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 第44节:民族品牌(10)      凌志军 Ling Zhijun

  这笔钱在更大范围里也拥有不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资本与人"的首次结合。在此之前,中关村的资金都是投给技术的,技术的开发者无关紧要。现在,王志东所以能够得到投资,完全因其本人,当时他甚至还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打算做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关村,"风险投资"的概念几乎不存在,而段永基在追求公司利益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开启了我们国家"风险投资"历史的第一页。
  中关村的新革命无可挽回地改变了时代的天平。大有深意的是,中国人一边反抗硅谷的电脑,一边拥抱硅谷的精神,"民族品牌"保卫战并不妨碍他们模仿西方公司,所以王志东的所谓"四原则"能够很快变成现实。新公司叫做"四通利方"。四通董事会批准的这笔钱,在王志东看来,已经足以让他越过原始积累阶段。但是他们还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所忽视的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同意四通的全部投资在新公司中占有79%的股权,王志东仅仅凭借他的技术占有其余部分。王志东本人出任公司总经理,并且建立起"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治理结构。
  1994年1月"四通利方"的牌子挂在中关村南街上,政府工商局的登记名册表明这是一家股份合作公司。当时中关村里以"股份制"自诩的公司超过百家,只有这一家与众不同。它所包含的某些因素--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产权关系、创业者拥有股权、技术和知识可以像金钱一样计算出价值、风险投资、合伙制、股东权利、经营者和董事会的治理结构,这一切使它成为当时中关村3769家企业中第一家真正具有硅谷味道的公司。从这时起,又过了大约3年,王志东真的从硅谷引来"风险投资",购进北美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网",组建"新浪",又经3年努力将"新浪"送上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那就不仅仅是"硅谷味道",如他本人所说,是"百分之一百的硅谷公司"了。
  180第十二章分裂之家--科学提供燃料,商业才是发动机。
  如果说王志东和杨元庆为一代新人赢得尊敬,那么有一些古老且颇具中国特点的行为方式,则给中关村增添了另外一种色彩,并且成为它的传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关村的开拓者一直把美国加州硅谷当做榜样,刻意模仿,但是我们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看这一辈的崛起历程,却可以清晰地感到太平洋两岸有巨大差别。在美国西部的开拓史上,总是法律在前,建设在后。但是中国的进程大相径庭。这个国家在过去十几年里之所以能够大步前进,最大的奥秘就是自行其是。这不是因为没有法律,而是因为他们不仅不能从旧的法律体系中得到鼓励和帮助,而且还处处感到被束缚与被压抑。中关村的开拓者们,基本上是依靠彼此间的友谊、信誉、非正式的承诺。从1980年开始,他们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干了8年。从1988年开始,他们仅仅依据政府颁行的"18条政策"根据1994年的一份官方调查,国务院赋予北京试验区的18条优惠政策中,至少有7条11款并未落实。,又干了7年。即使在我们这个并不在乎法律的国家,以如此少的条文来管理如此急剧成长的一个地区,也是非常罕见的。
  这多少说明了为什么中关村会有那么多的混乱、争夺甚至丑闻,法官也无法给予一个公正的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公正的规则可以依据。在这个时期,中关村甚至没有出版过任何关于法规的书籍,保存至今浩如烟海的政府会议记录表明,官员们在这方面的话题也少得惊人。那些研究中关村历史的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承认,那是一个法律的混沌时代,以致他们无法写出一篇论文来分析当时情况。80年代整个中国流行的一句口号是,"遇到绿灯抢着走,遇到红灯绕着走",中关村也是一样,只不过"走"得更聪明,更肆无忌惮。这里的做事方式是建立在不成文的习惯基础上,而非法规。有如邓小平说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其中逻辑显然不是砸碎石头、削高填低,而是绕开种种障碍和陷阱,以免被淹没其中。对于这样一种局面,我们与其说是源自"中国式的混乱",倒不如说是源自"中国式的秩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前言(3)
第4节:试验区(1)第5节:试验区(2)第6节:试验区(3)
第7节:试验区(4)第8节:试验区(5)第9节:试验区(6)
第10节:试验区(7)第11节:试验区(8)第12节:试验区(9)
第13节:试验区(10)第14节:试验区(11)第15节:试验区(12)
第16节:转变的年代(1)第17节:转变的年代(2)第18节:转变的年代(3)
第19节:转变的年代(4)第20节:转变的年代(5)第21节:转变的年代(6)
第22节:转变的年代(7)第23节:转变的年代(8)第24节:转变的年代(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