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力作:美國怎麽了   》 第44節:保守主義運動(11)      剋魯格曼 Paul R. Krugman

  非政府組織"美國式公民"(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1996年的一篇報道《收買一場運動》(Buying a Movement)講述了迪內希·德索薩(Dinesh D'Souza)的經歷。此君因其1991年的暢銷書《非自由的教育》(Illiberal Education)而聲名大噪,該書攻擊校園裏提升弱勢族群地位、禁止種族歧視言論的措施。本書的品性暫且不論,值得玩味的是德索薩的職業生涯與前一代保守派的不同之處。
  現代保守派知識分子的先驅都是自然的或後天轉型的保守派學者。拿其中最出衆的一位米爾頓·弗裏得曼來說,就首先是一位職業經濟學家。他在消費者行為、貨幣因素、通貨膨脹方面的研究,不論在政界的說服力如何,都得到了絶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認可與尊重。不論持有何種政見,他都會贏得諾貝爾經濟學奬。與他相似,剋裏斯托所說的構成《公共利益》"內核"的"十幾位學者與知識分子",也大都是學院派的社會學家,其賴以立業的研究大體無關政治,衹是在後來纔投身保守派陣營。
  但德索薩的職業生涯卻大不一樣。他先是編輯一本保守派大學刊物《達特茅斯回顧》(Dartmouth Review),後來又編輯一本保守派校友刊物《前瞻》(Prospect)。在為福音派牧師福爾韋爾(Jerry Falwell)寫了一部大唱贊歌的傳記後,他成了裏根政府裏的高級國內政策分析員。然後他前往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任職,在那裏寫了《偏執的教育》一書,後又寫了《種族主義的終結》(The End of Racism)--他在該書中宣稱,"對於許多白人而言,犯罪的、粗率的低等黑人階層意味着野蠻在西方文明中心地帶的復活。"保守派的"奧林基金會"對這兩本書給予贊助。保守派刊物,尤其是《國傢評論》也出力宣傳他的著作。
  換言之,德索薩是四十年前並不存在的一種人:一名專職的保守派知識分子,在一係列環環相扣的機構中度過整個職業生涯,而這些機構本質上都是忠於特定黨派性的。
  這些機構從何而來?簡言之,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保守派的知識分子說服一些富人與公司領袖嚮保守派的基礎智識架構裏輸入資金。這一基礎架構中的智庫,有不少雖是仿照學術機構設立,但卻衹發佈迎合預設觀點的研究結論。"美國企業研究所"雖創建於1943年,但從1971年開始,因獲得相當多的公司資助與保守派傢族基金會的捐款而勢力大增。遺産基金會是1973年由約瑟夫·庫爾斯(Joseph Coors) 與理查德o梅隆o斯凱夫(Richard Mellon Scaife)出資建立的。信奉自由主義的"凱托學會"嚴重依賴科剋(Koch)傢族基金會提供的資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1節:美國怎麽了 目錄第2節:舊日情懷(1)第3節:舊日情懷(2)第4節:舊日情懷(3)
第5節:舊日情懷(4)第6節:舊日情懷(5)第7節:舊日情懷(6)第8節:長鍍金年代(1)
第9節:長鍍金年代(2)第10節:長鍍金年代(3)第11節:長鍍金年代(4)第12節:長鍍金年代(5)
第13節:長鍍金年代(6)第14節:長鍍金年代(7)第15節:長鍍金年代(8)第16節:長鍍金年代(9)
第17節:長鍍金年代(10)第18節:長鍍金年代(11)第19節:長鍍金年代(12)第20節:大壓縮(1)
第21節:大壓縮(2)第22節:大壓縮(3)第23節:大壓縮(4)第24節:大壓縮(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