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44节:千里走联大(10)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对于这一点,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文学院历史系的黄清亦有同感,他在《联大生活散记》里写道:"西南联合大学因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拥有许多名教授,如华罗庚、郑天挺、闻一多、刘文典、金岳霖、朱自清等。据传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怪癖气,其中尤以刘文典的传说最多,但是我所见过而且谈过话的许多教授,包括刘文典先生在内,似乎都是平易近人,一点权威架子也没有。刘先生因为和我叔父朱问东同是烟客,因而两人常在一起吸食,吸罢就聊天,我也参加聊,觉得他的确渊博而无自满的表现。"
  而在西南联大毕业生何兆武的《上学记》里,刘文典的形象则更为丰满:"我听说刘文典是清朝末年同盟会的,和孙中山一起在日本搞过革命,非常老资格,而且完全是旧文人放浪形骸的习气,一身破长衫上油迹斑斑,扣子有的扣,有的不扣,一副邋遢的样子……西南联大的时候,刘先生大概是年纪最大的,而且派头大,几乎大部分时间都不来上课。比如有一年教温李诗,讲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是门很偏僻的课,可是他十堂课总有七八堂都不来。偶尔高兴了来上一堂,讲的时候随便骂人,然后下次课他又不来了。按说这是不应该的,当时像他这样的再找不出第二个,可他就这个作风。"
  "可他就这个作风",真是一语中的!刘文典能够至今生动地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除了曾经痛斥过蒋介石之外,大多数的精彩都停留在西南联大期间。那种超然物外的魏晋风骨,令人回味无穷。
  炮火下"最轰动"的演讲
  目前世人对于刘文典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八辑上的《刘文典传略》一文。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刘文典一生颇为详尽、可靠的文字。在谈到刘文典的西南联大生活时,这篇文章写道:
  由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中原沦陷,西南告紧,祖国处于危急存亡关头。敌占区人民,生活在日寇铁蹄蹂躏之下;大后方人民在蒋介石反动统治下,也是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我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志士仁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身抗日救亡的行列。刘文典由于经受生活变故的折磨,思想上有些消沉,除了教学之外,整天躲在小屋里,读读诗词以消磨时日,甚至吸阿芙蓉以求精神上的麻醉。脱离群众,脱离现实,这样的精神状况,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这套丛书组织社会各界精英撰写,应该说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可以说,如今人们对于刘文典后期生平的评价,多采纳这一看法。但是,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先看刘文典的思想状况。在"经受生活变故的折磨"后,刘文典千里颠簸,到了西南联大。这时候,可能是有一些厌倦了战乱与波折的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学术抱负,在云南稍稍安定以后,就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内心酝酿已久的学术研究计划。"始则整理旧稿,就《庄子》一书与日本之武内义雄、狩野直喜交战,幸胜过之;继则在《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与前人竞争,尝以战绩示寅恪先生,极承嘉许,为拙作制序,以为'可匡当世之学风'。近来拟治《佛国记》,惜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所刊善本无法购求,乃未动手,计算四年的成绩不过此区区耳。"7 这分明是一份雄心勃勃、豪气干云的学术研究蓝图,甚至依然保持着要与国内外学人一较高下的豪情,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刘文典的思想是消沉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第4节:朋友胡适之(1)第5节:朋友胡适之(2)第6节:朋友胡适之(3)
第7节:朋友胡适之(4)第8节:朋友胡适之(5)第9节:朋友胡适之(6)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第11节:朋友胡适之(8)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第20节:痛斥蒋介石(2)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第23节:痛斥蒋介石(5)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