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评说苏东坡   》 第44节:六、东山再起(5)      Kang Zhen

  苏轼就是在这种突变的政治形势当中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此次东山再起的速度竟是如此之快,这由下面这个时间表就可见一斑: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五十岁。
  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即位。
  五月六日,苏轼被任命为朝奉郎、登州知州,官阶七品。
  九月十八日,苏轼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官阶六品。负责朝廷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
  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官阶六品。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五十一岁。
  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官阶四品。
  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阶正三品。皇帝特赐给他官服一套,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辔马一匹。
  从1085年的五月到1086年的九月,短短的十七个月里,苏轼便从一个地处偏远之州的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飞跃了十二个官阶,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苏轼的这次东山再起意义非同寻常,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六品起居舍人,随从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可以参与商议礼乐法度、百官任免赏罚等朝廷事务。这个官职意味着苏轼不仅已经重返朝廷,而且开始占据中央中枢机构中的重要位置,这个位置不仅有机会接近皇帝,而且能够参议朝政,绝非登州知州、礼部郎中所可比拟。
  2?四品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任免百官、整章建制、宽赦俘虏等诏书,可直接参与相关朝政的商议决策。朝廷规定,官员必须经过相关考核方能担任中书舍人。从北宋建国至哲宗时期,免试担任中书舍人的只有陈尧佐、杨亿、欧阳修等三人,苏轼则是第四个。这个官职意味着苏轼开始走向中枢政治的中心。
  3?翰林学士、知制诰,专门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册立皇后、太子的诏书以及与周边国家往来的国书等,较中书舍人更为重要。翰林学士作为皇帝最亲近的政治顾问兼秘书,从中唐以来就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苏轼之前,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并由此升任副宰相。这个官职意味着苏轼距离位极人臣只有一步之遥,意味着苏轼开始成为参与朝政决策、参与国是的核心的"元祐大臣"。
  4?这一年九月一日,司马光去世,宰相的位置空缺。苏轼九月十二日就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这个巧合似乎给苏轼的政敌们传递出一个微妙的信息,他们担心苏轼被任命为宰相,遂于九月二十八日上书皇帝,认为"苏轼文章学问,中外折服",但是"德业器识有所不足",加上以前有讥讽朝政被贬斥的前科,从团练副使的位置提升到现在才一年多一点,如今担任翰林学士,如果论"议论古今,润色帝业,可谓极其任矣",但是不能再加官了!这些人在提醒皇帝,任命苏轼为宰相,辅佐王业,一定要以王安石为戒(语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8脚注原文)。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宋哲宗元祐时期,旧党全面复辟,按理说应该同仇敌忾反对新党,谁知道,旧党阵营内部也矛盾重重,政治派别林立,有的人为了阻止苏轼做宰相,居然拿出新党领袖王安石的例子来类比苏轼,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苏轼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提升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百家讲坛
第1节:康震评说苏东坡序第2节:一、少年成名(1)第3节:一、少年成名(2)第4节:一、少年成名(3)
第5节:一、少年成名(4)第6节:一、少年成名(5)第7节:一、少年成名(6)第8节:二、步入仕途(1)
第9节:二、步入仕途(2)第10节:二、步入仕途(3)第11节:二、步入仕途(4)第12节:二、步入仕途(5)
第13节:二、步入仕途(6)第14节:二、步入仕途(7)第15节:二、步入仕途(8)第16节:二、步入仕途(9)
第17节:二、步入仕途(10)第18节:三、大难临头(1)第19节:三、大难临头(2)第20节:三、大难临头(3)
第21节:三、大难临头(4)第22节:三、大难临头(5)第23节:三、大难临头(6)第24节:三、大难临头(7)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