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各自的朝聖路 》
第44節:讀《務虛筆記》的筆記5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在《務虛筆記》中,史鐵生對命運之偶然性的研究有了更加自覺的性質。命運之對於個人,不衹是一些事件或一種遭遇,而且也是他在人間戲劇中被分配的角色,他的人生的基本面貌。因此,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命運即人。基於這樣的認識,史鐵生便格外註意去發現和探究生活中的那樣一些偶然性,它們看似微不足道,卻在不知不覺中開啓了不同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不同的人間角色。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把這樣的偶然性命名之為人物的"生日"。不同的"生日"意味着人物從不同的角度進入世界,角度的微小差異往往導致人生方向的截然不同。這就好像兩扇緊挨着的門,你推開哪一扇也許純屬偶然,至少不是出於你自覺的選擇,但從兩扇門會走進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去。
小說以一個回憶開頭:與兩個孩子相遇在一座古園裏。所有的人都曾經是這樣的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人世間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迥然相異的命運都是從這個相似的起點分化出來的。那麽,分化的初始點在哪裏?這是作者的興趣之所在。他的方法大致是,以自己的若幹童年印象為基礎,來求解那些可能構成為初始點的微小差異。
例如,小巷深處有一座美麗幽靜的房子,傢住灰暗老屋的九歲男孩(童年的"我")對這座房子無比憧憬,在幻想或者記憶中曾經到這房裏去找一個同齡的女孩,這是作者至深的童年印象,也是書中反復出現的一個意象。如果這個男孩在離去時因為彎身去撿從衣袋掉落的一件玩具,在同樣的經歷中稍稍慢了一步,聽見了女孩母親的話("她怎麽把外面的野孩子帶了進來"),他的夢想因此而被碰到了另一個方向上,那麽,他日後就是畫傢Z,一個迷戀幻象世界而對現實世界懷着警惕之心的人。如果他沒有聽見,或者聽見了而並不在乎,始終想念着房子裏的那個女孩,那麽,他日後就是詩人L,一個不斷追尋愛的夢想的人。房子裏的那個女孩是誰呢?也許是女教師O,一個在那樣美麗的房子裏長大的女人必定也始終沉溺在美麗的夢境裏,終於因不能接受夢境的破滅而自殺了。也許是女導演N,我認識的女導演已近中年,我想像她是九歲女孩時的情形,一定便是住在那樣美麗的房子裏,但她從母親那裏繼承了堅毅而豁達的品格,因而能夠冷靜地面對身世的沉浮,終於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女人。然而,在詩人L盲目而狂熱的初戀中,她又成了模糊的少女形象T,這個形象最後在一個為了能出國而嫁人的姑娘身上清晰起來,使詩人倍感失落。又例如,WR,一個流放者,一個立志從政的人,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呢?作者從自己的童年印象中選取了兩個細節,一是上小學時為了免遭欺負而討好一個"可怕的孩子",一是"文革"中窺見奶奶被鬥而驚悉奶奶的地主出身,兩者都涉及內心的屈辱經驗。"我"的寫作生涯便始於這種屈辱經驗,而倘若有此經歷的這個孩子倔強而率真,對那"可怕的孩子"不是討好而是回擊,對出身的恥辱不甘忍受而要洗雪,那麽,他就不復是"我",而成為决心嚮不公正宣戰的WR了。
作者對微小差異的設計實際上涉及兩種情形:一是客觀的遭遇有一點微小的不同,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二是對同樣的遭遇有不同的反應,也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客觀的遭遇與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有關,對遭遇的主觀反應大致取决於性格。如果說環境和性格是决定一個人的命運的兩個主要因素,那麽,在作者看來,個人對這兩個因素都是不能支配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 | 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 | 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 | 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 | 第8節:孤獨的價值1 | 第9節:孤獨的價值2 |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 | 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 | 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 第13節:守望的角度 | 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 | 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 第17節:名人和明星 | 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 | 第20節:讀書的癖好3 | 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 | 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 | 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