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故國行吟   》 第44節:故國行吟(43)      宋浩浩 Song Haohao

  魏忠賢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偽造聖旨,他怎麽有這樣的膽量?其實這是熹宗給予他的膽量,平時魏忠賢每次要懲處朝廷官員時,就拿着奏疏,等皇帝在投入地做木工活時嚮他匯報,熹宗頭也不擡,對他恨不得象親爹一樣信任,經常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可見魏忠賢在這樣"寬鬆"的條件下,假冒幾個聖旨也沒什麽難度。果然,聖旨一下,楊漣左光鬥等人第一批遭逮捕,這兩位都是東林黨人,罪名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就是受賄。魏忠賢懲治人真是有一套,他覺得楊漣左光鬥等人身為朝廷的命官,肯定都會象他自己一樣搜刮了不少財物,可是錦衣衛初去兩府查驗時並沒發現什麽值錢的東西,魏忠賢想出個辦法,先貶他們回老傢,半路上再突然來個攔截,路上總能發現大箱小箱的珠寶吧,這樣以"受賄"就名正言順了罷。可是到後來發現這兩個嘴硬心直的高官,走出京城時兩袖清風,寒酸地衹有一些衣物,這下真是氣死了魏忠賢,他絶對不會放過楊漣左光鬥等人的,先讓他們回傢,來年處置他們。
  天啓五年,剛回到傢裏的楊漣左光鬥又被押解到京城,這下魏忠賢要審他們了。
  名義上是審,其實魏忠賢的意圖獄官們也知道,審問是假,置他們死地是真。進詔獄迎接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這些讀書人哪裏吃得消那些雨點般的棍棒,獄卒們衹要他們交代受賄的事實,可實際上楊漣等人根本沒有受賄,交代什麽?不交代的話可能被打死得更快,楊漣衹能和左光鬥暫時給自己編了個胡亂的罪名,以為這樣閹黨會罷休。既然你們已經供認了"罪行",那就更該打了。這是明代末期最黑暗的時代,正直的臣子在牢獄中成了小人泄憤的工具,楊漣被打死了,打死時"土囊壓身,鐵釘貫耳",接着左光鬥也被打死了,又時值夏日,這些臣子的屍體全都潰爛,慘不忍睹。
  當初逮捕楊漣時,當地的民衆數萬人自發地奮起救援,那些緹騎被打得紛紛逃散。最終還是楊漣站了出來,他覺得這樣下去會引起民變,會危及到大明的統治,他是朝廷的重臣,自然不能這樣坐視百姓因為自己而暴動。是他出來,勸住了當地的民衆,然後跟着去了京城。既然楊漣左光鬥,這些重點盯防的人物已經被解决了,魏忠賢以為逮捕蘇州的東林黨人周順昌會簡單順利一些,哪知道這回真的激起了民變,十幾萬的市民自發地走上街頭聲援東林,紛紛追打魏忠賢派來的緹騎。可是結果呢,仍舊是五個帶頭鬧事的蘇州市民被官府殺了頭,周順昌自然還是被逮走。高攀竜聽說閹黨已到了蘇州,他已做好了自盡的準備,他不想讓自己象好友楊漣左光鬥一樣落入魏忠賢的手裏。緹騎將至,高攀竜來到了後園,這時他也許想到了他已故的好友顧憲成,甚至有些羨慕他,走得那麽早,居然沒看到明代最黑暗的時候。也罷,高攀竜早已作好了準備,臨投河前寫下了一封《遺表》:
  臣雖削奪,舊係大臣,大臣受辱則辱國,故北嚮叩頭,從屈平之遺則,君恩未報,結願來生。臣高攀竜垂絶書,乞使者執此報皇上。
  這位忠貞的東林黨人,臨死還不忘皇上,而皇上在做什麽呢,正拉着鋸條做木工活,他烏煙瘴氣地天下早讓魏忠賢給他打點着呢。緹騎看到這份遺書時也衹能自討沒趣,回了京城。
  六
  在高攀竜壯烈地投湖之前,東林書院其實已被毀。這是魏忠賢和熹宗的主意,聖旨上說"蘇常等地書院盡行拆毀,刻期回奏。",顯然一嚮言論自由的東林書院太招他們眼了,你看,朝廷中哪個看敢死諫的不是東林黨出生,哪一個敢參魏忠賢的與東林黨人無關。魏忠賢早已想毀去這些出了無數個政治對手的書院了。斬草除根,他必須鏟平這些書院,不能留半片斷瓦殘櫞,那些毀院者果然按照魏忠賢的吩咐,連書院中的樹木都連根拔起,他們覺得衹有這樣纔解恨。書院剛毀,當時的高攀竜自然心痛,他有些覺得很對不起故友顧憲成,當年建書院是花了很大心血的,不過高攀竜也沒灰心,令他欣慰的是如今的東林書院已桃李天下,從這裏走出的正直臣子是殺不完滅不光的,他有一詩這樣寫到:
  縱然伐盡林間木
  一片平蕪也號林
  這也許就是東林黨人的真正氣節所在,讀書講學的東林名士,永遠不會忘卻他們心中濟世的理想。他們想扶起即將傾頽的晚明江山,雖然這衹是一相情願又生不逢時的政治理想,不過那種啓蒙的力量和偉大的信念足以讓他們光耀千秋、名傳史册。
  突然耳邊又響起那句國人幾乎都會誦讀的聯句,那些風聲雨聲,似乎也永遠啓迪着後人,讀書應該為了什麽。
  人跡板橋霜
  揚州以北二百裏的一個小城,三百年前,這裏是畫傢鄭板橋的故鄉。在揚州八怪裏,我覺得鄭板橋的經歷是最有傳奇色彩,而且才華也是最高的一位。他不但書畫技藝精湛,而且通詩詞,再加上狷介不羈的性格,讓後人不記得他都難。清代的畫傢不少,比如那些宮廷畫師"四王"之類,到了現在,幾乎沒幾個人能象鄭板橋一樣世人皆知的,可見他確實有一般畫傢不及的地方,而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一
  一直以為鄭板橋祖籍就是揚州興化,而事實並非這樣的,他的先祖是地道的蘇州人。這就奇怪了,蘇州呆着好好地,怎麽過江到揚州來了,原來是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所致。當時元代政權已腐朽不堪,全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有一支隊伍是由張士誠領導的,它的崛起地就是揚州興化。這支軍隊很快建立了"大周"政權,占據了江南一帶的很大一部分地區。這個政權不久就蛻變成封建割據勢力,最後定都平江,張士誠號稱吳王。這時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要建立自己的政權必須鏟除張士誠,張士誠不是他的對手,最後衹能將吳地拱手相讓。取得天下後,朱元璋覺得興化這個地方是張士誠的老窩,對之非常不放心,於是想出個主意,命興化一帶的百姓移到天津一帶,以絶後患。那興化城空了怎麽辦,他又命蘇州閭門一帶的百姓移往興化,鄭板橋的祖先就是從這個時候由蘇州移到興化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故國行吟第2節:故國行吟(1)第3節:故國行吟(2)第4節:故國行吟(3)
第5節:故國行吟(4)第6節:故國行吟(5)第7節:故國行吟(6)第8節:故國行吟(7)
第9節:故國行吟(8)第10節:故國行吟(9)第11節:故國行吟(10)第12節:故國行吟(11)
第13節:故國行吟(12)第14節:故國行吟(13)第15節:故國行吟(14)第16節:故國行吟(15)
第17節:故國行吟(16)第18節:故國行吟(17)第19節:故國行吟(18)第20節:故國行吟(19)
第21節:故國行吟(20)第22節:故國行吟(21)第23節:故國行吟(22)第24節:故國行吟(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