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魔鬼式解读:像李敖一样幽默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il: the same humor as Li Ao   》 第44节:谐行录(2)      何平 He Ping

  李敖的长袍幽默学物质化地表现了他优游和自适的生活态度。然而他在著述中却为他的长袍幽默学辩解:“可是我穿长袍在光天化日大太阳之下,理由却与她们迥然不同。盖穿长袍是一门失传的学问,降至洋服充斥的今日,凡是再穿长袍的人都有他一个深远的理论背景”。他把这种理论背景归纳为五派,一统其名曰“长袍心理学”——第一是“中学为体派”,此派可以钱穆为代表;第二是“男权至上派”,此派可以某些女人痛恨者为代表;第三是“招蜂引蝶派”,此派可以某些大包头型的海派学生为代表,这些暴发户的“太”字号们,到处横行,上穷碧落下黄泉,志在吸引异性的注意;第四是“没有西装派”,此派正好与前一派相反;第五是“十里洋场派”,此派别名“职业长袍派”,即穿长袍和他的职业有神秘的关联。例如说相声的,不穿长袍就失掉了耍贫嘴的模样;拉胡琴的,不穿长袍就锯不出摇头摆尾的调子;监察院长,不穿长袍就不能表现出他那“年高德劭”的雍容。
  从进入台大开始,李敖便一袭长袍示人,另类无比,幽默自生。后来他报考台大历史研究所口试时,有教授环坐,却没有一个人敢提问,最后,主考官台大文学院院长沈刚伯问了一句:“你今后还要穿长袍吗?”大家哄堂一笑,李敖算是被录取了。在这里长袍式幽默承载了更深刻的文化智性。
  当2005年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开幕时,李敖或想继续长袍式的文化幽默,但由于穿长袍太过老气,便放弃了,他甚至放弃了唐装打扮和台湾民众最熟悉的“红夹克”。
  现代版的《世说新语》李敖《妈妈的梦幻》中被三从四德压抑而扭曲的妈妈,给读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在那里妈妈“能以在野之身,批评爸爸”,爸爸“却安坐在大藤椅里,一面洗耳恭听,一面悠然喝茶,一面频频点首,一面笑而不答。其心胸之浩瀚,态度之从容,古君子之风度,使人看起来以为妈妈在指摘别人一般”,对比中幽默自然生成。李敖的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就是当她长大结婚以后,她要做一家之主,每个人都要服从她。在一阵漫长的沉默中,妈妈的梦幻不断破灭。于是,一面是冰冷的现实,从姥姥到爸爸的“在朝”者的专制;一面是“在野”者妈妈的梦幻在压抑的现实中不屈的生长。但造化弄人,等妈妈迎来梦幻的实现,却是爸爸的离世。于是,这样的场景虽然幽默、夸张,令人发谑,但这样的笑也只能是“含泪的笑”了。
  李敖的父亲李鼎彝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养深厚,仙风道骨,曾做个东北大学讲师,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行动抗日的团体—东北义勇军马占山将军的秘密盟员。“九一八事变”后,父亲李鼎彝举家迁入北京,先在法部做科员,两年后被升为华北禁烟总局下太原禁烟局的局长,1949年9月携全家从大陆来到台湾。
  李鼎彝是李敖20岁生日后两天在家里病死的,第二天,李敖得到“父病速归”的电报后,赶返台中家里,因为天热,父亲已经入棺,棺盖已钉,未能让李敖见上最后一面,李敖为之懊悔不迭。
  父亲的丧事办完以后,妈妈召集6个女儿开了半天妇女会,李敖和弟弟敬候门外,等待家庭“政变”。
  李敖在文中以戏剧脚本的形式描述了当时情景——妈妈开口了,她用着竞选演说一般的神情,不慌不忙地说道:“李家在你姥姥时代和你老子时代都是不民主的;不尊重主权’——‘主’妇之’权’——的!现在他们的时代都过去了!我们李家要开始一个新时代!昨天晚上听你在房中读经,高声朗诵礼记里女人‘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段,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念给我听的。不过,大少爷,你是聪明人,又是在台大学历史的,总不会错认时代的潮流而倒车吧?我想你一定能够看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夫死从子”的时代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第1节:“后李敖”时代的来临(1)第2节:“后李敖”时代的来临(2)第3节:“后李敖”时代的来临(3)
第4节:“后李敖”时代的来临(4)第5节:“后李敖”时代的来临(5)第6节:“后李敖”时代的来临(6)
第7节:比较从鲁迅开始(1)第8节:比较从鲁迅开始(2)第9节:比较从鲁迅开始(3)
第10节:比较从鲁迅开始(4)第11节:比较从鲁迅开始(5)第12节:比较从鲁迅开始(6)
第13节:比较从鲁迅开始(7)第14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1)第15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2)
第16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3)第17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4)第18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5)
第19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6)第20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7)第21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8)
第22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9)第23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10)第24节:火首,放火者,煽动者(1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