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乐毅大军在齐国纵横略地的时候,秦国人却并没有跟着掺和。这是因为秦与齐在地理上遥遥相对,秦国人知道,自己是无法跃过中原从齐国直接夺得土地的。但是秦国人也没有闲着,它趁齐人国事糜烂,不能牵制干预自己之际,决定大举挞伐南方的楚国。
但是,齐人无法牵制,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无法牵制。
这时的赵国在北方比较强大,是秦国在东北方向的严重威胁。一旦赵国与楚人南北夹击出征的秦军,他们就有去无回了。所以,秦人先得跟赵人谈谈,以免自己南下时受牵制。
于是,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赵惠文王召开了著名的“渑池会”。他俩各从本国乘车,向函谷关外“豫西走廊”中段的渑池会场进发。(这里离两国都城,位置正好居中。)
从邯郸到渑池,这段路现在已经有告诉公路了,我开车七个小时够了,古代却得走上十天。古人一天最多走四十公里左右。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赵惠文王跋涉得很辛苦。赵惠文王走了漫长的十天,心想,这次会谈约定的事,一定要坚持履行得持久些,否则都不够这么跑路的!
这位跑路的赵惠文王,今年三十岁,是赵武灵王和吴娃的小儿子,原名公子何(small)——还记得他吗?当年围绕着他继位的事,就死了好些人,现在依旧让人不省心。临行时候,他畏惧不敢出行,怕楚怀王入秦的故事重演。在廉颇、蔺相如的鼓励下才决定走。廉颇临别还特别“吓唬”他:“大王,根据我的计算,来回路上加上会盟时间,三十天足够了。如果三十天您还回不来,我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的想念。”
啊?要这样吗?赵惠文王忐忑不安地来到渑池城与秦昭王谋面。好在秦昭王找他,是有求于赵,想秦赵结好的。以便秦人南下打楚国。所以这是次和平谈判会议。
双方就结好的事情达成共识,然后开始喝酒。
不一会儿,秦昭王喝多了,觉得应该来点热闹的,就请赵惠文王表演鼓瑟。赵惠文王胆子小,心说盟会还有这样的表演项目吗,但他不便违逆——从“惠文”这俩字也看出他性格软弱,在秋天的景致里不敢露出一只眼睛。经过翻江倒海的一场思想斗争,赵惠文王命人摆上瑟来。
赵惠文王调好二十五根瑟弦,轻轻拨动,双手巧似流水行云,确实精于琴道。瑟声珠走玉盘,刚柔相济,非常动听,在座的无不喝彩。赵惠文王听到喝彩,更来劲了,把瑟弹得铮铮作响,大有北地慷慨悲音,越弹越激烈,热辣指数5,尖叫指数8,跟摇滚吉他差不多。秦昭王抚掌大笑:“好好!来人啊,给做个记录,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说完与左右相视而笑,赵王堕我计中啦,被寡人蓄为倡优啦!哈哈。
旁边可恼了一人,这人走向前来,对秦昭王说:“我们赵王听说秦王音乐脓包也很多,也请秦王给我们击缶,以相娱乐。”
秦昭王吃了一惊,定睛一看,但见此人两道修眉,方正威严,一双俊目,明亮有光,一小绺墨髯在唇角飘洒,眉宇之间,英气逼人。正是赵王随行人员蔺相如!
秦昭王很是气恼,假装没听见蔺相如胡说。蔺相如走近一步:“大王如不肯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矣1(燕赵之人都是敢玩命,好打架的!)
秦昭王闻言大怒,胆敢有人敢说当面杀我!他气得咬牙切齿,脸上的肉突突乱颤,像五个老鼠在争夺他的鼻子:“Areyoucrazy?Areyouinsane?”(你疯了吗?)——然后他目视左右。两旁武林高手领会了领导的意思,立刻噌地拔出寒光闪闪的腰剑,伸家伙就要把蔺相如乱刃分身。
蔺相如毫不惧怕,对武林高手们张目而叱,厉声大叫。大叫的内容,史书上没说,大约是“Getthehelloutofhere!(滚开!)”吧。蔺相如耸起脖子上的羽毛,歇斯底里,厉声高叱:“Get——thehelloutofhere!》》》》××××——>>>>>~~~))))))”他的喊声,冲击波声震屋瓦,飞砂走石,吓得秦昭王身边高手纷纷“披靡”——所谓披靡,就是半身不遂的意思,武器都吓掉地上了,双膝瑟瑟发抖——蔺相如大约使出了“狮子吼”之类的内功。我们知道,燕赵之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人民性情卞急,刚猛激励,蔺相如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狮子吼
秦昭王气馁了。我真后悔这辈子遇到你!虽然很不乐意,他也只好接过一个瓦盆(缶),勉强击了几下。但秦昭王忙于治国,不善于打击乐,再加上心情郁闷,把缶敲得唉声叹气,好像一个没力气的屠夫在锤一只带病的狗,人气指数0。
秦昭王灰头丧脑击缶完毕,蔺相如招来赵国御史,也在国家档案中记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昭王闻言,终于“满意”了,本来想嘻笑赵人,却自取其辱,被赵王驾下这么个小角色给奚弄了。双方算是谁也没占谁便宜,但秦昭王丢的面子更大。蔺相如临危不惧,藐视强敌,一逞战国士人之刚雄。不过,当他激增的肾上腺素刚刚开始稀释的时候,秦王两边的群臣又突然高声叫嚣:“请以赵国十五城献给秦国,给秦王祝酒1
蔺相如肾上腺立刻百倍释放,气壮山河地高呼:“请以秦咸阳为赵王祝酒1把秦人吓了一跳。——蔺相如真敢喊埃但是为了赵王尊严,蔺相如也无所忌惮了。
秦昭王赶紧示意两边不要再乱喊了,今天有姓蔺的这家伙在,我们闷头喝酒就是了,不然待会儿他还不得喊挖我们的祖坟。
世人都夸讲蔺相如有智,把他视为一个文臣,其实蔺相如之勇,更出于其智之上。当此之时,秦国急于趁齐人国事糜烂,南下趋兵去楚国喝饮料,不便于“绝秦赵之欢”,所以酒宴上胡闹了一场,却也最终相安无事。会议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为此,秦赵双方把渑池会议地址改为“俱利城”。但秦却是这次会议实际的受益者,这次会后,秦赵媾和,导致了秦可以放手对楚进攻。
潇水曰:蔺相如其实是赶上好时候了。当此之时,秦国急于南下趋兵去楚国抢地盘,不便于跟赵人搞僵,所以蔺相如颇多冒犯,秦昭王还都忍了,蔺相如因此爆得列国大名。如果换了别的时间背景下,小蔺可能并不能够令秦昭王击缶,反倒闹不好要做了秦昭王武士的剑下死鬼。这次,是由于秦国不便绝秦赵之欢,秦昭王为了大局着想,忍了,敲了缶,没有计较,给了蔺相如或者准确的说给了赵国面子,蔺相如从此也大名鹊起,然而,由于秦昭王这次给了蔺相如面子(君主给了人臣面子),赵国算是在此会议上理亏,以后更不便于干涉秦人南下攻楚的战斗了,其实属于中了秦昭王的圈套。蔺相如爽了自己,苦的却是楚国人。而所谓“俱利城”之会,也只是对秦有利。赵人胜了气势,却输了实利。
如果这次会上,蔺相如如果保持冷静,不要冲动,当赵惠文王为秦人击缶之后,只指摘秦人无礼,再威胁以秦人伐楚,赵人为血击缶之耻,当附秦人之后背而攻秦,秦人理亏、势穷,势必要把攻楚所得的战争利益,分割一部分给赵人。岂不更美哉。
蔺相如徒发其匹夫之勇,逞死邀名,虽然得了气势和面子,却输了国家本来到了嘴边可得的利益。
赵惠文王同志二三事:
赵惠文王不但爱弹琴,据《庄子》一书记载,他还喜欢剑术,收养剑客是他的最爱,非常舍得花钱,诸侯闻名。很多大侠和疑似大侠都跑来投奔他。于是他宫里面的剑客,塞了三千名之多,每个人都会举着剑抡上一气。为了辨别出真大侠,于是这帮大侠昼夜较量剑法,伴着赵惠文王的弹琴,把赵人打架、唱歌的绝技发扬极至。
这些剑士们的打扮也很另类,都是蓬头乱发,帽子低垂,鬓须张扬,穿着短后的上衣,怒目圆瞋,出口就骂,跟一班樵夫差不多,总之家底多是穷的。每年因为论剑打死打伤的就有百多号人。
按《庄子》记载,庄子先生逞能,也跑来加盟。他入殿不趋,见王不拜,自我介绍说:“臣之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十步之内就可砍倒一人,横行千里从无阻挡)”
赵惠文王大悦:“那我试试你的武功吧。等我挑几个大侠来跟你比。”于是命令门下剑客抓紧较量七天,死伤了六十多人,从中挑出五六个出类拔萃的,要跟脸色吓得煞白的庄子较量一番。
“请先生选一把剑吧,长的还是短的?”赵惠文王说。
庄子说:“我长剑、短剑都可以。”这倒是真的,反正都不会用。“不过我最趁手的剑是三种,大王想知道吗?”
“哪三种。”
“第一种,天子之剑,以燕北长城为剑端,齐国泰山为剑刃,三晋为剑脊,包裹四夷,恒山为带。上可决浮云,下可断地维。此剑一用,匡正诸侯,降服天下,这正是天子之剑。”
赵惠文王听了,茫然不解:“那诸侯之剑又怎么样?”
“诸侯之剑,以勇士为锋,廉士为刃,贤良为脊,豪杰为夹(剑把)。此剑一用,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无不宾服,这正是诸侯之剑。另外还有庶人之剑,就是蓬头乱发,帽子低垂,个个疑似大侠。挥动起来,上斩颈项,下刺肝肺,跟野鸡掐架一样,打死了也对国家丝毫没用。如今,大王贵为君主,却好用庶人之剑,窃为大王薄之(不值钱啊)。”
赵惠文王听罢,恍然大悟,安心治理国家。他那些剑客,一看没人来看表演了,又气又恼,都自己抹脖子了。”
这个故事来自《庄子》里的《论剑》一篇,实际是假的。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30年前后的魏惠王时期,比赵惠文王早四五十年。这篇《论剑》是后人的伪作,写的也不怎么样,立意俗套。电影《英雄》里边的“十步一杀”大约就是从庄子的“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演化过来的。《英雄》里边秦始皇的“心中有剑”是从庄子的“天子、诸侯之剑”解构分化来的。总之,不论《庄子·论剑》还是《英雄》,都没有什么大含义,都是教中国人不要习武弄险,也不要使用双截棍,还是文绉绉地乖比较好一点。
(二)
剑,大约可以象征君子的豪情,玉则表述君子的德行。
赵惠文王还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壁。和氏璧是楚文王时期的“强迫症患者”、没脚先生卞和在深山里发现的,拄着双拐进献来的。品质绝好,以价值连城闻世。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玉其罪”。玉是君子带的,小匹夫哪配。小匹夫硬要怀玉的话,必有大殃。赵惠文王从血统上来说,当然不是匹夫,而是君子(“君子”一词在先秦时代,据我的研究,专指贵族,也就是血统崇高的子弟。“君子、小人”还尚不是一个道德的概念)。赵惠文王是君子,但还不是级别高到足以可以佩和氏璧的君子,于是他一样也遭了殃——秦昭王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嚷嚷着要拿十五个城邑换取这块瑰宝和氏璧。
赵惠文王无奈,命蔺相如携带宝玉进秦国交涉。
蔺相如献上和氏璧。
秦昭王一看,果然玉色透明如洗,品质绝好,晶莹剔透,圆团如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玻璃烟灰缸)。秦昭王举着烟灰缸赞不绝口。他的指甲和玉石轻轻相触,发出金磬之余响。这块美玉,它所封闭着的那个小小的空间,就是宇宙,秦昭王几乎看呆了。秦昭王把和氏璧传给旁边的美人观摩。美人们捧着这个古代价值连城的玻璃片,发出唏嘘的惊叫。美人们看见,美玉颜色皓白如脂,与美玉相比,美人的玉手都变成了黑手。而左右侍者们见玉,更是惊呼:“万岁1。
“万岁”这个词,战国时代常有人喊,但尚不是“呜皇万岁万万岁”的意思,而是当时人的一种惊呼,类似现在的“我靠1。
旁边人喊完“我靠”,秦昭王就犹豫了。舍不得还了。我们知道,秦国人也是爱玉的,在《诗经·秦风》里说:“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好的玉,象征着君子温润的品德,君子不但把玉挂在腰带下,冠两侧也挂着玉饰,甚至死了以后,都要用玉把身上的九个孔窍塞祝秦昭王可能嘴巴比较大,心说这么好的玉,驾崩以后含在嘴里,多爽埃
但是,为了一块供自己私人玩赏的宝玉,就把国家十五个城割出去,这也不是一国之君所应该干的正事。秦昭王喜欢玉,又理智上被告知不能割城。
蔺相如冷眼观瞧,见秦昭王绝口不提割城之事,只一味拿玉跟自己嘴巴比较,知道他没有买的诚心。就趋身上前说:“玉还是有一些bug(瑕疵)的,我指给您看。”
秦昭王赶紧从美人的黑手里拿过玉来,经过自己的黑手再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倒退三步,背倚殿柱(这样比较好,避免身后被人攻击,只要防住前面就行了),然后怒目圆睁,持璧而立,脖子上青筋暴跳,颈上的翎毛扎扎倒竖,并且按史书所说的,怒发上冲冠——秦昭王一看,坏了坏了,你又来了!你的更年期综合症又发作了!
蔺相如瞋目大叫:“秦王——7》》××××——>>>>>你为什么在这不正经的殿里(非正式宫殿,所以有美人)召见我,还传美玉给三陪女看!是想戏弄臣下吗?你态度狂傲,礼节简慢,根本无意平等交换!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臣下交出,我的美玉就和脑袋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1说完,举着美玉,摆出了“掷铁饼者”的姿势。
秦昭王非常担心把柱子撞坏——对不起,把美玉撞坏。他很有文物保护意识,立刻谢罪固请——反复请求蔺相如不要砸玉,然后招来有司,从地图上胡乱划拉几处城邑,说给赵国。蔺相如感觉他还是没有诚意交换,于是告辞下殿,说五天后搞个交玉仪式再给。
秦昭王吃了五天素,洗得干干净净的,五天之后“设九宾礼于廷”——大约是请了九个礼仪公司吧——大张迎宾之礼,在正式宫殿接见蔺相如。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后,二十多个国君,从来说话多不算数。下臣实在是怕受您欺骗,而有辱于赵国的使命。所以,我已经命人怀揣美玉,偷渡回国了。只要您先把十五城邑割来给我,秦强而赵弱,我们赵国岂敢不把玉按约定乖乖送来。”
秦国群臣一片哗然,好哇,你白让我们国君洗了好几次澡,让我们穿着大礼服久站了半天。你晃点我们啊!大家就来拉蔺相如:“相如先生,请跟我们到监狱去一趟。”
秦昭王叹了口气,完全被蔺相如气撼五岳的气势所折服:“算了。今天如果杀了蔺相如,这交易也做不成,反倒和赵国闹翻脸了,绝了秦赵之欢(秦国还等着赵国按兵不动,以便自己南下打楚呢)。”为了个烟灰缸,影响自己的攻楚大计,犯不上。于是,照样以宾客礼接见蔺相如,厚遇之而去。
秦昭王想了想,拿十五个城池换一个饥不可食的烟灰缸,终归不划算,于是也不提交易之事了。
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伸敌国,出使不辱于诸侯,真可谓腹具良谋的一时勇者。终战国之世,少有像蔺相如这样敢于挺起腰杆同势压群雄的国君进行面对面的外交斗争者。蔺相如独擅“完璧归赵”的美名,秦昭王算是被他欺负惨了。
潇水曰:蔺相如此次完璧归赵的成功,也是因为当时秦人有求于赵。秦国为了安全抽身南下打楚,故先欲与赵人媾好,以免赵军从北方干预、牵制他。这一历史背景,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就。蔺相如能独擅“完璧归赵”的美名,也算是他的运气好吧,正赶上秦人有求于赵,欲与赵“交欢”的当口。
故而,虽然蔺相如很张狂,很无理,甚至说话不算数(偷着把玉送回国,白让秦人在列殿设礼等候,这都属于失信于秦人),引得秦国群臣一片哗然,秦群臣都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但秦昭王的理智还是战胜了恼怒,制止群臣,说“不要绝‘秦赵之欢’”,作群臣的思想工作。秦昭王不计较蔺相如的“无理”,反倒善待蔺相如,照样廷见行礼完毕送蔺相如回去,体现了秦昭王具有以秦赵大局关系和秦国大局利益为重的战略性眼光,比他的臣子们都来得理智和高远——秦昭王是个有脑子、有涵养、目光深远的人啊,值得佩服。换了张飞样式的人物当主子,早就意气用事,杀了蔺相如解气,那就是“小不忍而乱大谋了”。
相比之下,蔺相如则只是把“返璧”作为自己外交上的最高目标,而缺乏对两国关系的战略层面的关注和利用。只是善于和秦昭王耍耍心眼儿和逞逞能不怕死,却不能调动利用或斡旋促进国际关系与情势,只是逞匹夫不怕死之勇。他比秦昭王明显矮了一个层次,比苏秦也不如!
蔺相如相比于秦昭王,巧于小计小勇的搏斗而拙于大情势大手笔的谋略。
总而言之,蔺相如这次邀得名誉是赶上好时机了,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秦有求于赵的时机,而是秦国无求于赵的时候,蔺相如敢于欺骗秦王,让秦王和群臣斋戒张礼最后却其实没有宝玉,那么如此奇耻大辱,秦人势必加兵于赵。诸侯鉴于赵人理亏,不便相救。赵人城破地裂,军死家残,势必捉拿交出蔺相如和美玉,以息秦人之怒。则不但玉不能保,赵地亦不能“完”,蔺相如也不再是出使不辱的功臣明星,而是折地亡民、引寇招祸的赵之罪人了!
赌对了,你自己流芳百世,赌不好,就是国家的千古罪人,岂不都在一机之间。
而且,我们认为,蔺相如偷着还璧回赵国而欺骗秦昭王的时候,不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去赌,而是在拿着整个赵国的安危去赌的。冒这样大的一个危险,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讲,岂是值得称赞的吗?对于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会这么做吗?蔺相如这么做,使人怀疑他像是一个脾气很大,动辄不计一切后果的负气冲动的人。这样的人,是不适合作外交家的。这次你一时冲动,赌对了,固然保住了玉,但下次你又发脾气,又恼怒冲动了,却赌错了——国家却承受不了你的失败。外交家贵在于理性,而不在于“怒发上冲冠”的负气之勇。
不管怎么样,说这次蔺相如是赶上好时机了,岂虚言哉。
(三)
蔺相如两次面折秦昭王,赵惠文王以其功大,遂封蔺相如为上卿。上卿是爵位,不是官职,级别高出了赵之良将——廉颇。每次朝会,蔺相如都比廉颇更靠近主席台就坐。廉颇于是羞恼起来。
廉颇搞了个新闻发布会,宣言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靠更年期发作折辱秦王,受封为上卿,位居我上。况且蔺相如素来是贱人(出身低,靠着给赵惠文王的大内宦官总管缪贤当门客而被荐举起来的),我则为赵国披坚执锐,横戈跃马,出入于矢石剑戟之中,却屈居其下。我羞,不忍为之下。”廉颇对记者说:“下次我看见了蔺相如这小子,我必pisshimoff(尿他。我必辱之!)”
廉颇搞了个新闻发布会
廉颇的牢骚确实有道理——我们支持他!当然这里不怪蔺相如,主要怪赵惠文王,它反衬出赵国一贯赏罚不明。廉颇有斩将夺旗、攻城略地之大功,是实实在在的,应该计功而受封。而蔺相如没有什么战功,在外交上的表现虽好,但也没给赵国带来一尺一寸的什么实际好处——反倒刻薄地说,是牺牲了赵国的可能的得地利益(渑池会)以及使赵国的安危和民众的生命冒上很大的风险(返璧骗秦王之事)而去换得了外交上的一时之爽——结果却受了高封。这表明赵国君主封赏标准的个人随意性。这是它不如秦国的地方。
不过,说到廉颇的战功,也不算多么“赫赫”,多是针对疲顿的齐国兴兵——齐国被五国合纵打残废了,廉颇乘机上去殴打,抢地方——而不曾战败过秦人。
廉颇在评书中的样子是“面似镔铁,黑中透亮,两道宽眉,斜插入鬓,一双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银髯苫满前胸”。这个描述大约不错,比较传神,只是“银髯”说得不当。其实,廉颇在和蔺相如互相闹的时候,廉颇岁数并不大,并不像戏台“将相和”上面那样是大白胡子的老头,开口就是“老夫我怒满胸膛”。戏台上的大白胡子老夫,是受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误导。其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是近四十年后的事情,是赵惠文王死后,到其孙子辈赵悼襄王时候的事。此时的廉颇,当在三十岁出头,还没有大白胡子。应当是小黑胡。
不管怎么样,三十几岁的廉颇,对蔺相如颇不服气。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一大通挑战蔺相如的宣言,然后就开车上街,正好蔺相如的车过来。于是他一踩油门,冲上去就从侧面“别”蔺相如的车。(燕赵之人,都是慷慨好打架的。)蔺相如则赶紧急刹车,引车避匿。
于是,廉颇又跑到朝堂门口堵他,准备当朝开会的时候骂他。蔺相如则常称病不朝,不与之争。蔺相如的门客看了,都以蔺相如为怯:“受了这样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请求离职,不当你的小弟了。”(赵人喜欢打架,遇上这种羞辱,怎能不按剑而斗啊)。
蔺相如平心静气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夫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当廷叱之,辱其群臣,耸起羽毛与其搏斗。廉颇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惧于区区一廉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廉颇与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让廉颇,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善矣哉——!一席话说得风格高亮,真可垂训千古。“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人之仇”,多么好的话啊!门客们闻言,无不惶惧诚服。
廉颇听到记者向自己转告了这些话之后,当场愧疚得无地自容,色急且恨,惭不可当。他当即免冠顿首,肉袒负荆,一切面子都不要了:顶着发髻,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在自家门客的引导和记者的摄像机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蔺相如家谢罪。
廉颇拥在门外,临阶长跪,露着上身的白肉,向门内顿首报名请罪:“鄙贱之人廉颇,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在下错了,请将军责罚。在下把行刑用的荆条都背来了1说完这句发自心腑的话,叱咤勇武的廉颇匍匐待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愧疚之意,诚昭于公众与天地。一时场面感动得众人无不掩面。
蔺相如闻讯,也非常激动,连忙从门内紧趋几步,跑出来双手搀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的勇将廉颇,以好话劝勉。二人从此相与为欢,号称刎颈之交!战国之人的真勇直朴,在这一段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后人受此故事感激,在戏剧《将相和》一段中如此再现这段感人的历史——
蔺相如搀扶廉颇唱道:
“老将军你何必这身背荆杖,
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
我虽然在秦邦完壁无恙,
我虽然在渑池会羞辱秦王,
我虽然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将军,
东挡西杀南征北战,
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
廉颇唱:
“我这里谢过了贤明的丞相
从今后保江山各献所长。”
这真是一段慨而康的历史埃
如今的河北邯郸还有一个“蔺相如回车巷”。据说就是躲避大将廉颇的地方。蔺相如与廉颇的“刎颈之交”,意为同生死共患难,后来演化为“生死之交”一词。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宦海中,廉颇、蔺相如这种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的事尤为难得。这也是“将相和”故事历久不衰、千古传诵的原因。周恩来总理特别推崇这出京剧,生前经常陪同外宾一同观赏,并亲自为之讲解,大约颇以蔺相如“团结同志”之意自况吧。
这里,我们领略了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往往却忽视了廉颇有错而不自匿的精神。廉颇敢于自暴其“丑”于万人及媒体面前,不欺人、不欺心、不欺己,不遮遮掩掩。这种直面勇改、不计颜面、坦承错误的可贵行为,在爱面子的中国人当中是少有的,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埃廉颇属于“闻义能徙”者也。
能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意见,是最难的。即便一些伟人,也未必做的到。
潇水曰:蔺相如到底是有功还是“有罪”,古人对此颇有争论。有古人说,蔺相如在敌国的朝廷上叫嚣,确实让他自己爽快了,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自己的勇敢,但却是拿着赵国的国运冒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蔺相如的一切高危险的玩儿命行为,都有可能激怒秦人。一旦秦人计较起来,以此为借口发兵讨伐赵国的话(而且秦直赵曲,赵理亏),秦赵相打,那事态就扩大化了。如果赵国又在战斗中失利,赵人被迫割地丧兵,那蔺相如就不是功臣,而是赵国国人指责抱怨的罪人了。总之,蔺相如在秦庭逞匹夫之勇,玩好了,就是他露脸,玩坏了,就是整个赵国来买单。所以,它是功是祸,是该表扬还是有该批评的部分,尚难明定,而赵惠文王草草地封他为上卿,难怪有人不服气——譬如廉颇就不服。
赵惠文王封赏的决策不理智,这倒没关系——反正我们原也不指望这些世袭君主有多大能水。但蔺相如应该力辞“上卿”这个高爵的封赏。他没有力辞,属于不智。但受封之后他能保持低调(躲避廉颇等人),也算是能亡羊补牢,免乎于难,有智者也。
(四)
中国之有汉族,跟汉水大有渊源。汉水,是湖北境内一条大河,从北向南流动,像一条垂线,投入东西流动的长江,交汇点就是武汉。汉水和长江交织起的这一段,构成所谓的“江汉平原”,即是现在的湖北省,也是楚人的老窝。
雨雾朦胧,阳光分成小团小团美丽的光晕,透过山水云雾铺展,攀援,袅娜,升腾,和烟光水色绞在一起。这就是江汉平原,楚人的老家。飞鸥轻翩于其中,疑似仙境。
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的同年,秦国在稳住了后方赵国之后,派出大将白疯子白起,率领一支数目不详的秦军,再次打破了楚国这里的宁静。白起从汉水的源头“汉中”(陕西省南部)出发,一路沿汉水而下,沿着中原西缘行动,抵达了湖北(楚本土)。
湖北省的地形像一个暖水袋,汉水从北灌入这个暖水袋,进入它的肚子。在暖水袋的入口处,有两座大山:武当山、大别山,东西对峙,像掐住了暖水袋的脖颈。汉水穿两山之间流入暖水袋之“嘴”。邓城和鄢城,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罅隙地带,是咽喉重地。白起首先一举攻陷邓城(在湖北的北部襄樊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后疾趋鄢城。
倘若鄢城(湖北宜城)一拔,暖水袋的塞子就没了,白起就可以顺着汉水,直灌进暖水袋的肚子里。到那时,楚国就完蛋了。
死神停栖在鄢城城头上,象黑色的沙鸥向日暮前的海岛云集。楚国的末日快来了。白起命令战士越壕攻打鄢城。所谓越壕,就是伐树制作壕桥——木板当桥面,下面装上车轮,快速推入城壕中,以便跨越护城河。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填壕”:先运砂土,堵住护城河的河水之源,使之成为干壕,然后填壕而过。守城的楚人从城墙上,集中弓弩射击越壕的敌人,苦战恶斗。
越壕以后,接着,白起派围城部队到附近森林砍来圆木,制作可登浮云的云梯,猛烈攻城。云梯可以“依云而立,鸟瞰城中”,早在周文王时候就有了。云梯顶端还可以有抓钩,勾拄城墙就摘不下来。守城的楚人也并不示弱,在城墙顶上用撞杆,把云梯撞倒。楚人鉴调遣大批主力集结至此,全力支撑,秦军屡攻不下。
白起进攻受挫,决定对鄢城使用“灌肠疗法”。他派人到一百里外勘察地形,找到汉水的支流“夷水”,借用山谷之势,修了百里长渠,把水从山地引到鄢城,灌入城中。鄢城受不了了,好像猪嘴里被插入自来水管,肚子越注越大。水从城西灌入,汇聚城东。“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
傍晚,月光从山坡那边照到鄢城里来了,默默地为饮水过量而死的数十万生灵哀悼了一番,月的倒影给人间的死水浸得发白。水里一些来路不明的鱼,闻者死者臭味,不堪孤闷,坐在城市礁石的缝里,使劲地找家,找一条退出城的路去。
秦人终于以很不光彩的手段,攻陷了这个人口都已漂在地面以上的城市。飞鸟在城外高处,看着这个死气沉沉的,冒着水泡的鄢城。
水灌鄢城
水退之后,白起进了鄢城。白起的表情落落寡欢,他不善说话,模样“头小而锐”,是个尖头将军。这个表情落落寡欢的尖头将军,用一锅煮熟了的饺子(鄢城),给自己的肩上增加了一个“星”——事后,白起伐楚功大,从第十六爵的大良造,升为第二十爵的列侯(增加了四颗星)。所谓列侯,就是可以裂土受封的侯了。一方面在受赏,一方面也必须受罚。整个鄢城之役,楚国军民死亡数十万人。这种为了战争而大量牺牲平民的事,我们称之为“反人类罪行”。可惜当时没有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白起。
不过,白起所修的这个长渠,后人加以扩展,称为“白起渠”,串联起夷水及许多陂塘,到北魏时,已发展成为灌田三千顷(一个县的面积)的农业大灌区,地点在湖北省北部宜城地区。也算是变水患为水利了吧。
拔掉暖水袋的两个塞子以后,白起接下来一鼓作气,在毫无遮拦的江汉大平原上向南蹈袭二百公里,直逼郢都。一路上白起没有给养供应,全靠“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就是抢楚国人的粮食吃埃这也并不奇怪,历朝历代的打仗,无不如此。白起提数万之众,纵横南楚,无可阻拦,经过一番史料失录的战斗,白起攻克了楚国经营四百年的历史名城郢都,天下震撼。楚王族流窜到河南淮阳(陈)。楚国失去西壁江山。
白起伐楚攻大,受封为“武安君”。
(五)
楚国的战败,在于它的政治昏乱。屈、景、昭等几姓楚国贵族们世代包揽楚朝廷要职,当官全靠有个好血统,人才没有进身之地。楚国没有建立起秦国那种职业官僚政治,而是传统的贵族政治。贵族世家的子弟,世代把持着朝廷上的要职,“人才”只能从他们中间眩但这帮人除了能抢印把子、争王位、占便宜、法外开恩、裙带请托以外,干不了什么好事。这帮贵族们,目光短浅、各顾私家利益,选材封闭,作风败坏,导致整个政府昏聩无能,下层民众普遍不满。所以当白起打过来的时候“楚人各有散心,莫有斗志”。
(注:“楚人各有散心,莫有斗志”出自《战国策·中山策》中白起的对此战役中楚人行为的口述回忆。从它可见,在民众眼中,这个城邑不是我的,也不是国家的,而是某大老爷家族的私人财产、封邑,我为什么要卖命替他守城埃
白起还说:“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说明地方到处都是大家族封君的割据势力,各自占一片地方,“自战其地”,自保自家,互不援救,于是给了白起各个击破的机会。)
楚国国君,也是色鬼和笨蛋。
现任国君楚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但比他老爹更加昏庸。他把自己的男宠都封了君,即:州侯(封在湖北监利)、夏侯(湖北武汉)、鄢陵君、寿陵君。这帮人都是因为“面目佼好”而得到楚顷襄王宠爱。其中鄢陵君、寿陵君未来还要侍奉楚顷襄王于地下,当陪葬,所以封号里都有“陵”字,就是住进王陵的意思——这俩美男也怪不容易的,死后还要当风流鬼。
就在郢都被攻陷前五个月,这帮人还在陪着楚顷襄王在云梦游玩,整天泡妞。楚顷襄王驾下有一个小白脸,叫宋玉,擅长拉皮条,他给楚顷襄王弄来了一个神仙姐姐。据说,楚顷襄王在云梦泽游玩时,看见很多水蒸气在翻腾变幻,本来是自然现象,旁边的宋玉为了邀宠,却硬说这是“巫山神女”。
楚顷襄王继承了他爸爸楚怀王的好色基因,赶紧问这怎么回事。
宋玉说:“巫山神女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长得漂亮,害了相思病死了,就往来巫山之山,以霸占男生为业。大禹曾经跟她眉来眼去,她送给过大禹一本治水的书。您爹楚怀王,也曾经邂逅了巫山神女。您爹一看,发现这个美女长得很缥缈,但是美丽热情,要求自荐枕席(就是自愿提供全方位性服务),楚怀王因幸之(就是发生性关系)。
“完事之后,神女给楚怀王留了一个名片,说,妾的地址在巫山之阳(南),妾的身份是‘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工作)。希望你有机会给我打这个电话!楚怀王接了名片,神女就不见了,看到的只是飘向山顶上去的一片云。”
插一句的说,从此之后,性产业工人,也就获得了“神女”的雅号。
楚顷襄王听宋玉说完这个故事,遂对神女也产生了无限的遐思,更佩服老爹的浪漫。果然这一夜,他在恍惚之中也继老爹之后邂逅了这个神女,并在梦中make了love——据宋玉后来的描述是“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就是发生了性关系的意思。云雨欢兴之以后,神女又像云一般地消失了。醒后的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想再联系她,她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了,或者因为大山屏蔽,巫山那里没有信号了。
楚顷襄王嗟叹再三,抱着被子空想了许久,命宋玉写了《高唐赋》、《神女赋》,以记叙自己与神仙姐姐的梦中艳遇过程,并表达自己对神仙姐姐的崇拜。这两个大赋很有名,里边有很多难念的生字,大致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你是电,你是光,你是惟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aremysuperstar——巫山的神女阿~。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youaremysuperstar!我的巫山神女阿~。”——这就是两个赋的主要意思。
宋玉是个文学弄臣,会下半身写作。《高唐》、《神女》两篇赋,文字奢华,描写的全是性爱,还夹杂了淫秽情节。虽然两赋之中,只说楚怀王、楚顷襄王两人先后于梦中与巫山神女交接,但很可能暗示折射了现实生活中爷俩都在巫山泡同一个妞的事实。总之,宋玉为楚怀王、楚顷襄王两代人写这种性绯闻的东西非常卖力气,并且写的是修辞华丽、铺排精细、花里胡哨,用了大量我们不认识的形容词——他认为好的文章就是要多放形容词,就像好菜多放肉一样。
楚顷襄王拿着宋玉写的赋,一有时间就翻出来温习,品味自己是怎么跟老爹泡一个妞的。就这样,整天想着泡妞的事,不干政事了——“襄王好乐而爱赋,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这是《战国策》对他的评价。(不过,不干政事也好,干政事也就是琢磨着怎么收税、刮地皮。)
等白起攻陷郢都以后,楚顷襄王只好带着政府班子向东逃窜至河南淮阳(陈),老窝的云梦泽变成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再想去云梦和巫山泡妞,也去不了了。他于是拿着宋玉写就的《高唐赋》、《神女赋》,一有时间就翻出来当黄色手抄本览阅,细细回味,以舒缓长夜的无聊。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他没有心思攻打武关以内的秦国人了,这是诗人李商隐对他的叹息。
宋玉先生二三事:
由于宋玉没志气,老爱拍领导马屁,所以群众关系不好(他跟另一个辞赋家屈原的区别就在于他喜欢拍领导马屁)。有一次楚顷襄王问他:“宋玉啊,你的作风是不是有问题兮?老有人打你的小报告呢。”
宋玉说:“没错。这是因为同志们都嫉妒我。我给您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歌星到咱们郢都来开歌友会,先唱了段儿《下里巴人》:‘来——大家跟我一起唱,好不好?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呕呕呕偶!!/下边数千歌迷跟着他一起吼。
“接下来他又演唱《阳陵采薇》,这个调子有点高,但还是有好几百人应和着。接下来唱《阳春白雪》,只有几十人跟着哼哼罢了。最后唱‘以牙嗦——这,就,是,青,藏,高——嗷嗷——嗷嗷嗷嗷——’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大伙全哑巴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我这人瑰意奇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怎么能理解我的崇高境界呢?”(狡辩啊!)
由于宋玉创造了“曲高和寡”的成语,楚襄王暂时不计较他了。过了没几天,群众又来反映他的问题。一个叫登徒子的楚大夫,向楚顷襄王揭发他:“宋玉这个小人,模样不错,说话又逗,有点儿歪才,而且性欲特别强。我特别提醒您呐,千万别叫他出入后宫。您也不乐意戴绿帽子吧。”
楚顷襄王把这些话告诉宋玉以后,宋玉立刻对登徒子施以连本带利的恶毒攻击,说:“我小的时候,出过国,中原最漂亮的郑卫妞,最风流开放的邯郸女,整过容的韩国妞,我都阅览过,从来都坐怀不乱。谁说我好色啦!你知道,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靓女,莫若我们街道。我们街道最勾魂的,那是我们东边邻家妹妹。我的东邻妹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阳城、下蔡的干部群众全流鼻血。但是,此女登在墙头上,对我进行人身偷窥,频频释放电眼诱惑,整整三年,我至今没答理她。
“可是,可恶的登徒子却不然,他的媳妇鸡窝头,兔子嘴,招风耳,老虎牙,走路偏瘫,身上长疥,屁股长痔,丑得惊天动地,可歌可泣。可是登徒子偏还喜欢她,跟她一连下了五个崽儿。大王您看看,这家伙有多好色1
于是,这个有着自恋狂倾向的机灵善辩的奶油小生宋玉,一次次凭借着诡辩,顶回了人民群众的揭发检举,算是很成功的文学弄臣。而“东家之子”,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词——所谓“邻家妹妹型的美女”。李白也说:“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好耶!
(六)
楚顷襄王失去郢都以后,偏安于东壁江山(以陈城河南淮阳为都城),“东伏于陈”。秦国人觉得楚国还欠揍,就打算乘胜利之声威,继续摇撼楚国这颗枯木上的落叶,直到把楚国这跟桩子扳倒。
这时候,楚国有个叫“黄歇”的人,正在秦国出差,赶紧上书秦昭王,试图凭一封书信,阻止秦人的数万大军。这个黄歇,据说是楚顷襄王的弟弟,后来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现在还比较年轻,智商忽高忽低,他给秦昭王的上书,分析入理,丝丝入扣,很值得一看。
最一开始,黄歇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一看这路子就明白了,他是想用道家“持盈保泰,月满则亏”的道理说服秦昭王,告诉他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方向发展,棋子垒到了高处,就会崩溃。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如果再继续攻楚,物极必反,反倒就要倒霉了。
“大王不记得从前的吴国了吗?吴国光看见伐齐之利,就听信越国的怂恿,攻打齐国,虽然致胜于艾陵,却因力量消耗过大,转身就被越人擒于三江之上。请您不要走吴国覆亡的老路,不要穷追楚国猛打。”
用这种道家的话来糊弄书呆子,当然可以奏效,但对于雄心勃勃以吞天下的秦国,叫他学习“乌龟缩头蛰伏法”,不再打楚国,秦昭王当然不肯。还必须以厉害相说。于是黄歇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认为秦国攻楚属于“远攻近交”,远攻近交是错误的战争路线图。
为什么错误呢?
黄歇说:有大害三。一,如果秦与楚两国“兵构而不离”——意即两国之间胶着在一起,兵战不休,那么中间地带的韩、魏就会趁机自我壮大。
害处之二:秦远攻楚,所攻得的土地秦国无法接收,只能赞助给中原的韩魏,肥了韩、魏两国。
第三害处:秦人攻打楚国东壁江山,必须借道韩魏,那么就要拉拢韩、魏做自己的同盟才行。但是韩、魏却有累世积怨于秦国。韩魏长期遭受秦人的侵削,他们对秦人的怨恨,不下于越人之与吴人。一旦韩魏兵临阵倒戈,断了秦人的归路,行勾践报吴之旧事,秦军还能全身而返吗?大王难道一点都没顾虑吗?
读到这里,秦昭王出了一身冷汗,中止了“深度攻楚”的作战计划。黄歇这一封信,居然折服了秦昭王,息止了秦国大军。
事实上,楚国的东壁江山确实远离秦国,长驱去打,确实是无厘头。实际上,秦国最后是在灭亡了近处的中原韩魏两国以后,才兴兵灭楚的。这是后话不提。
不管怎么样,黄歇一封信为楚人争得了几十年苟延残喘的时间。黄歇作为一个纨绔膏粱子弟,却能把勾践、夫差历史兴衰教训,道家的理论,纵横家的眼光(远交近攻,还是近交远攻),总结得完整深刻,并能致至实用,一席话而退秦国虎狼之兵,真可谓“折冲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黄歇之有胆有识,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小青年向他学习的。(就怕这信不是他写的,是他门客代写的。)
所谓“折冲”,冲就是“冲车”,是攻城器械,冲撞城门的。在谈笑之间,折断敌人的攻城冲车,岂不伟哉。不过,黄歇的智商很不稳定,后来他官越做越大,越吃越胖,被封为“春申君”以后智商就都变成脂肪,浑浑噩噩起来,没再聪明了。
其实,从根本上讲,春申君黄歇,跟其他战国四君子(如孟尝君)一样,都是贵族出身,全靠着血统高贵,而走上领导岗位。后来春申君黄歇长期专楚国之权二三十年,昏聩自私无能,骄奢淫逸,对于楚国的进一步没落,“功”莫大焉。这是后话不提。
最后插一句:反观设想一下,如果请儒家学者来给秦昭王写信,劝老秦休战止兵,儒家会怎么说呢?我们记得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这两个儒家推崇的大圣人,扣马头而谏阻,说的不过是儿子不可以打爹,以臣弑君不仁,不可“以暴易暴”,仁义仁义再仁义,和平和平再和平等等腐儒之见,终不能以利害相说,说完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反倒差点被周武王举起大斧子给咔嚓了。儒家只论道义,根本不能以利害相说。(利益、害处的时事分析。)
(七)
由于齐国的残废,西方的秦国一极为大,苏秦说的“齐秦不合,天下无忧”的东西两极悬衡的安全态势,已经随着齐国的破败而不存在了。那么,天下就该有“忧”了。
事实确实如此,秦昭王看看齐国不能制约他了,天下没有自己的敌手了,于是在殴打了老楚,夺得楚国西半壁江山之后,又开始把矛头掉向正东,大力削弱中原地区。
公元前273年,“秦、韩”对“魏、赵”的华阳大战爆发了。
这场血战的背景是这样的。最先,魏国看到秦人一极独大,于是就像现在的欧洲要建立欧盟来对抗一极独大的美国一样,魏国人也积极与北边的赵国谋求战略联盟,想建立一个先秦版的“欧盟”——也就是中原国家大联盟,以求联手抗秦自保。为了拉赵国入盟,魏国人说要献上邺城(西门豹治理过的)给赵国作为见面礼。
赵国大喜,宣布与秦人自渑池会之后的媾和关系破裂,脱离秦联盟而改加入魏联盟。随后,魏人自食其言,不肯兑现邺城给赵国。赵国则顾虑魏会利用秦、赵关系恶化之机,与秦联合,转而对赵。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赵国反倒割出五城给予魏国。
哈,你说这事闹的,赵国君臣真是饭桶。但这不能怪蔺相如、廉颇,这事全是赵惠文王和相国平原君“赵胜”策划的。赵惠文王向平原君征求意见时,平原君赵胜一向贪利,觉得白得一个邺城了不起,所以轻易断绝了与秦的联盟关系。赵人脱离了秦,没了秦作靠山,魏人也就无恐了,偏不给它邺城。赵反倒惧怕魏与秦联合,于是效地于魏。这就是事情全过程。窝囊啊!
潇水曰:这个和赵惠文王一起议论的赵相国平原君“赵胜”,根本没有政治眼光和国际关系常识,只是一味贪利——后来“长平之战”也是他贪上党之利而导致赵国灾难的爆发。这个平原君“赵胜”是什么来路呢?他是现任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亲弟弟,上任国君赵武灵王的小儿子,贵族,属于肉食者鄙。他后来长期专赵国之政,是典型的王族亲贵,只因血统好而受重用。这是山东六国的通病:贵族垄断朝纲,不重用布衣人材——这就是贵族政治。
这位平原君赵胜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不管怎么样,赵国效五城于魏以后,赵也不能返回去再找秦联合了,魏想建立先秦版的“欧盟”的想法得逞,于是赵不得不加入魏发起的“欧盟”,魏、赵实现联合,共同对秦。
秦人害怕被孤立,转而与东边紧挨着它的韩国交善,拉韩国当自己的小弟(韩国在中原最西,魏在中原偏东)。
“魏、赵”为了建立整个中原地区的“欧盟”,也想把韩国也拉进来,这样的“欧盟”才像个样子。于是,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大兵压进韩国境内,殴打华阳地区的韩军(今河南郑州市南),想用武力把韩国拉拢过来。韩国哪里能支,被打得头破血流,急向秦求救。韩国使者冠盖相望(就是排着队上路去说秦国),但秦不救。韩国急了,吓唬秦国相国“魏冉”说:“再不救,我们就投降魏赵了(加入大“欧盟”了),三国联手,一起打你秦国。”
魏冉这才变色,亲自挂帅,与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荐提拔的),和客卿“胡伤”,直趋华阳解救危局。
用兵之道,切忌犹豫,两军较量,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不允许半点犹豫不决。秦军远程奔袭,一路疾进,八日之内消灭四百五十公里路程赶至战场(正常行军是一日二十公里,而四十公里就算极至了,秦军则日行六十公里)。秦国生力军抵达华阳,不作休息,一举斩杀魏军十三万人(亦不少啊!近代中国的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攻天津,歼敌也是十三万人)。魏军被杀十三万,伤亡严重,魏帅“芒卯”收容残部向东边的大梁方向退却,其它三名魏将则被俘。
赵军独木难支,处境危急。赵将贾偃乃向黄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国(黄河以北的山西)。秦军追上,两军再战。赵军一面抵抗,同时渡河,被击死达两万,所谓“沉其卒两万于河中”——都是挤着坐船没挤上去的。
整个华阳战役,秦军决心之坚定、速度之快捷,真可谓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前后共歼灭魏、赵军15万之众。白起担任了此战役的主要指挥。至此,白起三次耀名于诸侯:伊阙大战(斩杀韩魏二十四万),攻鄢灭郢(斩首数目未详,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华阳之役(斩首魏赵十五万),这个数目累计已经赶上两千多年后“淮海战役”歼敌44万了。然而在先秦时代,整个中国人口,才不过三四千万。白起可谓能也,创造了并且创造着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
顺便说一句,“白疯子”三个字没有贬义,“白”,是因为他姓白,“疯”,因为他打仗很疯,很猛,“子”,子是一种尊称,比如孙武子。所以,白疯子,没有贬义的哈。请各位白起的fans不要恼怒。
附注:就在此次华阳大战的同一年(公元前273年),印度地区也有一个杀人狂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孔雀王朝的知名君主阿育王。在他继位以后的对外扩张战争中,杀人无数。不过,这位杀人家忽然又“立地成佛”了。他终生造了8.4万座佛塔和很多人道主义设施,成了一代有名的慈悲君主。很搞笑的是,他最后再去对外扩张的时候,也不派军队了,改派和尚去宣扬我祖慈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