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成都方式   》 第44节:第四章 不败之地(3)      Yi Zhongtian

  其实,即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农村也仍然是农村,农业也仍然是农业,农民也仍然是农民,但已"脱胎换骨",即"现代化"。实际上,城乡一体化的要义,既在于"一体",更在于"化"。化,是过程,也是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正因为农村山区穷得叮当响,才要搞城乡一体化。如果城乡早就一样富裕了,搞它做什么?进入城市化最高阶段再来搞也是不行的。既然是"化",那就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很漫长。如果一定要等那个时候才来"化",你来得及吗?如果城市和农村不能从一开始就共同发展,到时候你还"化"得了吗?
  更何况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都说"三农"问题是顽症。既然是顽症,那么你要破解,就总要有借助力量才行。城市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借助力量。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金,城市化率在30%到70%之间时,就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也有可能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们知道,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工业化,是服务业。就中国国情而言,这两股力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城市化。其结果是什么呢?是城镇就业规模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多,城乡之间的关联度加强。抓住机遇,顺应规律,统筹城乡,不正是时候吗?
  不过,城市化毕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官员对城市化、工业化有偏见,就因为我们曾经"剑走偏锋"。可见,仅仅研究"剑器"还不够,还要研究"剑法"。也就是说,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
  成都的"剑法",他们自己概括为"六句话"、"三大工程"和"三个集中",有媒体称之为"三三见六"。这里面的文章就多了,只能在后面细说,但不妨先勾勒一个轮廓。首先,城乡一体化需要一个空间载体。当前情况下最合适的载体除中心城区外,就是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因此应该以它们为重点。既然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那就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做好规划,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以便统领全局,依法行政。这就叫"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但是,如果只有理想蓝图,没有发展动力,城乡一体化就会沦为一句空话,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要发展产业,就要配置资源。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为此建立相应的机制。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枢机所在,因此要"以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机制是关键,政策是保证。因此必须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这就叫"以政策配套为保障"。最后,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提高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在现代化的意义上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这是目的,也是目标,于是有了最后一句话:"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最后这句话其实意味深长。没有这句话,就无以区别"一体化的城市化"和"非一体化的城市化",也无以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正如前面所强调的,发展也好,城市化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破解"三农"难题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是要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公民的幸福来体现的。公民既包括市民,更包括农民。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同样是一句空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引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第2节:引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2)第3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
第4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2)第5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3)第6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4)
第7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5)第8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6)第9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7)
第10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8)第11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9)第12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0)
第13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1)第14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2)第15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3)
第16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4)第17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5)第18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6)
第19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7)第20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8)第21节:第一章 突出重围(19)
第22节:第二章 夯实基础(1)第23节:第二章 夯实基础(2)第24节:第二章 夯实基础(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