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董 收藏之旅   》 第44節:爐有宣德分真偽 石霜寺佛濟衆生(1)      廖文偉 Liao Wenwei

  爐有宣德分真偽
  石霜寺佛濟衆生
  劉嚮朝亦藏有一隻香爐,它可是這位從政多年而剛剛涉足收藏的劉主任的珍藏。
  劉嚮朝回憶當時的情景,古玩商販給他送來兩件東西,皆為香爐,一為鉢式瓷香爐,一為銅製三足橋耳香爐。銅製三足橋耳爐底部有大明宣德年製造的款字,是古玩收藏界稱之為宣德爐的那種銅香爐。
  宣德爐名聲很響,據說宣德年間(1426-1435)共鑄造三批,每批1100衹。但亦有報刊雜志稱歷史學家考證的結果略多於此數,而且當年是僅供於皇宮使用,皇城外是絶無此物的。到此為止也便罷了,典籍記載,宣德爐皆為"風磨銅"使用失蠟法鑄造,此銅雜有貴重金屬,又經反復冶煉多次,因而銅質優良,色澤凝重。這種"宮爐",明代即為收藏傢夢寐以求之尤物,歷經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在歷史長河中幸免於沒頂之災的便罕之又罕了。
  由於宣德爐的名貴和珍稀,明清時期即已成為收藏傢的寵物,仿製之風隨之日長。目前市面上所見"宣德爐",最好的是明代所仿,次等的為清代早中期所仿,晚清民國年間仿造的宣德爐已經粗製濫造,幾乎引不起收藏傢的興趣。更有甚者,近年收藏熱潮高漲,唯利是圖者自然不會放過"宣德爐",於是全國各地"宣德爐"滿天飛,收藏人士不屑一顧。
  劉嚮朝面前這衹"宣德爐",重量壓手,包漿渾厚,銅質橙黃,其造型圓渾大方,小而有霸氣,顯然是明末清初或清早期之物。雙方幾番討價還價,劉嚮朝買下了。
  瓷質鉢式爐則似新似舊,徐樹仁、鬍立文皆趕去"會診",都說不準其新舊。今日古玩作舊,也即將新製造的器物做出古舊的模樣,其技法已日漸一日的"尖端",據說故宮博物院的專傢亦曾上過古玩商販的大當,何況民間收藏愛好者們?
  "包你們是舊東西!"古玩商販口氣很硬,並且講述了從哪裏哪裏、如何如何收尋來的過程。末了他加上一句:"如假包退!"
  "那好,如果經過專傢鑒定,確實是新仿造的,你包退。"劉嚮朝說完,想了想,又加上一句:"口說無憑,立字為據。怎樣?"
  "好,立據就立據。"古玩商販沒有猶豫,當場立下字據。
  這件瓷爐,經過相關人士鑒定,果然是近些年仿製的古器。
  劉嚮朝還有兩件藏品是他很珍愛的。
  其一為醴陵窯水牛形筆架水盂。這是小巧的文房用具,造型很有些意味。其形為一臥牛,反首回顧,其腿腳和尾誇張成筆架,而牛腹則為水盂。這件水牛筆架水盂僅用黑紅二色,黑色刷噴,有深淺之分,學術上稱之為素三彩。工藝不能說精細,但造型和盂、架結合皆有小巧,不可謂不是別具一格的創見。
  其二為臥狗形筆架。其造型為一小狗溫順的趴臥姿態,說搖尾乞憐也好,說俯首貼耳也罷,總之是一種分外的溫順神情。巧在用色,狗為翠藍色,狗趴臥在石上,石為藍紫色,清豔但協調,賞心悅目。這種筆架既可當小玩具,又是小巧的文房用品。
  毋容置疑,這也是醴陵窯産品,與臥牛筆架水盂一樣,産自民國年間,今日已別無分店了。
  使用毛筆的年代,筆架,也稱筆山、筆擱的文具,與水盂、水丞一樣,都是文房不可或缺的器物,今日已成文化遺存。人說翰墨飄香,這香,怎能沒有它們的一份?
  這三個人,徐樹仁、劉嚮朝、鬍立文,對於佛前繚繞的香煙,也是分外的景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寫在《收藏之旅》前面的幾句話第2節:初上收藏漫漫路 不識緙絲祝壽圖(1)
第3節:初上收藏漫漫路 不識緙絲祝壽圖(2)第4節:諸升墨竹方入室 又迎戴熙山水來(1)
第5節:諸升墨竹方入室 又迎戴熙山水來(2)第6節:諸升墨竹方入室 又迎戴熙山水來(3)
第7節:石上牡丹爭富麗 鐵筆妙手字亦香第8節:母子圖前讀仇英 一驚一喜話傳承(1)
第9節:母子圖前讀仇英 一驚一喜話傳承(2)第10節:幾度春風吹又去 別時容易見時難(1)
第11節:幾度春風吹又去 別時容易見時難(2)第12節:幾度春風吹又去 別時容易見時難(3)
第13節:鋤下險救漢時鏡 鋤下險救漢時鏡第14節:錦綉八哥投新主 五彩翠鳥別舊居(1)
第15節:錦綉八哥投新主 五彩翠鳥別舊居(2)第16節:四進四出黃金洞 銅人圖像出山衝(1)
第17節:四進四出黃金洞 銅人圖像出山衝(2)第18節:四進四出黃金洞 銅人圖像出山衝(3)
第19節:萬般劫難逃九死 喜逢知己要新生(1)第20節:萬般劫難逃九死 喜逢知己要新生(2)
第21節:孔廟階前三嘆喟 尼山信牌走湘中(1)第22節:孔廟階前三嘆喟 尼山信牌走湘中(2)
第23節:小心覓得老信札 大意失卻老招牌第24節:鈎沉歲月憑古籍 空山何處覓斯人(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