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并且对众人厚加赏赍,并“命众臣分朋双陆32以尽欢”。后人指出,这就是萧太后改嫁韩德让的喜宴。
  萧太后至此,事事称心如意,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没有令人百分之百满意的事,这完美中的遗憾,就来自萧太后的两个姐姐,嫁给了赵王喜隐的二姐和嫁给齐王罨撒葛的大姐萧胡辇。
  而这个悲剧,早在她的父亲萧思温当年把三姐妹嫁给辽国三支亲王时,就已经埋下了。虽然这样一来,萧思温的政治婚姻总有一样会押中宝,但是却也让三姐妹跟着各自的丈夫,相互成了政治上的死敌。
  先说萧家二姐,她嫁给赵王喜隐为妃,而喜隐早在景宗时数次谋逆。第一次萧绰看在姐妹情份上放过了,只是小惩一番;第二次又造反,于是将其囚禁了;第三次再造反,当时正值景宗末年,危机四伏之际,萧绰不能再留祸患,终将喜隐处死。然而被爱情冲昏了头的萧家二姐,已经完全站到丈夫这一立场,因此对妹妹怀恨在心,借着以姐妹之情举行家宴之时,打算将萧绰毒死。不料计划失败,萧绰终于下令处死二姐。
  大姐萧胡辇跟萧绰,倒是并没有出现像二姐那样的政治敌对。在父亲的安排下,萧胡辇嫁给了穆宗的弟弟太平王罨撒葛,景宗继位之后,为了稳住局势,封罨撒葛为齐王,又封为皇太叔。但是罨撒葛不久就去世了,新寡的萧胡辇被封为皇太妃。也许是罨撒葛年纪已老,再加上这段婚姻生活比较短暂,这一段政治对立没有波及到萧胡辇和萧绰的姐妹之情。辽国的女人,对于守寡的概念并没有像中原人那样悲惨,萧胡辇接手了罨撒葛的旧部,以“皇太妃”的身份率三万兵马镇守西北,替妹妹安定后方。兵马所至,处处大捷,周围小国纷纷归顺。萧胡辇权柄在手,呼风唤雨,宛若西北女皇,快意得很,她很快就有了远比罨撒葛更年青、更英俊的新欢。不久之后,一个叫挞览阿钵的奴隶成为她的新宠。
  萧绰并不反对姐姐寻找新的欢乐,但是以她的审美眼光,摆在面前的是韩德让那样的高标准。姐姐可以喜欢马奴没问题,姐姐可以再嫁也没问题,但是再嫁总得嫁一个王公贵族,文能定邦、武能安国的那种。当她听到姐姐说:“愿嫁番奴为妻。”这句话时不禁目瞪口呆,立刻做出了判断,将那个不怀好意、野心勃勃的马奴重打一顿,赶往远方。
  不料这次萧胡辇的爱情来了,她死心踏地,只要这一个,对萧绰安排的人连看也不看。一年以后,萧绰终于让步,将挞览阿钵还给萧胡辇。但是挞览阿钵本来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经此一顿苦打,更是怀恨在心,终于怂恿萧胡辇谋叛,自立一国。他的逻辑很简单,萧绰的情人韩德让可以做上辽国的太上皇,那他皇太妃的情人好歹也应该做上一国之主。但他也不想想,韩德让的高位上,还包括了韩家三代身任大辽重臣和韩德让无数军功,又如何是他一个一步登天的马奴能比。
  这场叛乱没有意外地被平定了,挞览阿钵先被诛杀,不久萧胡辇也被赐死。萧家的姐妹都很厉害,在政治、在军事上都不弱于人,但是最有特色的,还是那种“冲冠一怒为蓝颜”的性格。萧家大姐为情人谋反而死,萧家二姐为丈夫谋反而死,就连萧绰自己也不能免,她与韩德让的特殊关系人人可见。涿州刺史耶律虎古,因对韩德让无礼,韩德让竟然当庭将耶律虎古击死。一向以执政严明,在国内推行杀人偿命制度的萧绰眼睛一闭,硬是就当没看见。可同样,大将胡里室在马球赛上将韩德让撞下马,萧绰大怒,立刻就将胡里室斩首示众。唉,这真不是普通的偏心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1)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2)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3)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4)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5)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6)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7)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8)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1)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2)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3)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4)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5)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6)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1)东汉邓绥以退为进(2)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3)东汉邓绥以退为进(4)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5)东汉邓绥以退为进(6)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7)东汉邓绥以退为进(8)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