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傳 》
第44節:第二十四章 舉世風行天下誰人不識君(1)
冷夏 Leng Xia
辛磊 Xin Lei
第二十四章 舉世風行天下誰人不識君
獲得諾貝爾奬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從來沒有一個作傢的作品,能像查良鏞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迎。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形容查良鏞及其武俠小說的廣泛影響。事實也的確如此。
香港、臺灣、大陸自不必說,除此之外,東南亞、歐美等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有數目可觀的“金庸迷”。
同時,查良鏞的武俠小說獲得的是最廣泛的讀者群:無論文人、還是商人或科學家或政治傢,無論大學教授、還是中學生,可以說不分職業和文化程度,都有“金庸迷”。換句話說,從獲得諾貝爾奬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都有“金庸迷”。
於是有人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恐怕衹有兩位作傢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傢喻戶曉,真正做到了寫盡中國的人生,那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及查良鏞的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是中華文學的獨特品種。一般而言,不懂中文、不諳中國文化卻又要讀武俠小說,被認為是不可想像的。但查良鏞又是一個例外。由於武俠小說的魅力,他的作品又被譯為多種文字,以滿足不懂中文的國外“武俠迷”們的渴望。
在印尼,有許多不會華語的印尼土生華人以及印尼土著,都是武俠小說的熱心讀者,都是“金庸迷”。這當中,印尼的大多數官員與平民一樣熱衷武俠。
早在五六十年代,港澳東南亞大興武俠小說時,印尼街面除了售賣港版查良鏞武俠小說小册子外,各報章更是翻譯成印尼文進行連載。其後,又有印尼版單行本接連出版,銷路甚佳。
對查良鏞武俠小說的癡迷、熟悉,印尼人也不遜於華人,甚至不少人別有一番獨特見解。翻譯《射雕英雄傳》的燕·威查雅便分析得頭頭是道:“金庸是個武俠小說之王。在他十餘部聞名全球的小說中,很難說出哪一部是他最好的作品。也許《神雕俠侶》是最熱鬧的一部,《倚天屠竜記》最為緊張,《天竜八部》最為復雜,《雪山飛狐》最為感人,而最美麗且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要算是《射雕英雄傳》了。”
當然,印尼與中國同屬亞洲,地理、文化相近,所以印尼人能讀懂中國的武俠小說倒也並非意外。常常有人奇怪:查良鏞這樣的大師既沒有産生於大陸,也沒産生於海峽對岸的臺灣,怎麽偏偏産生於大陸、臺灣之間的“文化沙漠”——香港?
這不失為一個有趣的話題,個中原因研究者不妨細細探究。循着這個話題,同樣有趣的發現是:查良鏞小說起於香港,發散至兩岸,而且,更廣泛的讀者群及真正的研究者,其實在大陸和臺灣。
當然,無論最初讀到查良鏞小說還是開始對查良鏞的研究,時間上,臺灣都遠遠早於大陸。
查良鏞作品進入臺灣,一樣是由盜版作“開路先鋒”的,直到1979年9月纔由遠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查良鏞授權的《金庸作品集》。
遠景出版社的社長是年輕有為的出版人瀋登恩。更早的時候,極具眼光的瀋登恩便取得了查良鏞武俠小說的臺灣版權。瀋登恩“深信這套武俠小說的出版,將開拓中國小說的新境界,為出版界樹立一塊新的里程碑。”
事實上,查良鏞作品的正式出版的確成為臺灣文壇的一大盛事。
遠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第一部《快客行》的日期為1979年9月10日,而這之前的9月7日起,臺灣報界便先熱鬧了起來,並由臺灣的兩大民營報紙《聯合報》與《中國時報》上演了一場“刀光劍影”的“爭奪戰”。
9月7日,《聯合報》副刊闢出十一欄篇幅開始連載附有插圖的查良鏞的《連城訣》,並配以《金庸:武俠文壇的奇人》為題的“編者按”進行推介;同時刊出的是思兼的《俠骨柔腸話金庸》和《金庸論武俠小說(語片)》,陣勢頗大。“編者按”特別強調:《連城訣》衹是第一部,今後將陸續連載查良鏞的力作。多年來一嚮不登武俠小說的《聯合報》,此番為查良鏞破例,足見查良鏞小說的魅力。
僅僅一日之隔,9月8日,《聯合報》“聯合副刊”的老對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更闢出十八欄篇幅,隆重推介查良鏞及其作品。《中國時報》連載的是《倚天屠竜記》,除“編者按”外,還有聞鏞的《結客四方知己遍——倚天屠竜記金庸》、羅竜治的《記俠之泰鬥金庸》及孟子的《金庸的“人性尊嚴”》三篇配合文章,陣勢不弱於《聯合報》。
傳媒因查良鏞而“開戰”,令“觀戰”的“金庸迷”大叫過癮。這也成了小說傳播中最為精彩的一幕!
由於東南亞各國均有華人僑居,再加上各國也有本國的武術和技擊的傳統,所以,查良鏞的武俠小說除在香港、臺灣、大陸風靡外,也風靡於整個東南亞。除了中文版查良鏞小說在東南亞地區廣泛流傳外,金庸小說也被譯為印尼文、越南文和泰國文等。
20世紀60年代後期,《笑傲江湖》在《明報》連載時,越南有20多傢中文、越文和法文報紙也同時連載。
在印尼,50年代與60年代港版的查良鏞武俠小說的小册子,在各報攤上都有出租或出售。由於讀者多,書不夠,許多書攤將它重抄油印成小書,一樣搶手。此外,查良鏞小說也被大量譯成印尼文或連載或出單行本,港臺武俠片也助長了印尼華人以及土著人對武俠小說的興趣。據印尼《時代》雜志介紹,印尼許多長官都是武俠小說迷和武俠片迷。為了增加小說銷路,出版商有時采用電影海報作為武俠小說的封面,像重版的《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就是兩個例子。
較之港澳臺及海外“金庸迷”來說,為數衆多的大陸“金庸迷”算是“後來者”。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50年代至70年代,大陸除去一些中共高層人物,老百姓全不知道香港有個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這一情形直到70年代末纔得以改變。所以,如果不計民間渠道的流傳,大陸讀者對查良鏞的認識,應從1980年當時十分熱門的廣州《武林》雜志連載《射雕英雄傳》纔開始。
自此,查良鏞武俠小說便在大陸掀起一股股熱浪,至今風靡不衰。
正如誰也估計不出查良鏞武俠小說到底有多少讀者一樣,查良鏞作品在大陸究竟印行了多少,自然也永遠是個未知數。惟一一個確切數字是1985年:當年度總共銷售了四千多萬册!這是國傢出版局局長親口對查良鏞說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1) | 第3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2) | 第4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3) | 第5節:第二章 與書為伍 八歲開始讀武俠 | 第6節:第三章 文章惹禍 被聯合高中開除 | 第7節: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學(1) | 第8節: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學(2) | 第9節:第五章 進大公報 身無分文走香江 | 第10節:第六章 北上求職 垂頭喪氣返香港(1) | 第11節:第六章 北上求職 垂頭喪氣返香港(2) | 第12節:第七章 新晚報裏 常與梁羽生對弈 | 第13節:第八章 偶試身手 書劍恩仇露鋒芒(1) | 第14節:第八章 偶試身手 書劍恩仇露鋒芒(2) | 第15節:第九章 文壇佳話 三劍客彩筆爭輝(1) | 第16節:第九章 文壇佳話 三劍客彩筆爭輝(2) | 第17節:第十章 雪山驚天 射雕奠宗師地位 | 第18節:第十一章 編導電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1) | 第19節:第十一章 編導電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2) | 第20節:第十二章 自立門戶 八萬港元創《明報》(1) | 第21節:第十二章 自立門戶 八萬港元創《明報》(2) | 第22節:第十三章 經營慘淡 自撰小說撐報業(1) | 第23節:第十三章 經營慘淡 自撰小說撐報業(2) | 第24節:第十四章 傾力報道 逃亡潮帶旺《明報》(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