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44節:論書札記(1)
啓功 Qi Gong
論書札記
前言
古代論書法的文章,很不易懂。原因之一是所用比喻往往近於玄虛。即使用日常所見事物為喻,讀者的領會與作者的意圖,並不見得都能相符。原因之二是立論人所提出的方法,由於行文的局限,不能完全達意,又不易附加插圖,再加上古今生活起居的方式變化,後人以自己的習慣去理解古代的理論內容,以致發生種種誤解。
比喻的難解,例如"折釵股、屋漏痕",大致是指筆劃有硬折處和運筆聯綿流暢,不見起止痕跡的圓渾處。"折釵股"又有作"古釵腳"的,便是全指圓渾了。用字尚且不同,怎麽要求解釋正確呢。
又例如:古代沒有高桌,人都席地而坐,左手執紙捲,右手執筆,這時衹能用前三指去執筆,有如今天我們拿鋼筆寫字的樣式,這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繪畫中見到很多。後人衹聽說古人用三指握管,於是坐在高桌前,從肘至腕一節與桌面平行,筆桿與桌面垂直,然後用三指尖捏着筆桿來寫,號稱古法,實屬誤解。
諸如此類的誤解誤傳,今天從種種資料印證,舊說常有重新解釋的必要。啓功幼年也習聞過那些被誤解而成的謬說,也曾試圖重新做比較近乎情理的解釋,不敢自信所推測的都能合理,至少是尋求合乎情理的探索。發表過一些議論,刊在與一些同好合作的《書法概論》中,嚮社會上方傢求教。從這種探索而聯繫起對許多誤傳的剖析,有時記出零條斷句,隨時寫出,沒有係統。案頭偶有花箋,順手抄錄,也沒想到過出版。
近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朋友從鼓勵的意圖出發,將要把這個小册拿去影印出版,使我在慚愧和感激的心情下有不得不做的兩點聲明:一是這裏的一些論點,衹是自己大膽探索的淺近議論,並沒想"執途人以強同"。二是凡與傳統論點未合處,都屬我個人不見得成熟的理解,如承糾正,十分感謝。
或問學書宜學何體,對以有法而無體。所謂無體,非謂不存在某傢風格,乃謂無某體之嚴格界限也。以顔書論,多寶不同麻姑,顔廟昌不同郭廟。至於爭坐、祭侄,行書草稿,又與碑版有別。然則顔體竟何在乎,欲宗顔體,又以何為準乎。顔體如斯,他傢同例也。
寫字不同於練雜技,並非有幼工不可者,甚且相反。幼年於字且不多識,何論解其筆趣乎。幼年又非不須習字,習字可助識字,手眼熟則記憶真也。
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於是自己一生,衹能作此一名傢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也。或問時人之時,以何為斷。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見其書寫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