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传   》 第44节:第二十四章 举世风行天下谁人不识君(1)      Leng Xia    Xin Lei

  第二十四章 举世风行天下谁人不识君
  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查良镛及其武侠小说的广泛影响。事实也的确如此。
  香港、台湾、大陆自不必说,除此之外,东南亚、欧美等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数目可观的“金庸迷”。
  同时,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获得的是最广泛的读者群:无论文人、还是商人或科学家或政治家,无论大学教授、还是中学生,可以说不分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有“金庸迷”。换句话说,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有“金庸迷”。
  于是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的人生,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查良镛的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中华文学的独特品种。一般而言,不懂中文、不谙中国文化却又要读武侠小说,被认为是不可想像的。但查良镛又是一个例外。由于武侠小说的魅力,他的作品又被译为多种文字,以满足不懂中文的国外“武侠迷”们的渴望。
  在印尼,有许多不会华语的印尼土生华人以及印尼土著,都是武侠小说的热心读者,都是“金庸迷”。这当中,印尼的大多数官员与平民一样热衷武侠。
  早在五六十年代,港澳东南亚大兴武侠小说时,印尼街面除了售卖港版查良镛武侠小说小册子外,各报章更是翻译成印尼文进行连载。其后,又有印尼版单行本接连出版,销路甚佳。
  对查良镛武侠小说的痴迷、熟悉,印尼人也不逊于华人,甚至不少人别有一番独特见解。翻译《射雕英雄传》的燕·威查雅便分析得头头是道:“金庸是个武侠小说之王。在他十余部闻名全球的小说中,很难说出哪一部是他最好的作品。也许《神雕侠侣》是最热闹的一部,《倚天屠龙记》最为紧张,《天龙八部》最为复杂,《雪山飞狐》最为感人,而最美丽且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要算是《射雕英雄传》了。”
  当然,印尼与中国同属亚洲,地理、文化相近,所以印尼人能读懂中国的武侠小说倒也并非意外。常常有人奇怪:查良镛这样的大师既没有产生于大陆,也没产生于海峡对岸的台湾,怎么偏偏产生于大陆、台湾之间的“文化沙漠”——香港?
  这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话题,个中原因研究者不妨细细探究。循着这个话题,同样有趣的发现是:查良镛小说起于香港,发散至两岸,而且,更广泛的读者群及真正的研究者,其实在大陆和台湾。
  当然,无论最初读到查良镛小说还是开始对查良镛的研究,时间上,台湾都远远早于大陆。
  查良镛作品进入台湾,一样是由盗版作“开路先锋”的,直到1979年9月才由远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查良镛授权的《金庸作品集》。
  远景出版社的社长是年轻有为的出版人沈登恩。更早的时候,极具眼光的沈登恩便取得了查良镛武侠小说的台湾版权。沈登恩“深信这套武侠小说的出版,将开拓中国小说的新境界,为出版界树立一块新的里程碑。”
  事实上,查良镛作品的正式出版的确成为台湾文坛的一大盛事。
  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第一部《快客行》的日期为1979年9月10日,而这之前的9月7日起,台湾报界便先热闹了起来,并由台湾的两大民营报纸《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上演了一场“刀光剑影”的“争夺战”。
  9月7日,《联合报》副刊辟出十一栏篇幅开始连载附有插图的查良镛的《连城诀》,并配以《金庸:武侠文坛的奇人》为题的“编者按”进行推介;同时刊出的是思兼的《侠骨柔肠话金庸》和《金庸论武侠小说(语片)》,阵势颇大。“编者按”特别强调:《连城诀》只是第一部,今后将陆续连载查良镛的力作。多年来一向不登武侠小说的《联合报》,此番为查良镛破例,足见查良镛小说的魅力。
  仅仅一日之隔,9月8日,《联合报》“联合副刊”的老对手——《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更辟出十八栏篇幅,隆重推介查良镛及其作品。《中国时报》连载的是《倚天屠龙记》,除“编者按”外,还有闻镛的《结客四方知己遍——倚天屠龙记金庸》、罗龙治的《记侠之泰斗金庸》及孟子的《金庸的“人性尊严”》三篇配合文章,阵势不弱于《联合报》。
  传媒因查良镛而“开战”,令“观战”的“金庸迷”大叫过瘾。这也成了小说传播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由于东南亚各国均有华人侨居,再加上各国也有本国的武术和技击的传统,所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除在香港、台湾、大陆风靡外,也风靡于整个东南亚。除了中文版查良镛小说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外,金庸小说也被译为印尼文、越南文和泰国文等。
  20世纪60年代后期,《笑傲江湖》在《明报》连载时,越南有20多家中文、越文和法文报纸也同时连载。
  在印尼,50年代与60年代港版的查良镛武侠小说的小册子,在各报摊上都有出租或出售。由于读者多,书不够,许多书摊将它重抄油印成小书,一样抢手。此外,查良镛小说也被大量译成印尼文或连载或出单行本,港台武侠片也助长了印尼华人以及土著人对武侠小说的兴趣。据印尼《时代》杂志介绍,印尼许多长官都是武侠小说迷和武侠片迷。为了增加小说销路,出版商有时采用电影海报作为武侠小说的封面,像重版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就是两个例子。
  较之港澳台及海外“金庸迷”来说,为数众多的大陆“金庸迷”算是“后来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除去一些中共高层人物,老百姓全不知道香港有个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这一情形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改变。所以,如果不计民间渠道的流传,大陆读者对查良镛的认识,应从1980年当时十分热门的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才开始。
  自此,查良镛武侠小说便在大陆掀起一股股热浪,至今风靡不衰。
  正如谁也估计不出查良镛武侠小说到底有多少读者一样,查良镛作品在大陆究竟印行了多少,自然也永远是个未知数。惟一一个确切数字是1985年:当年度总共销售了四千多万册!这是国家出版局局长亲口对查良镛说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言第2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1)
第3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2)第4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3)
第5节:第二章 与书为伍 八岁开始读武侠第6节:第三章 文章惹祸 被联合高中开除
第7节: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学(1)第8节: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学(2)
第9节:第五章 进大公报 身无分文走香江第10节:第六章 北上求职 垂头丧气返香港(1)
第11节:第六章 北上求职 垂头丧气返香港(2)第12节:第七章 新晚报里 常与梁羽生对弈
第13节: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1)第14节: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2)
第15节:第九章 文坛佳话 三剑客彩笔争辉(1)第16节:第九章 文坛佳话 三剑客彩笔争辉(2)
第17节:第十章 雪山惊天 射雕奠宗师地位第18节: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1)
第19节: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2)第20节: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 八万港元创《明报》(1)
第21节: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 八万港元创《明报》(2)第22节: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 自撰小说撑报业(1)
第23节: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 自撰小说撑报业(2)第24节:第十四章 倾力报道 逃亡潮带旺《明报》(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