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徐复观擎起这把香火的猛士
学术与政治之间
1949年对徐复观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早在三年前他就绝意仕进一心向学,从国民党中央联秘处副秘书长这一显赫的位置上急流勇退,主动远离纷争烦扰的宦海生涯,回到古朴宁静的书斋中。这一年国共对峙两强相争的结果已见出分晓,时局的变化把徐复观又拉回到现实政治的漩涡里。面对国民党大厦将倾的存亡之际,他作为前国民党陆军少将,曾经的最高权力核心边的红人, "兴师勤王"效忠党国是义不容辞的道义和职责。
1月21日,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节节败退,已输了半壁江山的62岁的蒋介石,在南京宣布下野,回到奉化溪口老家。这次是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在家乡的时间格外的漫长。虽然他离开了总统的宝座,但仍然以国民党总裁的名号,遥控着政局和军队。面对着军事上一败涂地的境况,焦头烂额的蒋介石已是一筹莫展。他反思这些年国民党作为泱泱大国的第一执政大党,却这么不得民心,转眼间把大好河山葬送,腐败无能和派系斗争估计是党内一大顽疾。痛定思痛,他心中很自然想起自己过去的随从秘书徐复观,因为徐复观曾多次跟他直谏改革国民党势在必行。
徐复观在抗战时期就有"由救国民党来救中国"的想法。当时他是一个年轻的国民党下级军官,以军令部联络参谋的身份被派驻延安半年,因为一度不满国民党内部痼疾和流弊,他从延安回来后想一走了之,在朋友劝告下才见了时任国民党参谋总长何应钦,并由何应钦引荐给蒋介石。徐复观与蒋介石初次见面是在重庆曾家岩侍从室内。事先侍从武官告诫徐复观,委员长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他的报告不要超过五分钟。但徐复观的谈话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兴趣,被一再示意继续讲下去。徐复观跟蒋面谈了大概三十多分钟,给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名普通军官的报告能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足见徐复观不凡见地。
没多久,蒋介石就深夜传唤了徐复观,让这个乡下青年又惊又喜。见面后蒋介石只是非常闲适地问了他一些无关紧要的闲事,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安慰他的话。在谈话快结束时,蒋介石忽然拿出一张便条,写着"送徐参谋复观叁千元"几个字,硬是塞在徐复观口袋里,他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徐目瞪口呆。在徐临行告辞时,蒋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不要离开重庆"。
因为蒋介石的欣赏提拔,1944年,徐复观被以军委会高参名义,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任联合秘书处秘书长随从秘书。1945年春,他改任侍从室第六组职,这是一个主管情报、意见书的集中和选择的机要部门。5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时,徐复观已一路青云直上升任总裁随从秘书参加会议。8月抗战胜利后,徐复观任党政军联席会报秘书处副秘书长。
这时的徐复观仕途扶摇直上,他被获准参加蒋介石惯常的每周一次的官邸汇报,这个汇报其实就是边吃饭边聊工作,官邸汇报的人除了徐复观外都是党国要人。在官场上餐桌会议可是当政者权力核心所在,春风得意的徐复观此刻无疑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可能正是因为老谋深算的蒋介石了解徐复观没有任何其他背景,所以比较放心地允许他随意地高谈阔论。徐复观个性根本也不是那种城府很深玩政治的料,他性格狂狷,绝不曲行媚世,经常在蒋介石面前大胆放肆地针砭时弊。
几年来徐复观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蒋介石面前犯颜上谏,希望在当时渐趋空虚庞大的国民党内建立一个新的组织,这个组织是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民主政党,它代表自耕农及工人的利益,并实行土地改革。在一次汇报完工作后,蒋介石特意向徐复观指示,其所说的建立新组织的问题是需要的,他可以作为负责人循序进行。徐复观听闻后如雷贯耳,当下涌起的却是一股无法形容的异常沉重难过的感觉,觉得这么重似千斤的担子,怎能是他个人所担负起的?所以他请示蒋介石来指定几位高干以集体形式研究出一个方案。蒋介石出于对徐复观的信任,不假思索地点头允诺,钦点蒋经国也参与进来。但如此繁复浩大的工程具体操作起来,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简单,结果徐复观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退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