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四編 民族融合(2)      董耀會 Dong Yaohui

  長城內外民族融合的特點是什麽?
  自秦漢起,匈奴、氐、羌、東鬍、烏桓、鮮卑等各民族不斷來到長城內外,同這裏的漢族交錯雜居,相互交往。漢末魏晉更形成大規模少數民族內遷,形成“關中之人百餘萬口……戎狄居半”的形勢;南北朝十六國紛爭局面的出現和形成與此不無關係。與此同時,大量漢族也被迫或自願進入大漠南北、河西走廊、西域等地,直接變成那裏的匈奴、氐、羌、月氏等民族的成員或與之雜居。長城帶各族之間如鮮卑與匈奴、月氏與匈奴、烏孫與匈奴、樓煩與匈奴、烏桓與鮮卑等民族也由雜居到相互吸收,後經隋唐長期交流通婚的積澱,使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姓氏、語言、服飾、生活習俗等都同當地民族融合為一體,匈奴、東鬍、羌、羯、氐、烏桓、鮮卑等許多民族不見於史乘,它們的絶大多數融合於漢族或同其他民族一起演化成全新的民族實體。兩宋時期長城帶又一次民族大遷徙,突厥、鐵勒、沙陀、契丹、女真等民族,大規模在長城帶各地流動遷徙;同時強迫大批漢族或其他民族遷往他們原居地,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相互雜處的環境中共同勞動、相互學習。元、明及清初,蒙古、回回、色目、滿等民族再次大遷徙,造成新的雜居與融合。這樣,自唐至明,突厥、鐵勒、沙陀、党項、回鶻(紇)、室韋、渤海、奚、契丹、女真等民族實體消失,更大的實體即長城帶20餘個當代民族全部誕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生活在大雜居、小聚居的長城帶各民族,在新的形勢下進行着新的民族融合的跋涉。
  中華民族在長城內外數千年民族融合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即:以農、牧兩大經濟、文化形態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為基礎;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之間多元的交流與融合;長城內外民族融合範圍極廣、規模極大;歷代各民族由雜處交流到民族融合數千年經久不衰,最終發展成“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今天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共同體。
  長城區域匈奴族的第一位單於是誰?
  單於,匈奴語為“撐犁孤塗”,即“天子”之義。中國文獻記載的匈奴第一位單於是頭曼,他大約生於戰國末年。頭曼為匈奴單於時,匈奴已很強盛,東鄰東鬍,西鄰月氏。秦始皇滅六國後,派大將蒙恬率數十萬士卒北擊匈奴,頭曼敗,北徙,撤出河南(今黃河河套以南)地。10餘年後,秦朝爆發農民大起義,頭曼乘機收復河南地。大約在此期間,頭曼控製了匈奴各部落,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國傢。因其最高統治者號稱單於,史稱匈奴單於國。公元前209年,頭曼因欲廢太子冒頓而立閼氏(冒頓後母)所生幼子,被冒頓乘狩獵之機發動政變所殺。
  長城區域少數民族政權主要有哪些?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區域各民族所建立的民族政權形式多樣,既有統治地域大小不等的地方政權,又有統治全國的強大封建帝國,也有既與中央王朝保持某種聯繫而實際半獨立政權。與秦漢並存的匈奴奴隸製政權,前期獨立存在。公元前33年漢與呼韓邪單於“和親”後,兩大係統民族初步統一,奠定中國統一和疆域的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前趙、夏政權為匈奴人所建;後趙統治者是羯人子孫;前燕、後燕、西秦、南涼、南燕、代、西燕又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前秦、後涼政權為氐人所建;後秦政權屬羌控製;北涼政權族屬則是盧水鬍;翟魏政權又由丁零人控製。這些不同族屬的政權走馬更迭,後由鮮卑人統一,建立北魏;北周統治者又是鮮卑人。如此看來,北朝政權絶大多數是古代少數民族所建。經隋唐320餘年相對統一後,長城區域又出現由沙陀突厥人建立的後唐、後漢和後晉,以及由粟末靺鞨人為主,既是唐朝地方政權,又為藩屬的半獨立的渤海國;由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建立的遼、西夏、金朝與宋朝並立,它們的統治中心或大部地區都處於長城一帶;蒙古族在塞北大漠崛起,穩固占據長城區域以後,以此為基礎建立統一的元帝國,統治中心設在長城內的大都(今北京);由滿族建立的清王朝,也自長城東北部崛起,乘明末混亂之機占領北京,統一全國,統治長達260餘年。
  長城帶民族的格局是怎樣的?
  長城坐落在農業和畜牧業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經歷了中國古代民族發展、形成的全過程。早在西周時期,長城以南的黃河中下遊經濟文化處於領先地位,並在此基礎上於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長城以北畜牧業地區,也於戰國末形成以匈奴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匈奴奴隸製政權。秦漢的長期統一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雛形。自秦漢至明清,匈奴、氏、羌、東鬍、烏桓、鮮卑、突厥、回鶻、党項、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民族反復彙聚長城帶,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高峰,進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實體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實體出現。到元、明後期,長城帶的近代、現代民族實體都先後形成,構成長城帶當代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長城沿綫民族雜居區是怎麽分佈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