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憶往述懷 》
第44節:談東方文學
季羨林 Ji Xianlin
談東方文學
一
近幾年來,在廣大的讀者中間,特別是在文學愛好者中間,更特別是在愛好文學的青年中間,對東方文學的愛好日益強烈。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值得祝賀的事情。這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也算是一個東方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出於對東方文學的偏愛纔有這樣的意見,而是因為為了糾正過去的偏頗,讓中國的外國文學愛好者能夠全面地理解外國文學,達到藉鑒的目的,更好地創造我們自己的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新文學,我纔熱誠贊頌這種新風。
為什麽說是糾正過去的偏頗呢?我說的偏頗是指擡高西方文學,貶低東方文學。衹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實事求是地看一看,誰都承認這種偏頗是存在的。在一些文章中,特別是在一些談話或講演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讀到一些有意無意貶低東方文學的論調,特別是在個別的在文學界比較負責的同志們的言論中,有這樣的意見,其影響更大,更有害。我並不想提倡"東風壓倒西風",我衹是想給東西方文學各以其應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讓讀者們真能兼容並蓄,吸取必要的營養,如此而已。
回顧一下將近一百年來中國介紹外國文學的歷史,是頗有啓發的。林紓介紹的外國文學幾乎全是西方文學,其中並無深奧不測的原因:林紓自己,我想並不一定有什麽明確的東西方的概念,衹是同他合作的人都是通英法文的,林紓必須仰仗這些人才能翻譯,其結果就是他所介紹的都是通過英法文而譯出來的西方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林紓在天之靈有福了,我們直到今天還要感謝他。
到了魯迅時代,情況有了改變。魯迅自己對文學有明確的界限,他的界限與其說是東方和西方,毋寧說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而被壓迫者偏偏多在東方。魯迅希望被壓迫者能發出聲音,中國在當時也是沒有聲音的,所謂"無聲的中國"者便是,印度的聲音也不多。魯迅希望這些沒有聲音的民族發出聲音,並且讓這聲音昭告世界,震聾發聵,讓被壓迫者都能挺起身來,艱苦鬥爭,求得解放。因此他介紹的文學不限於東方,衹要是被壓迫者他全希望介紹,當然東方也包括在裏面。我認為,魯迅在介紹外國文學方面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魯迅的精神不朽了。我不說魯迅在天之靈,因為他是不信這一套的。直到今天我們還蒙受其利,直到今天我們也都感謝他。
解放以後,介紹外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三十五年以來,我們做了大量的翻譯、介紹、研究、闡釋的工作,成績輝煌,遠邁前古。介紹的作品,既有西方也有東方,既有古代也有現代。這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外國文學研究的水平,大大地擴大了外國文學愛好者的眼界,對建設精神文明有極大的裨益。
但是,美中也有不足,主要是對東方文學的介紹還不夠普遍,不夠深入。在這個領域內,不論古代或是近現代,都有不少的空白點。嚴格一點說,我們的讀者對東方文學還沒有看到全貌,對東方文學的價值還不能全面評價。其影響就是中國人民對第三世界國傢人民的思想與感情,憧憬與希望,都缺乏實事求是的瞭解,從而影響了我們之間思想交流和友誼增長,也可以說是不利於我們的團结。
特別是在某一些同志心目中那種鄙視東方文學的看法,更不利於東方文學的介紹與研究。我不願意扣什麽帽子,但如果說這些同志還有點歐洲中心論的殘餘,難道還不能算是恰如其分嗎?
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同志們,並不一定都精通東方文學,"東方"這個詞兒,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其廣無垠,民族、語言、宗教、哲學,各不相同,歷史長短也大相徑庭,文學造詣當然更是懸殊極大,誰也無法全部瞭解其文學成就,再加上我們介紹不夠,衹是給讀者以一斑,而沒能給他們以全貌,産生這樣的誤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理解並不是一切,我們要糾正錯誤的理解,加深正確的理解。能胜任偷快地做這種工作的衹有研究東方文學的同志們自己。我知道,這方面的同志們正在努力,成果一天比一天增加,成績一天比一天昭著。但茲事體大,决非一朝一夕,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一蹴而就的。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還要等待。眼前編選的這一部《東方文學作品選》就可以說是在這方面一個努力的表現。
我祝賀這一部書的出版,我希望它能夠給東方文學愛好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給那極少數還懷偏見的同志們提供一個衡量的標準。我希望這一部書帶着我的和我們的祝賀走嚮廣大讀者群中去。
二
1978年以來,我們介紹東方國傢的文學作品日益增多。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受到全國外國文學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介紹得不很平衡,有的國傢介紹得多,有的國傢介紹得少。這很容易給讀者一種不正確的印象,以為介紹作品少的國傢,優秀的值得嚮我國介紹的作品不多。事實當然不是這個樣子。這種現象之所以産生,主要是由於我國研究東方文學的人才按國別來說,不夠平衡。其中有一些國傢,至今還基本上是一個空白點,你能說這些國傢根本沒有文學嗎?
我們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就屬於介紹得少的國傢。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同今天巴基斯坦所在的地區有過頻繁的文化、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等方面的交流關係。這種交流對雙方都起了有益的作用,它豐富了彼此的文化,加深了彼此的瞭解,為今天我們兩國根深蒂固的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從文學交流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的介紹工作是做得很不夠的。我們中國人民,其中包括外國文學的研究者,渴望瞭解巴基斯坦的文學,可是能讀的書卻少得可憐,介紹的作傢也同樣少得可憐。除了伊剋巴爾和新近去世的費茲兩位大詩人之外,我們熟悉的巴基斯坦作傢就不多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最近,北京大學東語係和其他單位共八位研究巴基斯坦烏爾都文學的同志群策群力,編譯這一本短篇小說集《人販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說句誇大的話,這本書真成了大旱中的雲霓。我相信,它一定會受到廣大中國讀者的歡迎。
這本書一共翻譯了巴基斯坦二十一位烏爾都文作傢的短篇小說四十一篇。僅僅根據"前言"就可以看出介紹的內容是多麽豐富,介紹的範圍又是多麽廣阔。這些作品好像越過了千山萬水,把我們的心從赤縣神州,帶往清真之國。我們仿佛置身於巴基斯坦人民中間,不但是今天的巴基斯坦人民,而且是現代史上的巴基斯坦人民。我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憂愁而憂愁,為他們的熱愛而熱愛,為他們的憎恨而憎恨。殖民主義者的壓迫,反動統治者的剝削,我們仿佛都親身感受到了,勝利的喜悅,正義的伸張,我們也仿佛體會到了。我們真是同巴基斯坦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我們的心挨得更近了,我們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空間的距離不但不能阻隔我們,而且正相反,它把我們聯繫得更緊密。原來中國人民對巴基斯坦人民雖有深厚的感情,但這感情有時總感到有點渺茫,不夠具體。現在有此一册在手,捧讀之餘,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一下子具體起來了,具體到能看得見,摸得着。巴基斯坦人民的聲音,我們能聽到;巴基斯坦人民的笑顔,我們能看到。這一本書從小處看,彌補了我們介紹外國文學工作中的缺憾;從大處看,它一下子變成了一支神杖,縮短了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如處一室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說,我們應該誠摯地感謝本書的譯者們,難道還有什麽人會反對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生命的價值 | 第2節:我們面對的現實 | 第3節:談老年(1) | 第4節:談老年(2) | 第5節:養生無術是有術 | 第6節:回頭看看(1) | 第7節:回頭看看(2) | 第8節: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 第9節:一寸光陰不可輕 | 第10節:希望在你們身上 | 第11節:三思而行 | 第12節:園花寂寞紅 | 第13節:人間自有真情在 | 第14節:老馬識途 | 第15節:珍愛大自然 | 第16節:走嚮天人合一 | 第17節:我的嬸母 | 第18節:我的妻子 | 第19節:回憶 | 第20節:寂寞 | 第21節:爽朗的笑聲 | 第22節:毀譽 | 第23節:談禮貌 | 第24節:漫談撒謊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