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批評於丹   》 第4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4)      李悅 Li Yue

  於丹教授也引用了《大宗師》中的這段著名的論述: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翛然而往,其入不距。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於丹教授在其書的第55頁將這段話譯成如下白話: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出生了他不欣喜,死去也不拒絶。無拘無束地來,無拘無束地走而已。他不會忘記自己從哪裏來,也不會追求自己要去的歸宿。有事就欣然接受,忘記生死,歸於自然。他不會因為心智的欲求而損壞天道,也不會有意做什麽去輔助天然。
  可惜的是於丹教授在譯成白話文時,犯了好幾處不該犯的錯誤。於丹教授譯的第一句就錯了,她將“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譯成:“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其實“不知說生”是“不知道喜悅生存”之意,“生”在這兒不能當“生命”講,應該當“生存”講。同樣“惡死”中的“惡”,是“憎惡”之意,沒有“害怕”的意思。“其所不欣,其入不距”是說“出生到世間不欣喜,進入死亡境界也不抗拒。”而“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說對於生命歡喜地接受,失去生命就回歸了自然。不是於丹教授所講的“有事就欣然接受”,“受”在這兒指的是“受生”,也就是“接受生命”,而不是什麽別的事。而“忘”在這兒不能當“忘記”講,要當“失”來講,就是“失去生命”之意,不是於丹教授所講的“忘記生死”。還是我將這幾句串在一起講一遍吧。這段話應譯成“古時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悅生存,不知道厭惡死亡。他出生到世間並不喜悅,進入死亡之境也不抗拒。他衹是無所拘束去,無所拘束地來罷了。不忘記他來自何處,不探求死亡的歸宿。他對於生命歡喜地接受,失去生命就回歸自然。這稱為不用心智損害道,不用人力去幫助天,這樣就叫作真人。”
  講到真人,於丹教授又寫道:
  莊子藉助真人,表達了對於死亡的一種態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絶不找死。
  這“絶不找死”純屬於丹教授編造出來的。“真人”並沒表達出這一態度。
  接下來於丹教授說:
  在生命長河中,儒傢與道傢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儒傢的姿態是烈士,道傢的姿態是高士。
  儒傢講仁人志士可以“殺生而取義”,可以捨去自己的生命而維護一個大的道理。
  這是於丹教授的無根據之談。儒傢從表面上是講“成仁”與“取義”,但從實踐上來看,有幾個儒傢人物“殺生而取義”了?所以魯迅先生說我們中華民族缺少捨身取義的人,而那些儒傢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卻被魯迅稱之為“作戲的虛無黨”。魯迅的老師章太炎先生一語就指出儒傢道統的弊端,他說:“儒傢之病,就在於以富貴利祿為心。”
  接着,於丹教授寫道:
  其實,中國人在對待生死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以屈原為代表,一種以司馬遷為代表。
  這兩種對待生死的態度與《莊子》無關,《莊子》從來沒講過這樣兩種對待生死的態度。還有,中國人對待生死的態度有多種,怎麽能說“往往表現出兩種”呢?於丹教授有什麽根據?做過這方面的調查和統計嗎?我看中國多數人的態度往往是:“好死不如賴活着”,“寧當太平犬,不當亂世人”。
  再往下寫,於丹教授又出現“飛來之筆”了,用很長的篇幅談論起“輕生”的話題,這與《莊子》有關係嗎?《莊子》提到“輕生”了嗎?莫非於丹教授把她能知道的故事都拿來變成《莊子》心得?《莊子》心得莫非是於丹教授收集個人言論的檔案袋?
  我該說什麽好呢?
  還是批評於丹教授的第七個心得吧!於丹教授的這一心得是“堅持與順應”。
  於丹教授寫道:
  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因而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